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傳統術式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血清IL-2、IL-6、TNF-α的影響。 方法 將180例膽囊炎、膽石癥患者根據手術方式分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組(LC 組,60例)、開腹切除術組(OC 組,60例)及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組(MC組,60例),均于術前1 d及術后第1、3、5 d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2 ml,分離血清檢測IL-2、IL-6、TNF-α含量,并比較三組平均手術時間。結果 術后1、3 d三組血清IL-2含量顯著降低(P<0.01),術后5 d LC組血清IL-2含量恢復到術前1 d水平(P>0.05);術后1、3、5 d LC組的血清IL-2含量均顯著高于OC、MC組(P<0.01)。術后1、3 d三組血清IL-6、TNF-α含量顯著升高(P<0.01),術后5 d LC組血清IL-6、TNF-α含量恢復到術前1 d水平(P>0.05);術后1、3、5 d LC組的血清IL-6、TNF-α量均顯著低于OC、MC組(P<0.01)。LC組平均手術時間與OC組、MC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OC組與MC組比較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LC組手術時間最短。結論 腹腔鏡、傳統術式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均可引起血清IL-6、TNF-α含量升高,血清IL-2降低。LC與OC及MC相比較,創傷微小,手術時間較短,術后疼痛輕微,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較小,LC比OC及MC更適合于患者。
【關鍵詞】 腹腔鏡切除術;開腹手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3-0252-03 中圖分類號:R 65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3.002
腹腔鏡外科手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及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相比較,創傷微小,手術時間較短,患者術后痛苦輕微,恢復快和住院時間短,機體的應激反應輕,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抑制小[1]。盡管腹腔鏡外科在我國已廣泛開展10多年,但有關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和開腹膽囊切除術(OC)及小切口膽囊切除術(MC) 對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影響的對比研究甚少。本文對膽囊炎膽石癥患者采用腹腔鏡、傳統術式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后血清IL-2、IL-6、TNF-α進行觀察,旨在了解其對患者的影響。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 月~2009 年6 月我院普外科住院的膽囊炎、膽石癥患者180例,所有病例經B超或膽道造影和術后病理檢查確診。根據手術類型隨機分為三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組(LC組) 60例,男31 例,女29例,年齡18~77歲,平均年齡(48.7±2.6) 歲。急性膽囊炎并膽囊結石25例,慢性膽囊炎并膽囊結石15例,無癥狀膽囊結石20例。開腹膽囊切除術組(OC 組)60例,男35 例,女25例,年齡22~79歲,平均年齡(47.2±3.5) 歲。急性膽囊炎并膽囊結石26例,慢性膽囊炎并膽囊結石18例,無癥狀膽囊結石16例。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組(MC 組)60例,男32 例,女28例,年齡19~80歲,平均年齡(49.8±4.3) 歲,急性膽囊炎并膽囊結石22例,慢性膽囊炎并膽囊結石17例,無癥狀膽囊結石21例。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診斷標準 ①有上腹痛病史;②手術前經B超證實膽囊炎、膽石癥。
3.入選和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18~80歲;③無嚴重心、肝、肺、腦、腎等臟器合并癥;④無腹部手術史。排除標準:①有任何氣腹禁忌證者;②急性腸梗阻患者。
4.標本的收集及處理 所有研究對象分別于術前1 d,術后第1、3、5 d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2 ml ,分離血清待測。IL-2、IL-6、TNF-α檢測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所需試劑由北京邦定生物醫學公司提供,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5.觀察項目 比較三組患者術前1 d,術后第1、3、5 d的IL-2、IL-6、TNF-α含量,以及三組手術時間。
6.統計學處理 所有計算采用SPSS 8.0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三組患者血清IL-2含量的比較 術后1、3 d三組血清IL-2含量顯著降低(P<0.01),術后5 d LC組血清IL-2含量恢復到術前1 d水平(P>0.05);術后1、3、5 dLC組的血清IL-2含量均顯著高于OC、MC組(P<0.01)。見表1。
2.三組患者血清IL-6含量的比較 術后1、3 d三組血清IL-6含量顯著升高(P<0.01),術后5 d LC組血清IL-6含量恢復到術前1 d水平(P>0.05);術后1、3、5 d LC組的血清IL-6量均顯著低于OC、MC組(P<0.01)。見表2。
3.三組患者血清TNF-α含量的比較 術后1、3 d三組血清TNF-α含量顯著升高(P<0.01),術后5 d LC組血清TNF-α含量恢復到術前1 d水平(P>0.05);術后1、3、5 d LC組的血清TNF-α含量均顯著低于OC、MC組(P<0.01)。見表3。
4.三組手術時間比較 LC組手術時間為38~60 min,平均(45.21±2.9)min,OC組手術時間為60~90 min,平均(71.43±3.7)min,MC組術時間為58~92 min,平均(69.84±4.8)min,LC組平均手術時間與OC組、MC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43.203、34.019,P均<0.01),OC組與MC組比較也有統計學意義(t值為2.032,P<0.05),LC組手術時間最短。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傳統術式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血清IL-6、TNF-α的含量水平升高及血清IL-2降低。提示外科手術作為創傷性的治療手段,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同時,也使機體產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影響細胞因子的分泌。腹腔鏡手術比開腹手術能較好地保存人體細胞免疫功能[2],但手術創傷后機體能產生因子,包括TGF-β、IFN等,可能對巨噬細胞的吞噬、黏附及淋巴細胞的轉化對IL-2、IL-2 RmRNA轉錄和表達均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3],IL-2屬于Th1細胞因子,主要參與介導細胞免疫反應。血清IL-2降低,表明手術創傷可能導致免疫抑制。
IL-6是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等產生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細胞因子,其可由TNF誘導產生并可增強TNF的有害作用,它具有誘導T、B淋巴細胞分化,刺激肝細胞合成急性期反應蛋白,催化和放大了炎性反應和毒性作用,造成了組織細胞的損耗。研究表明,IL-6的血濃度與患者炎癥反應的程度呈正相關,可作為判別病情嚴重程度的靈敏指標[4]。本研究中LC組各時點IL-6較OC組及MC組低,提示腹腔鏡手術的創傷小,炎癥反應較輕。IL-6可作為預測早期感染的指標。
TNF-α主要由巨噬細胞產生,是機體在受到致病因素作用后,產生最早和最重要的細胞因子,為炎癥反應的啟動物質,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效應。它的致病機制是作用于多種細胞,在細胞和亞細胞水平上激發IL-6細胞因子級聯反應的發生,通過激活炎性細胞,調節黏附分子,誘導NO和氧自由基的產生,促使細胞凋亡等損害組織。本研究顯示,三種手術方式均能導致TNF-α含量升高。提示TNF-α早期應答靈敏而迅速,其升高易激發“瀑布式”的炎癥反應。因此,血清TNF-α進行性升高時,應高度警惕感染的可能。
本研究顯示,手術后1~3天,三組血清IL-6、TNF-α均升高,IL-2降低。術后5天,MC組及OC組仍保持較高水平,而LC組恢復到術前水平。其機理可能為術后1~3天三組患者均受手術的影響因素大,其指標升高(降低)幅度較大。術后5天LC組恢復到或接近術前水平,其原因可能是MC組及OC組的手術時間長,創傷比LC組大,患者痛苦大,機體的應激性神經內分泌變化大,導致機體血清IL-6、TNF-α分泌增高及IL-2降低更明顯。而LC組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恢復較快。所以傳統術式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患者的炎性感染的機會明顯大于腹腔鏡手術組。手術創傷通過多種機制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抑制又能反過來使機體易并發感染。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和較好地保存免疫功能,對減少全身術后并發癥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重要的意義。LC與以往OC及MC相比較,有創傷微小,手術時間較短,術后疼痛輕微,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較小,LC比OC及MC更適合于患者。
參考文獻
[1]Whelan RL,FranklinM,Holubar SD,et al.Postoperative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is better p reserved after laparoscopic vs open colorectal resection in humans[J].Surg Endosc,2003, 17:972-981.
[2]亓玉忠,胡三元,于文濱,等.腹腔鏡手術對膽囊切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3, 41(3):310-312.
[3]Walker CBJ,Bruce DM,Heys SD,et al.Minimal modulation of lymphocyte and natural killer cell subsets following minimal access surgery[J].Am J Surg, 2009,187:48-54.
[4]王曉紅,王占華,李林林,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和IL-6、IL-6R水平測定[J].社區醫學雜志,2009,7(5):77.
(收稿日期:2010-04-17 修回日期:2010-06-01)
(編輯:梁明佩 英文審校:鐘京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