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批準發布《綠色北京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本刊記者請北京市發改委環資處副處長尤勇對政策要點進行解讀。
尤勇認為,《計劃》是在北京加快建設世界城市,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大背景下出臺,意在鞏固擴大“綠色奧運”成果,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資源環境約束新挑戰,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轉變發展方式,促進首都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計劃》總體框架分為六部分,最主要內容可概括為“3910”,即構建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態三大體系;實施九大工程;完善十項機制。通過《計劃》實施,要使北京的綠色生產特征進一步凸顯;綠色消費體系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
《計劃》明確提出發展的總體目標,并把總體目標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到2012年:通過構建生產、消費與環境三大體系,實施九大綠色工程,完善十項保障機制,為把北京建設成為綠色現代化世界城市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到2020年: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升級,綠色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弘揚,宜居生態環境基本形成,將北京初步建設成為生產清潔化、消費友好化、環境優美化、資源高效化的綠色現代化世界城市。
打造三大體系全力建設綠色北京
《計劃》提出構建三大體系即:綠色生產體系、綠色消費體系和綠色環境體系。這三個體系各有其豐富內容。
綠色生產體系:振興發展高端產業。深化實施清潔生產,淘汰退出劣勢產業。
振興發展高端制造業包括四個方面。首先要提升服務業發展品質。《計劃》提出,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著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重點培育低碳服務產業;同時,要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其次,要推動制造業結構升級。要做大做強移動通信等重點領域;集中精力發展研發設計等產業高端環節。第三,加快培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要重點研發電動汽車等技術和裝備,促進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工程化服務能力,培育扶持一批產品和技術綜合解決方案提供企業。第四,要重點發展都市綠色農業。積極支持籽種農業等業態;重點發展現代花卉等。農業發展列入《計劃》中,不僅使綠色生產內涵更豐富,也使綠色生產體系更完善。深化實施清潔生產。《計劃》提出,鼓勵企業建立健全從項目建設到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經營、銷售服務全過程綠色管理體系。要廣泛開展清潔生產,包括要完成首批重點污染源企業及其他210家工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并試點推進服務業等行業清潔生產審核。
淘汰退出劣勢產業。繼續做好企業搬遷調整工作,調整制定本市限制發展的產業與技術目錄;加快改造淘汰落后設備工藝等。
綠色消費體系:打造綠色政務,倡導綠色商務,營造綠色生活。
打造綠色政務,包括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推廣電子政務、推行綠色辦公三個方面。《計劃》提出,要研究出臺本市政府綠色采購實施細則,優先將自主創新節能環保產品、設備納入政府采購范圍等。
倡導綠色商務,《計劃》鼓勵開展綠色營銷,搭建綠色物流體系,并覆蓋商務過程始終;支持新興服務業態的發展。
營造綠色生活,在生活方式、消費行為和文化理念方面都注入“綠色”概念。《計劃》提出,引導市民選購環保建材、綠色家具、綠色照明、節水器具等產品;鼓勵市民選購小排量、低排放汽車等。
綠色環境體系包括三方面工作:完善綠色空間,改善水域環境,加強大氣污染防治。
在完善綠色空間上,《計劃》提出要培育生態友好型綠色產業,促進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等內容;在改善水域環境上,《計劃》提出,加強水源地保護,提升水系服務功能,美化城市水體景觀,水成為城市靈魂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要素的思想在《計劃》中得到更清晰展現;在加強大氣污染防治上,《計劃》提出強化噪聲管控,推進室內家居環境污染治理。
實施九大工程提升綠色發展承載能力
為切實推動綠色北京建設,有效構筑三大綠色體系,北京要根據三大體系建設要求,突出階段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項目。通過重大項目的帶動作用,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承載能力。這九大工程包括:清潔能源利用,綠色建筑推廣,綠色交通出行,節能環保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廣,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循環型水資源利用,城鄉綠化美化,綠色典范打造工程。
清潔能源利用工程。要推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計劃》提出太陽能集熱器利用面積達700萬平方米;建成一批重點示范項目。同時,完善能源輸配網絡,提高電力在終端消費中的比重;開展智能電網試點,重點推進示范項目建設;推進遠郊新城和有條件的重點鎮通燃氣。推進能源清潔化利用,基本完成新城集中供熱項目建設;啟動能效電廠工程。
綠色建筑推廣工程。強化新建建筑節能標準。研究制訂并執行高于國家的地方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推廣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為重點,打造一批主題鮮明的綠色建筑典范。深化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完成千萬平米既有住宅、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完成400棟大型公建用電分項計量和動態監測;完成3000萬平米既有建筑供熱系統節能改造。重點推進公共機構節能改造。出臺政府機構節能指導意見。
綠色交通出行工程。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繼續加大軌道交通建設,到2012年總里程達到420公里;實施一批道路微循環工程和交通設施改造項目;增辟公交專用道,完善線網功能結構。積極推廣新能源環保汽車,加快充電站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慢行交通系統,將自行車納入全市交通規劃。逐步完善智能交通體系。
節能環保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廣工程。加快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大力推廣節能型中央空調、變頻電機等能效技術產品;全面推廣節能環保新產品。廣泛推廣能效等級Ⅱ級以上空調、冰箱等十類產品;繼續推廣高效照明產品。全市公共機構及居民家庭基本實現綠色照明。
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完善廢舊資源分類收集體系。加快建設一批生活垃圾處置設施;穩步推進污泥處理設施建設,發展資源回收利用產業;持續推進資源綜合利用企業認定;重點支持廢舊家電、園林廢棄物等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完善廢物交換信息網絡。
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工程。嚴格控制鍋爐排放污染;加強機動車排放污染防治。適時推動新購機動車尾氣排放執行國V標準。逐步建立機動車尾氣遙測網絡;加大工業廢氣和揚塵污染治理力度。
循環型水資源利用工程。加強水源保護力度,全面推動全市83條小流域生態清潔治理;持續開展節約用水。提升污水處理水平。擴大再生水利用,推動工業中再生水的利用比例達到30%;推進六環路以內建筑工地利用再生水、施工降水替代自來水;加快推進再生水配套管網建設。
城鄉綠化美化工程。鞏固山區綠色生態屏障體系,構筑平原綠色生態網絡體系,完善城市綠化生態景觀體系。在現有34處郊野公園建設基礎上,繼續建設一批郊野公園;全面實施11個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啟動42個重點鎮休閑公園建設。
綠色典范打造工程。要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區。鼓勵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部分高端產業功能區打造成為低碳示范園區。推進市級循環經濟試點。建設形成3-5個生態示范園區;推進30-50個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建設。樹立宣揚綠色消費典范。
完善十項機制提升政策綜合保障能力
為確保“綠色北京”建設順利開展,《計劃》還包括十項保障機制,這十項機制是:組織領導、法規引導、標準準入、價格調控、財稅金融、科技支撐、市場服務、評價考核、協調協作以及社會參與機制。
組織領導機制。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綠色北京”建設協調工作,重點解決在實施行動計劃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制定相應政策,確保行動計劃順利實施。各區縣、各部門將“綠色北京”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細化分解相應建設任務,通過整合和統籌全市資源,形成“綠色北京”建設合力。
法規引導機制。《計劃》提出,要修訂《北京市城市河湖保護管理條例》、制定出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積極推進濕地保護地方立法;嚴格執行《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辦法》、《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條例》和《北京市綠化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落實《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北京市加快太陽能開發利用促進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編制發布《綠色北京中長期建設規劃》;繼續研究大氣污染防治的系統性規劃與階段性措施;研究出臺促進綠色市場、綠色消費、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制訂節能減排獎勵政策。
標準準入機制。《計劃》提出,要研究制訂綠色產業準入標準,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研究碳排放指標和計量、交易等相關標準體系;研究制訂主要耗能產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額標準;完善固定資產投資節能審查制度,探索能效評估機制;建立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程;研究綠色低碳產品認證、監管機制;推動開展節水型產品認證工作;探索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在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區等領域的試點應用。
價格調控機制。《計劃》提出,研究落實促進風力發電、垃圾發電、太陽能發電電價政策;對本市限制或淘汰行業實行高水價和再生水低價利用雙向調控;健全熱計量收費機制,逐步推行分戶計量;逐步建立超定額加價,能源級差價格機制;建立垃圾產生單位排放登記制度,適時調整垃圾收費標準;全面推廣脫硫加價政策,研究制定脫硝加價政策;推動實施分時段、分區域的差別化停車收費政策。
財稅金融機制。《計劃》提出,每年安排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綠色北京建設;研究制定高效節能產品推廣使用補貼政策;研究探索農村地區清潔能源使用財政補貼政策;建立北京市綠色產業投資基金;加快推動北京環境交易所、中國林權交易所等要素市場建設;加大對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產業金融授信服務支持;積極支持發行中小企業節能減排集合債券。
科技支撐機制。《計劃》提出,充分利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優惠政策,加大對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技術研發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對中關村自主創新綠色產品采購力度;對企業承建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中心給予配套資金支持;重點建設一批節能減排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加強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標準聯盟、技術聯盟、產業聯盟的建設;繼續發布年度節能節水減排新技術新產品推廣計劃。
市場服務機制。《計劃》提出,要研究出臺促進節能服務業發展指導意見;引導公共機構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進行節能改造;探索節能量和節水量指標交易;研究制定林權流轉管理辦法,規范林權交易;培育扶持一批節能減排市場服務機構;搭建企業清潔技術交流和能源消耗等信息共享平臺。
評價考核機制。《計劃》提出,逐步將“綠色北京”建設相關指標納入現有節能減排考核體系,建立統一考核機制。完善統計制度,加強能源消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指標的科學統計;建立重點污染源動態監測平臺;加大相關領域監察執法協調力度。
協調協作機制。加強國際交流,積極開展區域協商,探索編制區域統籌的污染防治整體規劃。
社會參與機制。《計劃》提出,要加強輿論科學引導,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鼓勵社會各界支持綠色北京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