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與血清心肌酶譜的關系。
方法 將65例窒息新生兒按窒息程度分為重度窒息組(21例)和輕度窒息組(44例),另外選取20例正常足月新生兒作正常對照組,對AST、LDH、α-HBDH、CK及CK-MB等多項心肌酶指標進行檢測。結果 窒息新生兒組血清AST、LDH、α-HBDH、CK、CK-MB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1),且重度窒息新生兒組上述指標明顯高于輕度窒息新生兒(P<0.01)。結論 血清心肌酶活性測定可作為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的早期監測和診斷的指標,為早期治療提供依據。
【關鍵詞】 心肌酶;新生兒窒息;心肌損害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3-0300-02 中圖分類號:R 722.12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3.027
通過對本院新生兒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65例有窒息的新生兒做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α-羥基丁酸脫氫酶(α-HBDH)、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定量檢測,以探討心肌酶水平在窒息新生兒心肌損害早期診斷的價值。
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65例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的新生兒窒息診斷標準,均為足月兒,排除產前使用鎮靜劑、早產、多胎、先心病等可影響評分者,年齡全部小于24 小時,其中男36例、女29例,根據出生時Apgar評分,其中重度窒息組(1分鐘Apgar評分≤3分)21例,輕度窒息組(1分鐘Apgar評分4分~7分)44例;對照組新生兒20例,均為足月正常新生兒。各組胎齡、出生體重、分娩方式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2.檢測方法 全部對象均于出生后24小時采集靜脈血檢測AST、LDH、α-HBDH、CK及CK-MB,所用儀器為日本東芝生產的TBA-40FR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為濰坊三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產品,以速率法測定。比較各組觀察指標的差異性。
3.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重度窒息組血清AST、LDH、α-HBDH、CK、CK-MB活性均顯著高于輕度窒息組和對照組(P<0.01),輕度窒息組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討論
新生兒窒息是圍產期新生兒最常見的癥狀和主要的死亡原因,死亡率為2.3%~12.7%[1],窒息后缺氧缺血可導致心、腦、腎等多器官功能損害,其中心肌損害較常見,有報道發生率高達65.5%[2]。正常情況下心肌細胞是以有氧代謝為主,缺氧缺血時無氧酵解增加,酸性物質堆積可使心肌細胞能量代謝發生障礙,ATP耗竭,導致心肌損害,同時體內氧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物酶增高可直接損傷心肌細胞生物膜,使心肌細胞結構破壞,通透性增加,心肌酶逸出,導致血清心肌酶的活性升高,心肌酶在心肌受損后6~12小時左右開始升高, 24~48小時達高峰。因此,心肌酶檢測有助于新生兒窒息導致心肌損害的診斷[3],而其中的CK-MB 是心肌特異性同工酶,正常血清中含量極微,當心肌細胞受損時釋放入血,其特異性、靈敏度高,在心肌損害早期診斷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窒息新生兒心肌酶活性明顯升高,并與窒息程度相關,重度窒息組與輕度窒息組及正常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輕度窒息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亦有顯著差異。心肌酶能反映心肌損害程度,心肌酶檢測成為一種簡便易行早期診斷心肌損害的方法,臨床上早期積極給予保護心肌治療,對降低窒息新生兒死亡率有著積極的意義。Apgar評分目前仍是國內通用的判斷新生兒有無窒息的方法,但評分時受主觀因素影響多,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來眾多學者不斷探討Apgar評分結合實驗室客觀數據,以提高新生兒窒息診斷的準確性,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研究發現Apgar評分與臍血血氣有一定關系,但并非絕對,且在基層醫院難以辦到[4]。而本組心肌酶檢測的結果表明,根據其升高的程度,在新生兒窒息的判斷中可作為輔助的參考指標,以早期診斷治療,目前在大部分基層醫院均能進行心肌酶檢測,易于推廣。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40-450.
[2]陳 琦,姬東霞,何 英.1,6二磷酸果糖治療新生兒窒息致心肌損害[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1,16(4):230-231.
[3]毛慶民,王 輝,朱 銘.心肌酶檢測在在新生兒窒息心肌損傷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8):1005-1006.
[4]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00-405.
(收稿日期:2010-04-03 修回日期:2010-05-03)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