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夜,獨坐窗前,孤寂之時,翻看以前的讀書筆記,無意中看到清代學者朱錫綬在《幽夢續(xù)影》的幾句話:素食則氣不濁,獨窗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好詩如清風,佳句似佳茗,細細玩味,頓覺心清氣爽。遂把這幾句箴言發(fā)給一個很要好的朋友,他很快給我回了八個字“從容人世,清淡出塵”。
好個“清淡出塵”,恰似一輪窗前明月,朗朗我心;宛如一剪河堤綠柳,映輝蓬壁;就像一縷三月清風,一掃胸中煙塵。
在塵世中奔走追逐的我們,從容人世不易,清淡出塵更難。練達這樣的胸襟和淡定之氣,需要多少豁達啊!每天,我們在紛繁的生活中困頓著、煩惱著、矛盾著、徘徊著、計較著,越是計較煩惱越多。煩惱越多牽絆越多。不少人希望自己生命的底色有大紅大紫的那份絢麗榮耀,有大富大貴的那份體面奢華。殊不知,生命這枝蓮花越是荼藤艷麗,越接近凋謝零落。唯有清淡如菊的生命之花,才淡然于人生花園的角落。
絢麗之色、富貴_之氣、理想之光,說到底是人的一種或近或遠的欲望。常常覺得,生命就是一只為了終極目標而不斷前行的船只,我們中間,大多數(shù)人是一只被劫持的船,被自己的欲望劫持的船。我們眼里只有目標,只有彼岸,只顧及實現(xiàn)目標的可能性,而全然忽略了岸邊弱柳扶風的閑情雅致,天空飛鳥裁剪云朵的曼妙情懷,遠山峰巒疊嶂的磅礴氣勢。人生的初衷一旦偏離方向,被虛榮掩飾,讓浮華蒙眼,很可能到頭來收獲的是一把眼淚,一聲被暗礁傷害的嘆息。有時候,常常聽有的人感慨自己活得很苦很累,我想,苦也罷,累也罷,都是咎由自取。因為,一個人如果顧慮太多誘惑,心境就會變得很復雜,最終收獲的只能是疲憊、困頓、勞累。所以,我們最終的結局就孕育在生命這場無常的航行當中自己對人生所抱持的態(tài)度。
很喜歡佛家趙樸初老人的一首詩: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我覺得趙老的這種胸懷就是一種清淡。返樸歸真的一把素壺,足以領略乾坤風云,氣定神閑的一杯淡茶足以讓人忘世。七碗生風,一杯忘世。這是禪,是清淡,是超然。
清淡上路,心中的煙塵少了,沒有過多的心機,胸懷因此變大了,步履因此輕松,心胸因此豁朗。得天獨大,天馬行空,我心自由,生命從容。
我們的周圍,散布著許多看得見、看不見的灰塵,或物質(zhì)的,或精神的。奢華升虛浮,心靈容易蒙垢;清淡滋超然,性情長久潔凈。一粥一縷是清淡,健康、溫暖、熨貼;一瓢一簞是清淡,隨意、自在、安心。奢華也罷,絢麗也罷,生命終究歸于平淡。淡到極致,塵世的歷練讓我們的內(nèi)心不斷貼近本真,讓靈魂歸于成熟、穩(wěn)練、超然。這未嘗不是活著的一種至高境界。
清淡是生命的內(nèi)定力,仰仗這股超然之氣,我們內(nèi)心的島嶼必將是一番勁風過后碧空如洗、云白風輕的曼妙氣場。
就讓清淡出塵成為生命這只航船最從容的姿態(tài),最灑脫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