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松涉在《唯物史觀的原像》一書中作出了一個基本判斷,認為異化勞動不過是馬克思對私有財產所作的概念性把握,二者的真實關系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尚未最后解決。廣松涉的這個判斷基本上是正確的,但關于馬克思所面臨的邏輯張力和理論困境,他的分析就難免有疏漏之處。
關鍵詞:廣松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唯物史觀的原像》;異化勞動;私有財產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4-0055-05
廣松涉是當代日本著名的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大師,《唯物史觀的原像》是其闡釋馬克思唯物史觀思想的重要著作。在該書第一章第二節“對市民社會的‘經濟哲學’的分析”中,廣松涉集中討論了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二者的關系。
一、廣松涉的主要觀點
1.《手稿》與資本論相比 ,“一方面過小的同時,另一方面又過大”。
廣松涉在解讀完《手稿》的第一束手稿的第一部分后,把它的內容與《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做了比較,認為《手稿》的經濟學內容“一方面過小的同時,另一方面又過大”[1]18 。
說它“過小”是指馬克思此時的經濟學“還極其不成熟,而且與其說是馬克思的思想,還不如說是基本上是由各種經濟學著作的引用而形成。”[1]18這個現象我們能在《手稿》當中清楚地看到,第一束手稿的第一部分“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并行敘述的三欄中,除了第一欄“工資”馬克思寫得比較詳細,有自己獨特的理論觀點,后面兩欄基本上都是國民經濟學家著作的大段摘錄,評述性的語句很少,這說明馬克思此時還未能很好地消化他所了解到的經濟學知識。
說它“過大”是指馬克思《手稿》中的經濟學內容并非是純粹的經濟學,馬克思也不純粹是一個經濟學家,用廣松涉的話說就是:“不管怎樣說是引用的堆積,那也是經由馬克思本人的問題意識而取舍,這種問題意識或視角,較之于后期的‘馬克思經濟學’的框架更為廣泛,有著這一框架所涵蓋不了的內容?!盵1]18這個我們可以從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對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動因的敘述中得到驗證:“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我在巴黎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2]而《手稿》正是這一研究的初步成果,我們也能通過閱讀整個《手稿》的文本發現,馬克思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實際上是立足于人類的解放的,馬克思希圖通過對市民社會的分析走向共產主義,經濟學研究是為共產主義作論證的。這也就是廣松涉所說的“三個源泉的綜合統一”,即哲學、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的統一的首次嘗試。
2.馬克思對所有權的概念性把握與黑格爾及恩格斯是共通的,不同于國民經濟學家。
馬克思為什么要在《手稿》中提出異化概念并對其進行極為詳細的分析呢?廣松涉認為有兩個:一個原因是馬克思在《手稿》中明確指出的“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但是,它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盵3]89在《手稿》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確實不滿意國民經濟學家們把私有財產不加批判地當作前提來建構經濟學體系,因為把私有財產不加批判地接受下來,這與國民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是相互矛盾的。按照勞動價值論,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而工人付出了全部勞動,社會財富卻不歸他們所有,這是馬克思所不能接受的[3]56。因此,必須對私有財產進行批判地分析,分析的工具恰恰就是異化勞動,這是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概念的內在原因。另一個原因是馬克思受到了黑格爾和恩格斯的影響。恩格斯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就尖銳地提出了私有制的起源問題,并第一次研究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范疇和規律,馬克思在《手稿》的序言部分提及此事,說明其確曾受到影響[3]46。至于黑格爾的影響,主要是他的《法哲學原理》。黑格爾也沒有把私有財產當作所與的事實,而是以法—道德—倫理的否定之否定進行了哲學概念式的深刻把握。黑格爾對抽象法內容的論述是從所有權開始的。在黑格爾看來,所有權就是財產權。財產是自由意志的最初體現,人只有占有財產,才能作為真正的人而存在。因此,對財產權的擁有使得人的自由意志得以實現,而當財產權讓渡的時候,就產生了契約。如果說抽象法是自由意志借助外物即財產來實現自身的話,道德就是自由意志在內心的實現,即道德是主觀意志的法。自由意志在借助外物和內心分別實現自己后,就進入了既通過外物又通過內心來實現自己的環節,即倫理。在這一環節,倫理達到了抽象的法和道德的統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是客觀精神的真實實現。只有倫理才具有現實性,法和道德是沒有現實性的,它們必須以倫理為基礎而存在。因此,如果說恩格斯的影響主要是經濟學層面的,那么黑格爾的影響就是在哲學層面。
3.馬克思三重異化的分析是對私有財產的概念把握,但同時也蘊含著龐大的歷史哲學遠景。
馬克思既不滿足于國民經濟學家的自相矛盾,也不同意普魯東“財產就是盜竊”的論斷,要弄清楚私有制,馬克思需要另起爐灶。廣松涉說:“對這一課題的嘗試解答,無非是那個著名的三重(四重)異化論。(1)生產活動的主體的人(工人)與其勞動產品的異化。(2)工人的生產活動本身的異化。(3)人的類本質——因而還有其他的人——的異化?!盵1]22為了證明這一點,廣松涉緊接著就引用了《手稿》中的一大段話,說明馬克思是如何從異化勞動導出私有財產的。我們回到《手稿》當中,確實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馬克思從異化勞動到私有財產的完整推導過程,這個過程大致有這么幾個步驟:
前提:自我異化和勞動異化;
第一步:異化了的勞動產品不屬于我而屬于非我的存在物;
第二步:非我的存在物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因為二者從來不是勞動的主人;
第三步:那個非我的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而人同自身的關系是以人和人的關系為中介的;
第四步:工人同自己的勞動關系生產出工人同一個站在勞動之外的主人的關系,即同所有者的關系;
結論: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
馬克思最后總結說:“因此,我們通過分析,從外化勞動這一概念,即從外化的人、異化勞動、異化的生命、異化的人這一概念得出私有財產這一概念?!盵3]100通過以上的文本解讀,我們確實看到了從異化勞動到私有財產完全是一個三段論式邏輯推導過程,而且很類似于數學證明中的排除法,一個東西不屬于我,那它必定屬于非我的某物,而這個某物不是神,也不是自然,那它一定屬于不同于我的他人,他人就是此物的主人。難怪廣松涉會說:“然而,三重異化的分析,作為人的異化或勞動的異化本身的分析,未必就很完善。它只是停留于作為私有財產的概念的把握和導出的論點的最低限度的這樣三個必要的因素?!盵1]23也就是說異化勞動的規定不過是從概念中推導出私有財產的前提條件而已。
當然,馬克思無意去做一個數學家,異化勞動不單單是對私有財產的概念式把握。廣松涉指出:“無論怎樣將目前的課題限定為要對‘私有財產’作概念的把握,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大的主題來說,作為馬克思還隱藏著更大范圍的大的論述?!盵1]23所謂“更大范圍的論述”就是廣松涉在一開頭所講到的《手稿》“過大”問題,即人類歷史遠景。這時的馬克思能夠用于分析歷史的現成工具,無非是從費爾巴哈那里繼承過來的人本主義異化史觀,在費爾巴哈那里異化觀被用于分析宗教,后來赫斯把它推廣到了社會經濟領域,提出貨幣異化和交往異化,馬克思則更進了一步,把哲學上的異化概念和國民經濟學中的抽象勞動結合起來,提出了異化勞動概念及其四個規定,這倒真的是馬克思的創造。按照馬克思的想法,人的本質本來是自由自覺的勞動,后來勞動異化了,勞動越來越折磨人、敵視人,勞動不再是生活的目的而僅僅成了謀生的手段,為了恢復人的本質,人必須否定和揚棄異化,也就是重新恢復到自由自覺的狀態。馬克思已經證明了私有財產不過是異化勞動的結果,那么廢除私有財產也就是對異化的積極揚棄,而對私有財產的廢除必將走向共產主義。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盵3]120這就是廣松涉所指認的,馬克思此時的真正志向在于將“世界史的整體”置于人的本質、人的自我活動的自我異化和自我獲得這一邏輯中進行論說,目的是為人類的最后解放尋找根據。所以,馬克思通過異化勞動所推導出的私有財產概念是“私有財產一般”,即“不單是占有層次上,倒是在對他人勞動的支配權范圍上”[1]23,是對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財產的一般本質的抽象概括,并非如有的學者所指認的馬克思在《手稿》中所論的私有財產直接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私有財產。在這一點上,廣松涉無疑是對的,因為“馬克思并非心里只打算論述資本主義社會”[1]23,而是著眼于整個人類歷史。
4.馬克思的異化史觀邏輯存在著重大破缺。
應該說,《手稿》中的馬克思確實達到了一個思想的高峰,異化勞動是馬克思力圖把哲學、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的一個偉大嘗試,開拓了三個源泉綜合的統一之路,對此,廣松涉予以高度評價:“即便不能說是作為形成史的事實過程,也能夠作為思想史的邏輯脈絡而占據一席之地。”[1]25這個評價一點都不過分,由盧卡奇等人所開創的異質于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主流的人本主義學派無一不是從《手稿》中異化思想汲取靈感而生發出形態各異的理論學說,這個源頭就是馬克思此時的異化思想,因而在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但是,廣松涉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哲學家們不同,他并未肆意拔高馬克思此時的異化思想,而是清醒地洞察到了異化史觀本身的破缺之處:盡管馬克思對私有財產作了很符合邏輯的推演,但那僅僅是一種概念上的把握,私有財產本身的真實歷史過程尚未探明,人的本質的異化與異化的揚棄只能是一種“假說”。廣松涉指出:“因此,馬克思試圖從異化勞動入手追溯私有財產的歷史形成過程及其根據,然而由于未能成功說明異化的歷史形成是如何‘基于人的本質的發展之中’,由此使得共產主義作為異化勞動的揚棄結果的應有結論,必然發生動搖而難以站得住腳?!盵1]26所以,這種對現實的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構建是一種脫離歷史真實進程的價值懸設,僅具有道德上的有效性,而并不具備歷史的必然性。
二、對廣松涉論斷的簡單評價
1.廣松涉的基本判斷是正確的。
1932年《手稿》公開面世以后,立即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爭論,前蘇東學者對《手稿》在馬哲史上的地位的評價普遍不高,他們或者把《手稿》看作是馬克思的早期不成熟著作予以貶斥,或者把馬克思的前后思想看作是一個同質的整體,致力于在《手稿》中發掘某些唯物史觀的正確內容;而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主流則與此相反,片面抬高《手稿》的地位,把《手稿》的異化思想看作是馬克思思想的最高峰,刻意制造兩個馬克思的對立,將異化史觀直接指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這當然是兩種極端,二者殊途同歸,均未能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過程和實質。相比之下,日本學者廣松涉對《手稿》的把握和判斷就比較中肯:既高度評價了馬克思異化勞動在馬克思整個思想發展過程中的獨創性和綜合性,認為它開拓了哲學、經濟學和社會主義三者統一的道路,而且異化思想本身在整個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也是一個創見,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得以產生的一個獨特的理論增長點,開拓了20世紀以來蔚為壯觀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同時又明確指認異化史觀“未必就很完善”[1]23,私有財產僅僅是一個概念把握和邏輯推論,馬克思并未能真正搞清楚私有制的真實歷史起源問題,建立在私有財產揚棄基礎上的共產主義不過是一個人本主義的價值懸設,并帶有烏托邦的性質,此時的馬克思無論是哲學思想還是經濟學說,抑或是社會主義理論都還沒有達到科學的地平。總的看來,廣松涉的評價和判斷是符合實際的。
2.廣松涉未能充分揭示出異化史觀邏輯的內在張力。
在廣松涉的整個理論框架中,他有一個最基本的判定,那就是:以1845年為界線,“早期馬克思”到“后期馬克思”的世界觀的結構有一個“從異化論的邏輯到物象化論的邏輯”[1]35的質的飛躍,早期的異化論邏輯是建基于近代由笛卡爾所開創的主體-客體二分的近代形而上學的世界觀,后期物化論邏輯卻是建基于主體間性(主體際關系)基礎上的新世界觀即唯物史觀,這是由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史上的最偉大的哲學革命。《唯物史觀的原像》一書中,廣松涉把這個新世界觀地平的臨界點具體設定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但他并不像阿爾都塞那樣簡單地認為從“早期馬克思”到“后期馬克思”是一個從意識形態問題式到科學問題式的截然斷裂,而是把這個轉換過程看作是一個連續的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從《手稿》就開始了,因為《手稿》的異化史觀“蘊含著邏輯自我破裂的必然性因素”[1]26。按照廣松涉的說法,在《手稿》中“馬克思是從‘人’的問題到‘社會’這樣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由此而確立歷史唯物主義的。”[1]2在廣松涉看來,馬克思是由于受到黑格爾、費爾巴哈的影響,從一開始對人的問題的考察就是從倫理的類人和共同社會中的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出發的,盡管張一兵教授非常準確地指出了廣松涉在黑格爾和馬克思思想關聯的解讀上存在著文獻歷史鏈的缺環[4]22,但無法否認的是,不管馬克思到底受到了多少黑格爾的影響,我們確實能夠發現在《手稿》當中,馬克思對人的理解確實已經開始放進社會關系當中去理解了,比如通過異化勞動概念性地把握私有財產的分析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同自身的關系只有通過他同他人的關系,才成為對他說來是對象性的、現實的關系……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異化,都表現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個與他不同的人發生的關系上……總之,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雇主起個什么別的名字)同這個勞動的關系?!盵3]99-100而關系本體論正是廣松涉指認的馬克思物象化論的基礎,所以,他認為:“不過,《1844年手稿》中的馬克思即使將作為典型代表的‘工人’,在這個范圍內作為個體來加以討論,這個個體也自在地是類的存在,是以人即個體和類特權性地一致這個黑格爾學派的理解為黯然的前提。如果追溯過往,是一方面依循黑格爾所理解的‘人’,一方面認為人的本質在于共同態、社會性之中,如已經所看到的那樣‘個人是社會的存在,個體的生活和類的生活并沒有不同’。在此限度上,雖然是尚未展開的,作為異化、物化的主體的人,就其類本質而言,也可以說是主體間性的協動的一個總體,只要將主體概念的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來自為地加以把握——因為此時,人的本質的物化可以把握為‘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物象的假現——那么可以說,向后期的物象化論的轉變,《1844年手稿》中亦已然存在?!盵1]38
誠然,《手稿》中馬克思確實已不同于費爾巴哈從類出發去理解人,開始試圖把人置于社會聯系中去考察,包含著邏輯破裂的因子,但這主要不是由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外部影響之故,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此時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客觀現實的關注,發現了客觀現實與國民經濟學的理論之間的巨大矛盾,逐步滋生出一種與人本學主觀價值懸設不同的從客觀現實出發的邏輯因子,這才是日后馬克思創立新世界觀的根本轉機之處,因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關系的總和”[5]7,而生產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只有從生產關系出發才能真正透視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否則的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終究還是會回落到抽象的類關系中不能自拔。而生產關系總是一定生產力發展階段上的特定關系,只有通過物質生產方式本身的矛盾運動才能真正把握整個人類歷史的基本規律,才能找到通往未來理想社會的真實道路。這正是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所創立的唯物史觀的科學邏輯,這個科學邏輯的種子確實在《手稿》當中以隱性的方式存在著,也就是孫伯鍨先生最早指認的手稿中存在兩種邏輯、兩種話語:一種是占主導地位的以顯性話語存在的費爾巴哈式的異化史觀邏輯,另一種則是以隱性話語的形式存在的從客觀現實出發的邏輯,這兩種邏輯在手稿中以奇異的形態交織著,存在著巨大的張力,這種張力最終促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新世界觀的確立。也正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我們看到馬克思已經科學地解決了私有財產的起源問題,“分工包含著所有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產生的分工和社會分裂為單獨的、互相對立的家庭這一點為基礎的。與這種分工同時出現的還有分配,而且是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 ;因而產生了私有制,它的萌芽和原始形態在家庭中已經出現,在那里妻子和孩子是丈夫的奴隸。”[5]36私有財產不再是勞動的異化的推導結果,而是現實的分工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
從上述分析來看,廣松涉對《手稿》的分析還不是很到位,張一兵教授的觀點很能反映這一點:“因此,他對青年馬克思《1844年手稿》中復雜話語邏輯的分析終究還是缺了一點深層理論力度,沒有發現‘邏輯的自我破裂’中存在的雙重話語邏輯,即人本主義的勞動異化史觀邏輯與從現實出發的客觀歷史邏輯的并存。這自然就給他后面討論馬克思的人本學思想向物象化話語的轉換帶來了一定的難度。”[4]24
3.廣松涉未能全面揭示出馬克思陷于困境的原因。
廣松涉看到了《手稿》的論述結構中蘊含著重大的難點:一是“私有財產的真實歷史形成與存在”尚未探明,僅僅通過異化勞動作了概念性的把握;二是“人是如何使其勞動異化的,這種異化又怎么以人類發展的本質為根據的”也沒有做出合理解答,這樣就使得馬克思陷于一種理論的困境當中,甚至出現了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相互說明的循環論證的怪圈當中,他認為這也是《手稿》中斷寫作的一個原因。但廣松涉并未深入探討馬克思此時陷入困境的具體原因。依筆者的看法,產生困境的原因除了受主導的人本主義邏輯構架的制約外,另一個原因是由于此時馬克思還未能掌握科學的辯證思維方法所致。此前,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主要是批判了黑格爾在市民社會和國家與法之間的唯心主義顛倒,《手稿》中第二次批判了黑格爾,這一次倒是集中于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但絕非是對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唯物主義改造,恰恰是對黑格爾的一次費爾巴哈式人本主義改寫,黑格爾體系當中深刻的辯證法合理內核尚未被發掘出來,只是到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時期才真正完成,雖然最終馬克思也未有精力寫出一部“大寫的邏輯”,但他的成熟著作《資本論》本身就是運用科學的唯物辯證法分析資本主義這一特定社會形態的光輝典范。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剝離了黑格爾辯證法中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方法的唯心主義外殼,把它作為“思維把握和再現具體”的科學理論建構方法,從而創立了科學的政治經濟學。
我們把《手稿》和《資本論》比較一下就會發現,雖然《手稿》中的勞動(異化了的勞動)是一種抽象,是對資本主義非人道現實這一感性具體的一種抽象,但是這一抽象并不能作為從抽象進一步上升到具體的邏輯起點。因為它抽象過度,完全抽空了現實的內容,脫離了和歷史的真實聯系,成為一個空洞的道德懸設。從這樣一個空洞之物出發再現出來的私有財產也必然是抽象的,不過是從一個概念到另一個概念,從抽象走向抽象。而《資本論》中,馬克思借以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起點同樣是勞動,但它不是異化勞動,而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這當然是一種抽象,是蒸發了資本主義社會表象的思維抽象,但這個抽象卻包含著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萌芽,是真實歷史關系的產物,這個抽象既沒有因為抽象太高而成為空洞之物,也沒有因為抽象不足而缺乏深度,從這一起點出發,勞動的兩重性決定了商品二因素的矛盾,矛盾導致了交換,交換的發展產生了貨幣,貨幣的積累產生了資本,這樣一步一步揭示了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并從中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正因為沒有掌握科學的辯證思維方法,所以《手稿》時期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比起《資本論》時期的經濟學研究而言是極不成熟的。關于這一點,馬克思曾經有一個說明:“通過批判使一門科學第一次達到能把它辯證地敘述出來的那種水平,這是一回事,而把一種抽象的、現成的邏輯體系應用于關于這一體系的模糊觀念上,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盵6]這句話雖然是用來批判拉薩爾的,但也適用于馬克思自己。不成熟的經濟學研究當然也無法幫助馬克思從私有制社會的最高級形態透視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1](日)廣松涉. 唯物史觀的原像[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張一兵. 廣松涉:物象化與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像》解讀[J].哲學研究,2008(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3.
責任編輯 任浩明
A Brief Analysis of Guang Song-she’ Comprehension of Early Marxist “Alienation Labor”
—— taking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1844” as example
NIU Jun-wei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In his book of “ Archetyp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Guang Song-she makes a basic judgment that “Alienation Labor” is merely a concept Marx used to explain private property, but the actual relation between “Alienation Labor” and private property has not yet been distinguished in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1844”. Though this judgment of Guang Song-she is true, still quite a number of omissions are found in his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y Marx had in finding 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Key Words: Guang Song-she;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1844”.; “ Archetyp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lienation Labor; private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