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針刀松解術;手法治療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3-0347-02 中圖分類號:R 681.5+3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3.059
腰椎間盤突出癥簡稱腰突癥,是臨床常見病。我門診部自2008年7月~2009年6月,采用朱氏小針刀在病變腰椎間隙的棘間、側隱窩、橫突間韌帶處松解,并配合手法治療,解除神經壓迫、改善微循環,消除無菌性炎癥對神經的刺激。經對68例進行臨床觀察,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男36例,女32 例,年齡23~76歲;其中L4~L530例,L5~S124例,L3~L42例,L4~L5并L5~S18例,L3~L4并L4~L52例。側方型50例,中央型18例;病程30天~21年。
2.診斷及排除標準 采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依據:①常有外傷或腰痛史;②腰痛向一側或兩側下肢放射至小腿或足背外側,活動加重,臥床減輕;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拇指背伸力弱;③影像學檢查:CT或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的部位(節段)和程度,全部病例影像學資料符合腰突癥診斷標準。并排除以下病例:①椎體滑脫、骨折、結核、腫瘤者;②非巨大突出者;③突出髓核無嚴重鈣化和骨化者;④無馬尾神經損害者;⑤不伴有嚴重椎管狹窄者。
3.治療方法
(1) 針刀松解術:患者取俯臥位,腹部臍下墊一高約20 cm小枕。皮膚常規消毒,進針點皮膚以1%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后,按針刀四步操作規程進針刀。側方型在患側施術,中央型兩側施術。①松解棘間韌帶:針刀在病變節段棘突間正中穿過皮膚、脊上韌帶直達脊間韌帶,探及上一位棘突下緣骨面,緊貼骨面將脊間韌帶松解3~4刀。②松解側隱窩:針刀在病變節段棘突間正中線旁開0.5~1 cm處,穿過皮膚、皮下、豎脊肌直達椎板,緊貼椎板內側骨面向深處鏟切3~4刀。③松解橫突間韌帶:在病變節段上一位棘突尖正中線旁開2.5~3.5 cm處,將針刀刺達橫突骨面,在橫突骨面下緣切開剝離橫突間韌帶。④針刀術后,針孔指壓1~3分鐘,針口無出血時以創可貼覆蓋針口。
(2)手法治療:針刀松解術畢,按以下方法給病人做手法治療。①牽抖手法:病人取俯臥位,兩手抓住床頭。術者雙手抓住病人兩小腿,用力將病人往后牽抖,反復牽抖3~5次。②抬按手法:病人俯臥,患側膝關節彎曲90°角(中央型兩側彎曲)。術者雙手重疊,右手小魚際放在病人腰椎病變間隙下位棘突上,一助手站在病床上,雙手抓住病人患側小腿(中央型抓兩小腿),將病人患側(中央型將兩側)髂前上棘提離床面1~3 cm時,術者雙手突然用力往下按壓,當病人髂前上棘到達床面時,助手將病人大腿放在床面。之后,再重復以上動作15~20次。③斜扳手法:病人側臥,患側在上,面向術者,健側下肢伸直,患側下肢屈髖屈膝。術者面向病人,一手肘部推肩向后,另一手肘部拉髖向前,兩手同時突然用力,只做一次。
4.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80°以上,腰部活動恢復正常,能參加工作。顯效:腰腿痛顯著減輕,直腿抬高和腰部功能明顯改善,工作生活無影響。有效:腰腿痛減輕,直腿抬高、腰部功能活動有所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加重。
5.治療結果 術后經半年隨訪,痊愈57例(83.8%),顯效8例(11.8%),好轉2例(2.9%),無效1例(1.5%),總有效率為98.5%。
討論
腰突癥的治療原理并非將退變突出的椎間盤組織恢復原位,而是改變椎間盤組織與受壓神經根的相對位置,減輕或解除神經根的壓迫,松解神經根的粘連,消除神經根的炎癥,從而解除癥狀[2]。謝克恭等[3]治療腰椎間盤脫出伴椎管狹窄,只手術切除黃韌帶和椎板部分骨質,不處理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同樣能使腰腿痛癥狀緩解或消失,也證實腰突癥的這一治療原理。
針刀閉合松解術通過切斷病變腰椎間隙的部分棘間、側隱窩處黃韌帶、橫突間韌帶,為牽拉神經根移位創造疏松條件,解除對神經根的卡壓,去除致病因素,重建生物力的平衡,與手術摘除突出的椎間盤髓核[4]相比,有異曲同工之效,但針刀閉合松解的費用、風險要比手術摘除低得多。針刀術后,配合牽抖、抬按、斜扳手法,使病變部位的殘余粘連得以進一步松解,解除了對神經根的卡壓。術后適當休息利于病變部位的無菌性炎癥組織的加快吸收,消除對神經根的化學性刺激。本方法治療腰突癥,具有療效好,費用低,適應廣的優勢,是目前治療腰突癥較為理想的療法。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編. 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396.
[2]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221.
[3]謝克恭,唐毓金,陸敏安,等.棘間開窗減壓、棘上韌帶重建治療老年人腰椎管狹窄癥[J].右江醫學,2008,36(6):709-710.
[4]黃群英.小切口椎間盤摘除術的護理[J].右江醫學,2008,36(5):638-639.
(收稿日期:2010-03-01 修回日期:2010-05-27)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