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5日,商務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負責審批并購交易的商務部和發改委均未正式收到四川騰中重工機械有限公司提交的收購通用公司旗下悍馬品牌的申請。同一天,通用在美國發布消息,“由于和中國四川騰中重工機械有限公司的收購交易未能在雙方商定期限內獲得中國相關監管機構的批準”,該交易宣告失敗。至此,受到全球媒體關注的騰中收購悍馬一案落下了帷幕。目前國內對于收購案失敗的原因各執一詞,眾說紛紜。
盡管這是一起失敗的案例,但是我們還是從中可以看出,在境外投資方面,中國企業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一、律師調查以及可行性報告
企業一般在投資之前,都會要求對對方企業進行全面的調查,以獲得對投資決策和投資方案更有利的信息。可行性分析報告主要包含雙方的基本信息;項目的總投資、注冊資本、出資方式、資金落實情況;根據市場調查確定的項目建設規模和產品方案;市場情況分析(含周邊市場和轉口的可能)、經濟效益(含匯率因素)、投資環境評估;項目進度計劃;結論問題以及建議。根據筆者的經驗,在一些重大的投資項目中,委托人往往只重視財務盡職調查而忽視律師盡職調查的重要性,導致不必要的法律風險,甚至出現了許多失敗的案例。
二、審查制度
2009年10月lO日,通用對外發布消息稱“雙方已經就通用旗下高端全路面悍馬車業務的出售簽署最終協議”。商務部發布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第五條規定“商務部和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對企業境外投資實行核準”,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境外投資項目核準暫行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國家對境外投資資源開發類和大額用匯項目實行核準管理;核準部門是國家發改委”。依據兩部委的規章可以看出國家對境外投資實行的是審批制。這表明即使投資雙方簽訂了協議,該協議還是要經過政府部門的審批才可以生效。
國內的相關規定中均對企業提請審批需要準備的材料以及需要經過的程序進行了規定,企業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準備資料。但是目前國內的審批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國內的規定并不是很透明,企業在準備相關資料的時候很難把握。許多企業往往是在碰了壁(報送文件不符合要求、或是報送的部門不對口,而被退回)之后,才能“摸索”出門道。很有可能企業前期準備的資料被相關部門以“不符合法定形式或者材料不齊全”為由退回或者要求重新準備。此次騰中收購悍馬的過程中,雙方在去年10月份就簽訂了協議,當時也已經將材料遞交相關部門,但是一直都沒有收到是否批準的通知。而最后商務部的表示是“未正式收到申請”。
三、政府的參與
從騰中收購悍馬可以看出在企業境外投資的過程中,政府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國內政府的參與僅僅限于審批階段,至于企業的其他準備活動并沒有看到政府的身影。有些專家已經開始建議政府是否可以在其他方面為企業境外投資提供一些比較便利的條件,比如: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建議“政府應參與到并購初期的可行性研究環節,建立境外投資促進中心,并且支持企業做初期工作的調研基金由企業和政府共同分擔。不管并購成功與否,政府都要承擔部分費用,來減少企業承擔的風險”。
如果政府能夠參與進來,為企業制定可行性研究報告提供便利條件,那么企業在進行調查和制作可行性報告的時候能夠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阻力。企業在能夠享受政府提供的便利條件的情形下,進行調查和制作報告都會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這樣將增加企業對目標企業和投資項目判斷的精準性,減少企業在投資后所面臨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