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鄉學前教育師資存在較大反差,突出表現在幼兒教師的學歷(尤其是高學歷人員)、教師職稱(有職稱、高級職稱的比例)、師幼比的較大差距,由此導致的幼兒教育質量的差異可想而知。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學前教育更應受到重視,首先就要強化政府責任。制定更加有效的經濟政策,并向農村及貧困地區傾斜,通過地區經濟發展帶動師資質量的提高;教育政策要轉向弱勢群體,在原有基礎上加大對農村及貧困地區幼兒教育的投入。
[關鍵詞]政策 幼教師資 城鄉
高質量的幼教師資是高質量教學的關鍵,推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需加強和改善硬件設施,更應全面加強軟件建設,尤其是人的建設,即建設一支合格的幼教師資隊伍。如果沒有分布相對均衡的生源,沒有合格的教育管理人員隊伍,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從根本上達到學前教育均衡是不可能的。
一、我國城鄉幼教師資配置不均衡現狀
中國學前教育的焦點在農村,農村學前教育問題的焦點在教師。教師是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我國教師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大背景下,城鄉幼兒教師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包括專任幼兒教師的學歷、職稱、編制及其他待遇等各個方面,依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1-2007),我們將從幼兒園的專任教師的數量、師幼比、學歷、職稱等方面來作具體分析。
(一)城鄉幼兒園教師逐年遞增,但農村師幼比遠未達標
2007年全國城市幼兒有5914651人,比2001年增加了1274140人,增長了近27.5個百分點;農村中由2001年的15577860增加到17573640人,增長了12.8個百分點。學前兒童的數量逐年遞增,隨之而來的是幼兒教育機構的增加以及幼教工作者的增多。就師幼比來說,城鄉差距依然很大,2006年農村師幼比為1/38,城市為1/17,約是農村的2倍,這將會影響到農村幼兒教育的質量。
(二)高學歷幼兒教師所占比例的城鄉差距并未縮小
從總體上看,2001年以來,學前教育專任教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不斷提高。2007年全國幼兒教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54.9%,比2001年的32.5%提高了22.4個百分點。分城鄉看,農村專任教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普遍低于城市。2007年,全國學前教育農村專任教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46.7%,比城市低了近20個百分點。從近幾年內變化發展情況來看,城市與農村大專以上學歷的幼兒教師的比例都在提高,但城鄉的差距并沒有縮小。
分區域看,西部地區學前教育專任教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較高,為57.9%,分別比東部和中部地區高出4.8和1.4個百分點。這一比例,東部農村為44.2%,比城市低20.6個百分點;而中部和西部農村分別為48.1%和51.3%,分別比城市低19.8和16.9個百分點。但總體上看,東、中、西部地區的城鄉差距是逐漸縮小的,即東部地區的城鄉差距最大,而中部和西部則相對小一些。另外,從省域來看,2007年農村專任教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低于城市20個百分點以上有天津、山東、遼寧、江西、江蘇、湖南、浙江和陜西等8省;其中這一比例農村低過城市25個百分點的有天津、山東、遼寧與江西等4省市。
(三)城鄉高級職稱教師所占比例差異明顯
從總體上看,具有高級職稱的幼兒教師所占比例的城鄉差距在逐漸縮小,2007年差距為4.5個百分點,比2001年的7.1個百分點縮小了2.6個百分點。分區域看,2007年中西部地區這一比例要高于東部,中部為17.4%,西部為17.9%,分別比東部地區高1.8和2.3個百分點。分地區看,省際差距較大,2007年幼兒教師具有小高及以上比例在30%以上的省市為天津(48.6%)、上海(40.5%)和內蒙古(30.7%);而海南(9.1%)、廣東(8.O%)和浙江(7.6%)等這一比例較低。分城鄉看,東、中部地區城鄉差距較大,西部城鄉差距較小。2007年東部和中部城市學前教育小學高級及以上職稱教師的比例分別為18.8%和20.2%,分別比農村高5.6和4.8個百分點。相比之下,西部地區城鄉差距較小,城市僅比農村高1.7個百分點。分省市看,城鄉差距超過8%的有:天津、上海、山東和江蘇等4省市。
無論城鄉,雖然差距在縮小,但學前教育未評職稱的教師比例都呈現出上升態勢,到2007年,全國學前教育未評職稱教師比例為57.2%,比2002年提高9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上升最快,比2002年提高16.6個百分點;其次是西部地區,比2002年提高12.1個百分點。分區域看,東部地區未評職稱教師比例最高,為58.9%,分別比中部和西部地區高出3.1和4.7個百分點。分城鄉看,農村未評職稱的教師比例約占60%,且普遍高于城市。2007年,全國農村未評職稱教師比例為61.1%,高出城市9.3個百分點;其中中部農村高出城市11個百分點,城鄉差距最大;東部和西部農村分別高出城市10.5和4.5個百分點。分地區看,2007年幼兒園未評職稱教師比例在60%以上的省份有江西、廣東、浙江、海南、湖南、山東、遼寧和四川等8省;未評職稱教師比例在40%以下的省市有北京、河北、天津和上海4省市。其中,江西、廣東、浙江和遼寧4省農村未評職稱教師比例高達70%以上。
二、促進城鄉幼教師資均衡配置的政策導向
從以上一系列數據資料可以看出,我國的幼教師資存在著城鄉之間分配不合理,差距明顯,幼教師資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差異的存在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幼兒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受我們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及政策支持、教育政策保障、幼兒教師自身的求職意向及價值觀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一)經濟政策轉向農村及貧困地區
學前教育屬于地方政府管理,教育經費(尤其是教師的工資)由地方政府籌措、分配,而財政稅收又取決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同時,學前教育在未納入義務教育體系的情況下,采取成本分擔的措施,也就是說,國家、地方政府與兒童家長共同承擔幼兒的教育費用,家庭收入的多少,決定了城鄉幼兒家長投入幼兒教育的比例以及總量。總體上講,城鄉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甚遠。從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環境和待遇吸引了很多學歷和能力較高的教師,而且,地域本身的優越性也給地區經濟乃至個體發展帶來了更多發展的機遇。
據調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實際增速已超過城鎮居民,但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絕對差額仍在擴大。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08)》指出,過去的17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絕對額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數據顯示,1978~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7.3倍。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已降為36.3%,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1%,后者比前者高近7個百分點。農業部提供給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的材料稱,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擴大為3.36:1,絕對差距首次超過1萬元。近年來,為緩解城鄉收入差距,政府已作了很多努力,如農業稅的取消,各種農副產品補貼的發放,以及對農民工權益的維護等,這些措施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毋庸諱言,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至今尚未扭轉。
黨的十七大通過的《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部署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的發展任務,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農村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國農村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就是增加農民收入。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轉移支付力度,比如“減稅補貼”政策;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發揮其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以城市的先進條件為依托,帶動并輻射城鎮及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包括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幫助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農民外出打工和致富之本,如農業部組織的為提高農業勞動力就業培訓的“陽光工程”,并且中央財政有專項撥款給予補助。最近,由于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并且地方政府要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優惠。這些都是幫助農民致富脫貧的有效方式。推進貧困和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本身可以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政府也可以更有力地投入,支持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教育政策向弱勢群體傾斜
1.強化政府責任,加大幼教投入。教育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既然是公共產品,就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研究也表明:面向弱勢群體的幼兒教育投入效益是最高的。很大程度上,政府投資幼兒教育都集中在辦園,且多是一些示范園、重點園,普通園除在辦園伊始一次性支出辦園經費外,僅僅支出在編幼兒教師的工資,至于幼兒園的其他開支則由幼兒園自身籌資支付。農村民辦園的比例逐漸增加,而他們卻沒有得到政府的分文資助和支持。對于幼兒教師,無論在學歷、職稱,還是待遇,公立園與私立園、城鄉之間都存在很大差異。我們的教育不是一味地“錦上添花”,應更多時候是“雪中送炭”,尤其是面對城鄉幼教師資差距如此之大的現狀,政府更應加大財政投入幼兒教育的力度,這并不意味著對已有示范園、重點源投入的“縮水”,也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在原有投入的基礎上增加投入,增加的那部分教育經費用于投資農村學前教育,包括增加農村幼兒教師的福利待遇、將未入編教師納入教育編制、招聘具有相應資格及學歷的教師進入學前教育師資的隊伍等。同時,對于幼教師資的來源,地方大學要肩負起培養當地尤其是農村幼兒教師的重任,對于部分家庭貧困的師范類幼教專業學生可以減免學費,開通綠色通道,并給予相應的生活補助。對于生源地的學前教育畢業生以及其他志愿服務農村幼教事業的幼兒教師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這對于穩定教師隊伍意義深遠。
2.給予政策支持,確保公正、公平。我國的《教育法》、《教師法》以及《民辦教育促進法》等一系列教育領域的基本法律和《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等學前教育的規章制度的出臺與實施都表明了我國的教育事業逐步向著規范化的軌道行進。雖然說有些法律、規定適用于我們整個教育系統,也包括學前教育,但是相對其他教育階段而言,唯獨學前教育缺少全國統一的自己獨立的立法,對于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也存在很大差異,讓很多利欲熏心的人鉆了空子。北師大教授馮曉霞就提出,幼兒教育必須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按市場的規則運營才能實現幼兒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資源的最佳組合,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用。同時,政府也有必要給予民辦幼兒教育以更加優惠的政策,取消公辦園與民辦園以及教師、家長身份地位不同的兒童之間的壁壘,并建立得到各方認同的相對較公平合理的競爭規則,以實現幼兒教育內部的人、財、物的自由流通。因此,政府不僅要加大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也要加強對弱勢群體及地區的補償,逐步縮小因客觀因素導致的師資配置的不均衡。對于高校優秀畢業生到農村幼兒園任教的應當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比如,鼓勵、支持優秀師范類畢業生到基層,給予一定的安家費、路費補助以及相應的福利待遇,至少和城市的幼兒教師待遇沒有太大差別,這不僅僅是對幼兒教師本身的一種人文關懷,更是對農村幼兒教育的重視,對農村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有益且影響深遠。
三、結語
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初始階段,學前教育承擔著著其基礎教育的重任,而教育質量的保障更多情況下又依賴于我們幼兒教師的質量。針對目前存在較大的幼教師資城鄉差異,政府要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包括間接的經濟政策支持,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增加稅收,從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直接的教育政策導向,政府的側重點轉向弱勢群體,向農村傾斜,以此帶動農村及貧困地區幼教事業的快速發展,從而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師資差距。但是,政策的制定是否奏效,依賴于政策的執行情況,這就要求各地政府部門落實政策并嚴格執行、公正公平對待,以發揮各項政策的最大效力,從而逐步推進城鄉幼教師資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