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實行小班化教學既是時代所趨,也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保證。在小班化改革中,要轉換觀念,更新師生對話模式,以促進小班化教學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 小班化 問題 對策
小班化是世界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最近幾年,我國小班化教育改革研究成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研究者從觀念、政策、管理、教學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對確立我國小班化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筆者認為,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我國由大班化向小班化轉型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小班化發展過程中的誤區
在由大班化向小班化轉型的過程中,存在一些觀念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班化在特定年級“最佳”的認識誤區。
在推行小班化過程中,人們普遍存在的觀念誤區是小班化在特定年級“最佳”。例如,“美國的實驗已經告訴我們,實施小班化的最佳年級為K-3年級,特別是在學前階段進行小班化具有明顯優勢。然而,在沒有任何理論證明初中階段實行小班化的成效時,在我國的部分地區,小班化已經發展到了初中階段,這是否操之過急呢?就目前中國的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來看,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理由將小班化深入到中學,我們的小班化重點還是放在學前和小學低年級比較穩妥。我們的小班化人數一般都在25~30人左右,即使這些已經實現了小班化的小學低年級的班級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國外,在美國仍然是大班,大大班。而據有效的實驗表明,小班化的真正效應是班級規模在18人以下,我們離小班化的路還有很遠。”僅從“美國實驗告訴我們,實施小班化的最佳年級為K-3年級”,就斷定其他年級沒有實行小班化的“優勢”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如果說K-3年級是“18個人以下”的小班化效果最佳的話,那么低于K-3年級最佳是一對一,而高于K-3年級則可以實行大于19個人的班級授課制。問題是,“18人以下”,以下多少?假如教師的勞動量不變,那么18人以下,學生數越少,每個學生獲得教師的指導份額就越多。
2.大班化與小班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沒有區別的實踐誤區。 在推行小班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是小班化與大班化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不存在區別,而且都是班級授課制。即使有些人認識到了一些區別,卻仍停留在大班的思維模式上。例如,認為小班化課堂效益的提升途徑是“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性”,“突出形象化認識與實踐”,“激發學生的求異創新熱情”等。這些途徑在大班同樣是適用的,這就說明目前人們的思維范式尚未從大班化向小班化觀念實現轉型。 雖然在小班化教學實踐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有益的嘗試,但是,仔細研究后我們會發現,由大班化向小班化轉型還任重道遠。例如,人們把小班化與大班化的差異僅僅理解為師生交流的頻率增多了,從而采取的方式是“增加了實踐活動的嘗試”,“增加了小組合作學習”,“增加了學生活動與個別指導活動”,“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活動”,等等。這顯然是把小班化看成是大班化模式下的某種活動的“增加”。事實上,這些增加了的“活動”在大班條件下完全可以實行。
二、小班化轉型的對策
順應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適應我國教師數量和質量的發展潮流,借鑒我國幾千年的教育優良傳統,促進我國大中小學,尤其是小學教育由大班化向小班化轉型,這應當成為我國當前教育組織形式改革的主導方向。
1.實現小班化教育觀念的轉變。
小班化教育觀念的轉型首先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規律的問題。因材施教在大班里是較難實現的。小班化使因材施教有了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主要表現為師生對話的最大范圍。大班化教育遠遠超出了教師與學生對話可能性的范圍。為什么美國的實驗認為,小班化學生規模為18人以下為最佳呢?這個實驗結果完全可以理解為,一個教師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與學生的對話,他的最大能量為18名學生。只有在他的最大能量的范圍內,他的對話才是有效的。大于18名學生,對話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但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對話性質發生了變化呢?首先,第19名學生可能淪為聽眾,而無法在課堂里實現最佳地與教師溝通。一位教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即在共時的時空體里,一位教師能夠有效地同時向18名學生傳遞自身的信息,將這18名學生包括在自己的對話參與域內,加上教師的肢體語言,共18名對話參與者。這也許正是為什么第19名學生必然淪為聽眾,而不是一位教師對話的參與者。就是說,超越18名,不管有多少名,只要教室足夠大,這些學生都是“會議”的聽眾。而不是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這樣對美國實驗的理解,有助于區分小班與大班的本質。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大班的效率之所以相對低,是因為有些學生處于教師交流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的地位。
這樣看來,無論是哪個年級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小學、中學、大學,實現大班向小班化觀念的轉型,歸根結底是深化對小班教學的本質的認識。大班與小班本質不同,師生交流的性質不同,其組織方式、教學目標、教學組織、課堂活動等都有本質的區別。
2.實現教師與學生對話模式的轉型。
我們還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則是小班教師與學生對話模式與大班模式的不同(如圖1、2所示)。如果說大班有一部分學生不可避免地流動于教師對話域限之外淪為聽眾,那么小班的模式則必須實現全體學生都同時參與到教師的一次時空對話范圍之內。無論課堂教學怎么組織,小班里的每一個學生自始至終都必須在教師對話的參與之中。如果還采用所謂的師生、生生對話模式,那依然是大班模式。因為大班模式下,那些游離于教師對話域限之外的學生只能靠生生對話來實現實習目標。
三、結語
伴隨著新課改,小班化教育也正日益成長與成熟,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從各地的實踐看,這一新生事物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只要我們能夠及時更新觀念,用行動來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那么隨著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小班化教育必將更能適應時代對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促進教育事業又快又好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榮華.美國小班化教育改革實驗及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6(1):104.
[2]林飛.小班化條件下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提升途徑芻議[J].新課程研究,2009,(6):119-120.
[3]胡進,潘繼軍.北京市小班化教育試點小學教師調查報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