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面神經炎;針刺;中西醫結合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3-0340-02 中圖分類號:R 745.1+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3.053
面神經炎系莖乳突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或稱貝爾(Bell)麻痹。面神經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20~40歲最為多見,男性多于女性。筆者運用針刺結合藥物治療面神經炎,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齡8~70歲,平均41.5歲。均為門診初診患者。診斷標準參照文獻[1],即急性起病,出現一側周圍性面癱的特點及肌電圖的改變,并排除繼發性損害的疾病,如化膿性中耳炎、耳部腫瘤、面神經瘤、先天性膽脂瘤、腮腺炎或腮腺腫瘤、后顱病變、腦血管意外等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急性起病,迅速發展到高峰;流淚、口歪、進食時飯菜堆積于頰部;病側閉眼無力、口角下垂。體檢及檢查:患側額紋消失、不能蹙眉、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歪、不能吹口哨。此外,少數尚可有聽覺過敏、舌前2/3的味覺消失,耳周的感覺障礙等。肌電圖檢查可見面肌神經性損害,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2.治療方法
(1)針刺治療[2]:①風寒證:證見多面部受涼因素,急性起病,常于清晨起病、洗臉、漱口、吃飯時發現口眼斜,病側眼瞼不能閉合,眼淚外溢,不能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說話漏風,口角流涎,漱口漏水,病側額紋、鼻唇溝消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浮弦。治宜祛風散寒,疏筋活絡;穴取陽白、地倉、頰車、四白、顴髎、風池、合谷。②風熱證:證見起病緩慢,發病前或發病時常有病側耳內、耳后完骨處及面部疼痛,繼而病側口眼斜、眼裂擴大、口角流涎、說話漏風、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伴發熱惡風、頭痛、舌質紅、苔黃燥或薄黃少津,脈浮數或弦數。治宜清熱散風,疏筋活絡;穴取地倉、頰車、陽白、四白、太陽、翳風、風池、外關。
(2)藥物治療:強的松:口服,10 mg一次,每日3次;于起病早期短期應用,1~2周后減量。血糖偏高或糖尿病者不用。維生素B1:口服,10 mg一次,每日3次。地巴唑:口服,10 mg一次,每日3次。新斯的明:口服,15 mg一次,每日3次。氯霉素滴眼液:滴眼,每日1~2滴,一日3~5次。
3.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文獻[3]制定。痊愈:面部癥狀和體征消失,面神經功能為Ⅰ級。顯效:面部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面神經功能為Ⅱ級以上。有效:面部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面神經功能為Ⅲ級以上。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呈進行性加重,未達有效標準。
4.治療結果 60例患者治療時間最長2個月,痊愈45例,顯效12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100.0%。
討論
面神經炎,中醫稱“面癱”、“口僻”、“口眼斜”,本病的病因病機《靈樞#8226;經筋》篇就有記載“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金匱要略》也謂:“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所以本病多由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以致陽明、太陽之脈經氣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經筋受病而致口眼斜。或因素體陽盛,或因膽胃二經積熱,風熱之邪侵襲,易于郁而化熱,熱邪侵淫而影響氣血運行,致使筋脈弛縱不收而致口眼斜[4]。在臨床中,應注意辨證施治。面神經炎的急性階段,中醫辨證多屬實證,恢復期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證。但在臨床中不易絕對區分,應權宜患者體質,病因及癥狀情況予以靈活處理。如形氣本虛,感受風寒而致面部經氣失調,經筋、肌肉失養而受病,則應以扶正祛邪,溫經散寒為主。針刺手法應先補后瀉,或先瀉后補為主。風熱證發病稍緩,其證屬實,故宜針直瀉。
現代醫學認為面神經炎可能是面部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而發生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而致病。或因風濕性面神經炎,莖乳突孔內的骨膜炎產生面神經腫脹、受壓、血循環障礙而致神經麻痹。因此治療原則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使局部水腫、炎癥的消退,以免面神經進一步受損,進而促使面神經功能的恢復。另外尚需保護患側暴露的角膜受損害或感染[2]。本組結果顯示治療最長時間為2個月,有效率達100.0%,說明針刺結合藥物是治療面神經炎的基本方法,也是臨床中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黃慶道,鐘南山.廣東省常見病基本診療規范[M].廣東省衛廳編印,2003:128-129.
[2]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93-196.
[3]梁繁榮,余曙光,李 瑛,等.針灸治療貝爾麻痹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研究[J].中醫雜志,2004,45(8):584-586.
[4]王雪苔.中國針灸大全[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256-259.
(收稿日期:2010-04-12 修回日期:2010-05-14)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