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柳沄,五十年代生人,現供職于遼寧文學院,著有詩集《落日如錨》等。
{詩觀}可以不把詩人當回事,但一定要小心翼翼對待詩歌。詩人和詩是雙向選擇的關系,詩是有生命、有靈性的,你對它怎樣,它就對你怎樣。一個詩人要誠實面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真、善、美”中,首先要強調“真”。詩,無論怎么寫,都該是首先發自內心的,然后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父親走了
父親走了
很想再活一些時間的父親
被時間帶走了
已經活了八十二年的父親
格外眷戀這個他并不喜歡的世界
在咽下最后一口氣之前
收音機一直在枕邊響著
是父親堅持讓它
和往常一樣響著
背對窗戶
背對探進來的陽光和月光
我在父親的床前
守了兩天一夜
我眼睜睜地瞧著
生與死像釘子和鐵錘那樣
不停地較勁
一下比一下兇狠
一下比一下疼痛
直到忍了很久的哭喊
再也忍不住為止
直到渴望多活一些時間的父親
被時間連根拔起
并在我的心上
留下一個除了我
任何人都看不見的深坑
坐小趙的車
去另一座城市
藍色的標致轎車
在兩座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上
高速地奔跑著
一同奔跑的,還有
那顆又圓又大的落日
看上去,它紋絲不動
可小趙把車開到哪里
它就跟隨到哪里
我忍不住把車窗打開
窗口頓時成為
所有風景一閃而過的地方
但落日始終除外
低懸于平闊的田野上
落日格外像落日
無論我怎么瞅怎么比喻
它和即將熄滅的煙斗
都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和愁眉不展的面孔
以及不再擺動的鐘擺
也沒有相似之處
一路上,我因這些發現
而默默地激動著
直到小趙把車開進另一座城市
直到這座城市的高樓大廈
把那顆緊緊跟隨的落日
攔在城市的外面
這一刻
這一刻,我們
誰都不說話
只是平靜地望著
更為平靜的湖水
遼闊而又清澈的湖水
很容易使我想到
一只用來汲水的木桶
它的容積,是由
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
這一刻就好比那塊最短的木板
這樣的比喻
讓我跟汲之不盡的湖水
一樣滿足,讓
一陣山風相似于另一陣山風
此時它再次拂過
我的衣角和你的裙擺
使湖畔的混交林
一陣顫抖
就應該這樣
這樣我們才有可能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
越來越像一棵樺樹
緊挨著一棵柞樹
有好幾次
我想把這些說給你聽
卻反復沉默在
你的沉默中
我想知道
我一直想知道
——是世界拋棄了落日
還是落日再次拋棄了世界
這個讓上帝發笑的大問題
使黃昏疲憊,使我睡掉
一個又一個微不足道的夜晚
黑黢黢的夜晚,不僅
適合星辰炫耀它們的珠寶
更適合一個人胡思亂想
我的想像,足以使
月亮成為天堂不眠的窗口
卻只能讓時間更像時間
不斷到來的時間不斷地離開
清晨,一旦我睜開眼睛
太陽又盯著我看
其實,并沒有誰
最終不是一塊廢鐵
因它的熟視無睹而銹跡纏身
……我總是想得這么多
太多太多的想法,從心里
把我弄得一天比一天更像自己
傷口
你不聲不響地躺在床上
反復把天花板
望成一望無際的蒼穹
可那兒什么都沒有
包括星光和神明
我守在一旁
感到只差那么一點
就將被你的淚水
變成泥沼
我很不愿意這樣
很不愿意把你的傷口
看做是一個
很深很深的彈坑
然而巨大的疼痛
使它格外像一個彈坑
我一遍又一遍地俯下身子
我不知道
除了這樣持續的深吻
還能有什么可以將其
一點一點填平
生涯
與昨晚一樣
我又一次陷在燈光里
跟一盞電壓不穩的燈
陷在無邊的夜色里
一樣深
這么說
絲毫不意味著
我也像一盞燈
在這個偌大的世界上
誰愿意是盞說亮就亮
說滅就滅的燈呢
我只是時常隨燈一起
靜靜地坐到天明
這期間燈有多亮
周圍就有多黑
除了那些看不清的事物
周圍還能有什么
作為一個年過半百的人
我越來越相信一副花鏡
而不是像燈相信燈光那樣
相信兩只眼睛
剝一顆桔子
他坐在她的對面
不緊不慢地剝著
一顆桔子
——好看的桔子
包裹著好多味道的桔子
被味道從內部,搞得
又紅又圓的桔子
這是十一月初的某一天
窗外,最后一場秋雨
正在為下一次的重逢
而滴滴答答地道別……
在不肯停下來的雨聲里
在一次心跳,和
另一次心跳之間
他剝著那顆好看的桔子
如熟練地剝著
她的衣裙
他剝著,繼續剝著
好像桔子里面
藏著跟桔子不一樣的東西
好像不把桔子剝開
桔子就不是桔子
假設
人生是一座寬大的舞臺
這不過是一個假設
我坐在臺下的某個座位上
看臺上表演
是更大的假設
臺上總是那樣熱鬧
然而,有太多太多的情節
過了今晚
就再也不會給人想起
那么就說點別的吧
說說在菜市場遇到的那位老人
他罵起這個世界時
就像在罵他的兒子
很深的仇恨,其實
是一些很輕的東西
無論人生是不是一座寬大的舞臺
它都會像油污或類似的事物
浮在一目了然的表面
假設我真的是一個
坐在臺下的觀賞者
又有什么值得慶幸
無題
滿臉灰塵的農民工
不愿意抬頭的修鞋匠
踮著腳,將半個身子
探進垃圾箱里的老嫗
被城管攆得跟麻雀一樣
東躲西藏的小販
那個獨自坐在臺階上
默默流淚的女孩
年齡跟我的女兒相仿
風正把她撕碎的信箋
刮回到戀愛開始的地方
誰會否認
——這不是一個
好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