李漢榮的散文《山中訪友》(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第13課)是一篇將深厚濃郁的人文情懷寄托于審美觀照對象(山中各種自然景物)之中的優(yōu)秀散文。在指導學生閱讀本文時,如果圍繞“人文情懷”這個層面進行拓展,將會給學生帶來多方面的審美和藝術享受,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大有裨益。本文就以《山中訪友》一文為例來談談這個問題。
1.抒懷,高揚時代主旋律
作品將山中的景物當著朋友,并借助這些人格化的景物寄托和抒發(fā)作者的人文情懷,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贊美之情。在文中,古橋飽經滄桑,千百年來默默無聞地奉獻著,它使我們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千千萬萬具有“古老而堅韌的靈魂”和無私奉獻的人們;白云“讓憔悴的天空返老還童,”使人們聯(lián)想到妙手回春的白衣天使;瀑布這位“純粹的歌唱家”,使人聯(lián)想到給我們帶來高雅藝術享受的藝術家:小溪能照出人的“渾濁”,它的客觀公正正直的處世態(tài)度,云雀“從來不說是非”的品行,不正是我們所贊美和稱道的嗎?總之,作者巧妙地借物抒懷,高唱了一首時代旋律的主題歌。
2.喻人,含蓄委婉指時弊
生活并不全由美主宰著,也有不美的一面。作者在文中以物喻人,含蓄委婉地對時弊給予了批評。瀑布有“天生的緊嗓子”而且“從古唱到今”,早已是功成名就的“男高音”“歌唱家”,但它“不拉贊助”、“不收門票”,不像現(xiàn)在演藝界的部分歌星一樣以藝謀私。相比之下,美丑自現(xiàn)。作者將善意的批評含蓄地包含在對大自然“藝術家”的贊美之中,針砭時弊不露痕跡,這是多么高超的批評藝術!
3.入微,人文情懷系生靈
由于“我”突遇雷陣雨,就“跑到一棵老柏樹下”,“發(fā)現(xiàn)許多螞蟻也在樹下避雨”,“我”認為“我與螞蟻之間有緣分”,與螞蟻“也做了一回患難兄弟”。作者把小螞蟻當著“小弟弟”甚至“患難兄弟”,并且“用手捧起幾只螞蟻”,“好不動情”,把神圣崇高的人文關懷傾灑于這小小的生靈,它自然會喚起我們的同情之心,激發(fā)我們對大自然中的弱小生靈、對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的同情和關懷之情,把人文關懷灑向大千世界,天地萬物!
4.為一,人文情懷寓景物
融情于景,物我為一是文學寫景的最高境界。本文將人文情懷寄寓于景物之中,完全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你看,
“我”走進樹林,“每一株樹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著青翠的手勢”,不僅如此,“我”還感覺到“許多鳥在喚我的名字”,露珠在“與我交換眼神”甚至“每一株樹都在看我”;更令人稱奇的是“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而且是一株根深葉茂的有感情有思想的樹!文中的景物,絕不是龔古爾兄弟的“自然主義”的景物,而是充滿人文情懷、人文思想和人文審美意識的景物,是物我一體的有形可感的有生命活力的景物!這種景物,可以陶冶情操、凈化靈魂、優(yōu)化人格,提升品位,使我們如沐春風,又甘之若飴,是難得的人文藝術享受。
5.生活,樂尊自然為我?guī)?/p>
作者心中,萬物有情;作者筆下,一切皆美。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作者富有熱愛生活的人文情懷,將審美的慧眼投向大自然時,這些自然景觀立即有了生命,有了靈性,被染上了濃厚的人文色彩!先哲們的“以宇宙為課堂,拜自然為宗師”的教導,在本文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同時,本文還啟示我們,“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的事物,而是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如果我們熱愛生活,樂拜自然為師,并且用審美的眼光將人文情懷滲透于自然觀照之中,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不僅美輪美奐,而且絢麗多彩!
學生是否真正能從閱讀的課文中獲得藝術享受和教育,關鍵在于老師的啟發(fā)和引導。在砂石中掘井,挖得越深,得到的水就越多越清;閱讀文章也如掘井,你把閱讀的層面拓展得越寬越深,得到的精神和藝術享受就越多。老師們,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讓我們在拓展閱讀層面上多下功夫,跳出教參劃定的圈子,挖掘出文章中的黃金,獻給學生一臺充滿人文情懷的審美觀照的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