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沖擊,中國銀行業在應對危機、支持經濟健康發展的過程中,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為實現“保增長”,2009年中國銀行業投放了巨額信貸,消耗了大量資本金,加之為防范風險,監管層加強對銀行資本金的監管,出臺了一系列新規,使銀行在擁有難得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經受著嚴峻的資本金的挑戰和考驗。在當前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如何做到既支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又有效地補充資本金從而控制和防范風險是中國銀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資本金約束愈發趨緊
為支持經濟復蘇,2009年銀行業的天量信貸投放,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企穩回升,但信貸規模的迅速擴張也對銀行資本金“侵蝕”甚多,國內各大銀行普遍出現了資本充足率下降的現象,據2009年銀行三季報顯示,14家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較2008年末平均下滑達2.43個百分點,距離警戒線僅有一步之遙。而在銀行“早投放、早收益”的業務規律支配下,以及經濟復蘇本身催生的貸款需求和4萬億元刺激計劃項目的后續配套貸款,使得進入2010年初,銀行信貸再度井噴,據報道一月份首周即放貸6000億元,這無疑使得銀行的資本金狀況更加雪上加霜。
鑒于信貸規模快速擴張,資產質量存在隱憂,為提高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監管層出臺了一系列資本充足率新規,更加劇了銀行所面臨的資本金壓力。在根據建立動態資本和動態撥備的要求將對中小銀行和大型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分別提高到10%和11%之后,為降低銀行間債務關聯性和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2009年10月,銀監會出臺了《關于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規定自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其他銀行發行的次級債要全部從附屬資本中扣除,這一舉措降低了銀行對次級債的需求,使得其市場的需求方僅限于保險資金和農信社,促使次級債的發行利率不斷走高,增加銀行發債成本,也更加劇了銀行補充資本金的壓力。
此外,2010年是中國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第一年,這將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銀監會要求銀行制定與業務發展戰略和監管要求相符的資本補充機制,強化資本補充的可持續性,并于1月13日發布《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指引》,在指導中國銀行業逐步實施新資本協議后,銀監會進一步細化了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督檢查內容也進一步升級。
由此看來,資本充足率已成為銀行信貸投放的嚴重制約因素,需要積極采取措施改變銀行資本金“差錢”的狀況。
多渠道補充資本金
資本金壓力過大將導致銀行信貸被迫緊縮,在銀行信貸業務是銀行盈利主力的情況下,將嚴重影響銀行的業績和其可持續發展。因此,銀行需要建立持續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補充資本金,具體包括通過利用利潤留存、發行股票、配股、定向增發、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發行次級債的方式增加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擴大分子,以及通過貸款轉讓和信貸資產證券化盤活資產的方式調整風險資產規模和結構減小分母。
一是從擴大分子的角度來看,主要通過外源性融資和內源性融資實現資本的積累和補充。
首先,銀行擁有多種外源性融資渠道。從國外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機制來看,上市融資是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基本途徑之一。在我國,上市融資亦是可取之道,因為發行股票可以直接增加銀行的核心資本,而且股權融資與其他融資方式相比有諸多優勢,如籌資風險小、籌資限制少、能夠增加銀行信譽等。但是由于銀行融資數額巨大,發行股票對資本市場的資金面和心理面均有負面影響,此外,發行股票的資本成本較高,且會分散公司控制權。雖然配股和定向增發不會稀釋股權,但會攤薄每股收益,而商業銀行發行無擔保長期次級金融債務工具,尤其是次級資本性債券和資產評估儲備,不僅不會分散股權;而且從籌資成本的角度來看,還可以合理安排融資結構、降低銀行融資成本,因此,只要次級債還有發行空間,銀行依然會選擇通過發債補充資本金。但是,發行次級債并沒有增加銀行核心資本,由于銀監會要求附屬資本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100%,次級債和混合資本債補充的資本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50%,因此,在核心資本不足的情況下,補充再多的附屬資本都沒有實際意義;而且受次級債“新老劃斷”新規的影響,發行次級債的成本上升,補充資本金的作用大不如前。此時,銀行可以考慮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方式補充資本金。由于戰略投資者具有一定的股份鎖定期,從而能夠達到長期融資的作用,并且不會對目前的資本市場造成很大的沖擊,能夠克服股權融資帶來的不利影響;加之引進戰投能夠增加核心資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和產權關系,提高資本運作使用效率,并且籌資風險較小,能夠克服債權融資帶來的不利;且引進戰投能夠給銀行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加之現在50%的大銀行國有股權在70%左右,距離絕對控股要求的51%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引進戰投是銀行比較好的補充資本金的途徑。至于銀行具體采取何種方式融資,取決于銀行自身情況和當時市場狀況。此外,要充分借鑒國際經驗,不斷進行創新,尋找除傳統資本金補充渠道之外的創新型資本工具和資本補充方式,建立起持續的資本金補充機制。
其次,內源性融資是銀行補充資本金的根本。銀行可以利用銀行稅后凈利,通過內部積累補充資本金,雖然此途徑取決于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形成的盈利能力,而且從數量上說,由于銀行的信貸擴張高于盈利增速,其難以完全解決中國銀行業未來發展所面臨的資本金缺口,即其亦可能不是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的主要方面,但從長期看,卻是建立持續的資本金補充機制的基礎與根本。因為利用銀行稅后凈利不僅可以補充核心資本金,而且能夠促使銀行增強自身盈利能力,從而有利于形成高資本回報,也更有利于進行外部資本的補充和持續性資本金補充機制的建立。
二是從減小分母的角度來看,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內部治理與控制降低風險以及優化資產配置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相對地使資本金得到補充。隨著國民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發展與壯大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在此種狀態下,通過資產管理調整風險資產的規模和結構就成為提高資本充足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通過資產管理,可以提高資產質量,降低風險資產,在不增加資本的情況下,直接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
具體來看,信貸轉讓和信貸資產證券化是補充銀行資本金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各種風險資產控制方法與技巧,如出售或避免增加風險權重高的資產,盡量擴大風險權重低的資產以及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降低風險加權總資產。在銀行大舉放貸的情況下,通過貸款轉讓,不僅可以滿足銀行調節信貸規模的需要,更可以增強信貸資產的流動性,降低信貸資產風險,從而使銀行能夠擺脫資本充足率約束。但由于目前中國貸款轉讓業務一般僅在銀行同業間進行,其交易對手偏重于商業銀行,自然存在交易價格等信息不透明的弊端,信貸資產中潛在的風險也僅能在銀行間轉移,所以其降低銀行體系信貸資產風險的作用不如資產證券化大。而信貸資產的證券化一直以來都被諸多銀行視為改善自身資產負債比率、提高金融資產流動性、分散和轉移信貸風險的利器。因為信貸資產證券化一旦大范圍推廣,且評級及監管到位,銀行則可以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由“資金出借者”轉變成“資產出售者”,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身信貸資產的流動性和銀行資產質量,還可以解決其資本充足率不足和急需補充資本金的問題,增強金融體系的內在穩定性,創造銀行業健康發展的環境。
轉變盈利模式是解決資本金壓力的根本途徑
實際上,銀行之所以會面臨愈發趨緊的資本金約束,其根本原因在于銀行依靠信貸收入的盈利模式,而監管的增強只不過是資本金壓力的“加速器”。因為在這種盈利模式下,銀行盈利的多寡取決于銀行的信貸投放量,多數銀行熱衷于積極投放信貸,但是信貸的巨額投放會迅速消耗資本金,而資本金補充的速度永遠滯后于信貸擴張的速度,因此,即使利差收入增長的前景很令人振奮,但受越來越緊的資本金監管約束,商業銀行“吃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另外,雖然銀行利差收入高,但亦存在管理粗放、成本高的問題,且由于傳統的以利差為基礎的利潤來源不斷受到金融市場發展的影響,商業銀行必須調整其業務格局以適應這一變化。
一是要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開拓傳統信貸業務之外的利潤增長點。由于中間業務占用資本金較少,銀行通過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可以擺脫資本金的約束;而且經濟向好后,隨著居民收入、消費的增加,居民的投融資需求有可能會有增長,中間業務將會是未來盈利的主要挖掘點,如投資銀行、債務融資工具承銷、銀行類理財、企業年金、銀行卡以及電子銀行等新興中間業務迅速發展,成為各大銀行重要的利潤增長點;加之為應對越來越普遍的金融脫媒現象,銀行需要努力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進行金融創新。同時從銀行收入總額來看,國內銀行間業務占比一般在15%-20%之間,而國外銀行則在40%以上,與之相比,我國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避免同質化競爭,培養自身核心競爭力。雖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某些細分市場上已出現了差異化競爭的趨勢,而且差異化越來越明顯,但現階段我國銀行業差異化經營程度依然很低,同質性問題仍相當突出,經營戰略的趨同加劇了銀行業的競爭態勢,引發了一些非理性的競爭行為,也削弱了我國銀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情況明確市場定位和業務定位,尋找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培養自身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銀行自身擁有的、符合市場需求的業務特色和發展優勢,是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從而銀行需要不斷推動金融創新,真正提高銀行競爭力和金融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
三是建立動態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成功開辟出更多的贏利點后,商業銀行會有更多的利潤用來補充資本金,可以根據經濟周期和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自身盈利狀況補充資本金,在銀行盈利比較好的時候,多利用稅后凈利補充資本金,從而能夠實現“以豐補歉”。這樣使得銀行的發展不再受制于資本金,屆時,銀行不僅能夠實現自身發展,還能夠響應國家政策,支持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