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反思世界各國在金融危機沖擊下的種種表現,找出經濟發(fā)展中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嚴重失衡是金融危機的根源;反思日本、韓國金融崩潰的經驗教訓,在新一輪產業(yè)升級中,遏制我國產業(yè)“空洞化”的勢頭;降低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促進我國能源結構多元化;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下糧食危機的本質,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國家一項長期戰(zhàn)略目標;吸取東歐國家市場化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
關健詞:金融危機;經濟衰退;國際貨幣體系;能源結構;產業(yè)空洞化;糧食危機
中圖分類號: F822.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4-0078-05
2007年4月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至今已有三年的時間,這場危機的影響是空前的,留下的反思也是極其深遠的。在后危機時代,反思世界各國在這場金融危機強烈沖擊下的種種表現,我們有以下五方面的啟示。
一、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嚴重失衡是金融危機的根源
從2008年9月16日雷蔓兄弟公司宣布破產后,世界上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全部陷入這場金融大災難,危機造成的損失難以估計,危機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美國2008年第四季度GDP為-3.8%[1],創(chuàng)下1982年第一季度以來最大的降幅,歐元區(qū)2008年第二、三、四季度GDP增長率分別為-1.0%、-0.5%、-5.8%[2];日本GDP增長率分別為-4.5%、-1.4%、-12.1%[2],英國第四季度GDP增長為-5.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亞洲新興經濟體的GDP增長率從2007年的10.9%降到2008年的7.7%,其中中國、印度的GDP增長率分別從13%、9.3%降到9%、7.3%[2]。2009年美國政府債臺高筑。2010年2月1日奧巴馬宣稱2010年政府預算赤字達創(chuàng)紀錄的1.56萬億美元。歐元區(qū)情況更為嚴峻,從2010年預算赤字上看,德國將占GDP5.5%,法國將占GDP的8.7%;而希臘、西班牙和愛爾蘭2009年政府赤字更已超過GDP的10%。至今這些國家難以擺脫失業(yè)率高企和政府債務危機的難題。

近年來,在全球化浪潮中,國際分工將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分成兩類國家:以美國、歐盟和日本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為代表的消費型國家;以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為代表的生產型國家。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是金融中心,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是生產中心。生產中心向金融中心出口制成品,金融中心向生產中心出口金融產品,這樣形成了一個經濟的循環(huán)鏈。新興國家利用本國的廉價勞動力生產產品向美國、歐盟等國家出口,再用賺來的美元購買發(fā)達國家的金融產品,發(fā)達國家用出售金融產品得來的美元去購買新興國家的制成品。全球化把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跟發(fā)達國家聯系在一起。生產中心積聚了越來越多的美元,而金融中心則積聚越來越多的債務,于是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就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兩極。
同時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國際貨幣體系也出現了巨大變革,“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使貨幣脫離了黃金,貨幣的增長從此不再受物質產品增長的限制,在近60年美元霸權體制運行下,美國信用被無限放大,美元被無限制的創(chuàng)造,到本世紀初,全球每年的GDP不過45萬億美元左右,其中物質產品生產所占的份額不過20萬億美元,但是全球每年的金融交易額卻高達2000萬億美元,是物質產品生產價值量的100倍。全球每年的國際貿易額不過7萬億美元,可全球每年的貨幣交易額卻高達700萬億美元,也是全球物質產品貿易額的100倍。伴隨無紀律的美元體系長期運行,全球資源錯配程序不斷加深,以貿易失衡為主要標識的全球各地區(qū)經濟結構失衡也愈演愈烈,直至泡沫破裂,金融危機爆發(fā)。
從次貸危機至債務危機以及隨后更嚴重的經濟危機,再一次證實了金融是現代經濟核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長期背離的結果,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fā)生的數次金融危機均證實了這個命題。因此,解決美元霸權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背離問題,才是根治金融危機的有效辦法。
二、反思日本、韓國金融崩潰的經驗教訓,在新一輪產業(yè)升級中,遏制產業(yè)“空洞化”的勢頭
環(huán)顧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都無法避免這場突如其來的世界性金融風暴沖擊,就金融危機所波及的范圍和深度而言,日本和韓國受到的影響及損失又是最大的。是什么原因導致日本和韓國在同樣一場金融危機面前顯得如此脆弱不堪?
2008年9月-12月日本經濟增長率驟降為-12.1%[3],創(chuàng)下自1974年來的新低。而且所有的經濟指標均開始出現雪崩式下滑:股市暴跌,出口下滑,失業(yè)率和企業(yè)倒閉數量急劇上升。2008年1月-12月,日本倒閉企業(yè)總數達1.268萬家,同比增長15.7%,負債總額更高達11.9萬億日元,為2007年同期的2倍[3]。日本經濟下降幅度之大,在戰(zhàn)后日本經濟史上也是罕見的。而亞洲另一個受到國際金融風暴重創(chuàng)的國家——韓國則陷入“國家破產”的境地。韓國央行2009年1月22日公布:2008年第四季度GDP為-5.6%;2008年10月-2009年2月,各月份失業(yè)人數分別為73.6萬、75萬、78.7萬、84.8萬和92.4萬[4],2008年11月和12月韓國出口分別下降18.3%和17.4%[4],韓元迅速貶值。2008年11月24日,韓元兌美元匯率突破1500韓元,較2007年末貶值幅度超過了50%,創(chuàng)下了自1998年6月份以來的新低。
由此可知,這次金融危機對日本和韓國的沖擊遠比震源地的美國嚴重,日本和韓國之所以成為發(fā)達國家中衰退最嚴重的國家,主要原因是日本、韓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產業(yè)空洞化所導致的結果。產業(yè)空洞化是指產業(yè)的衰退與消失;在日本、韓國主要指產值高、雇傭人員多的制造業(yè)的衰退和消失。產業(yè)空洞化的形成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表現為第一、第二產業(yè)所占比重下降,第三產業(yè)所占比重上升;第二階段表現為制造業(yè)大規(guī)模向海外轉移,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使國內生產減少,國內生產技術停滯,積累到一定水平,產業(yè)空洞化最終形成。日本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大規(guī)模對外直接投資,對日本經濟產生很大影響。1989年對外直接投資達到了675億美元,1993年日本制造業(yè)海外法人企業(yè)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日本國內銷售額,與此同時,國內制造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下降,制造業(yè)就業(yè)人數與總就業(yè)人數之比,從0.36(1970年)下降為0.21(1998年),直至2008年底,日本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設生產線的廠家超過1000家,中國有約700家。產業(yè)空洞化在日本的影響,首先是日本國內出現高度失業(yè)的現象,據豐田汽車公司測算,日本國內汽車生產每減少一成,就意味著47萬人失業(yè)。日本對外直接投資若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長,日本國內就業(yè)機會就將年均減少56萬人。
同樣,近年來韓國企業(yè)海外投資的勢頭也迅速加快。韓國具備優(yōu)勢的汽車、鋼鐵、造船、家電、化工等基礎產業(yè)正在加快進軍海外的步伐,并帶走了大批的下游配套企業(yè)。目前,三星電子公司旗下的電視機、DVD機、電腦等產品的海外生產比重已超過了90%。現代汽車集團也計劃在2010年前將海外生產汽車的比重從目前的36%提高到50%,這一趨勢帶來的后果是,過去4年里韓國企業(yè)在海外雇傭的員工人數增長了83.5%,而國內雇傭的員工數量僅增長了5.3%。韓國產業(yè)資源部2008年公布的資料顯示,韓國200強企業(yè)今年上半年在韓國國內的投資總額僅增長了6.2%,遠遠落后于海外投資的增長速度,而且其中新項目投資甚至出現了同比下降10%的現象。這種現象意味著本來可以穩(wěn)固支撐韓國經濟的增長動力逐漸崩潰。日本、韓國出現的產業(yè)空洞化現象與金融危機等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兩國經濟在2008年金融風暴沖擊下慘遭重創(chuàng)。
根據產業(yè)空洞化的成因和機理分析,近年來我國產業(yè)空洞化的趨勢開始出現。2010年春節(jié)過后,“民工荒”席卷珠三角,隨后這股“民工荒”迅速向長三角、環(huán)渤海地區(qū)蔓延。“民工荒”意味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意味著單靠血汗工資低成本競爭的狀況正在迅速改變。伴隨外資企業(yè)開始撤離珠三角,珠三角產業(yè)“空洞化”的苗頭浮現。珠三角產業(yè)轉移與升級迫在眉睫,但是這條產業(yè)升級之路究竟該如何走?當前中國沿海產業(yè)轉移的新趨勢,正由過去主要向我國中西部內陸地區(qū)轉移,轉變?yōu)橄蛟侥稀⒂∧帷⒗蠐搿⒓砥终⒕挼椤⑿录悠碌葨|南亞國家轉移,珠三角地區(qū)率先出現大量港臺資本南下東南亞國家的潮流,長三角地區(qū)和山東青島等地也先后出現港臺資本和韓資企業(yè)的大量外遷現象。2008年以來,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中的外資企業(yè)外遷速度加快,與此同時,內資企業(yè)則大量關閉。究其原因,除了勞動力成本上升外,原材料和土地價格的上漲、兩稅合一、出口退稅率降低、環(huán)境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也都是主要的因素。對于利潤率已經很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yè)來說,企業(yè)一時難以找到吸收成本上升壓力的有效手段,不得不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qū)或者干脆關門。在我國沿海地區(qū)產業(yè)“空洞化”的苗頭開始浮現,中國產業(yè)升級之路究竟該如何走?日本、韓國因為產業(yè)“空洞化”在金融危機中的損失慘重的教訓為我們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8226;斯密指出:一個國家的財富不是貨幣的數量,而是其人民的生產能力。1820年,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也說過:生產能力是國家經濟動力的基礎,制造業(yè)構成了現代社會的生產能力。制造業(yè)缺乏的國家和民族很容易被制造業(yè)強勢的國家控制。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制造業(yè)來保證國家的經濟獨立和促進經濟的長期繁榮。歷史證明:當重要部門的功能缺失時,整體經濟將崩潰。因此,我國在新一輪產業(yè)升級中,必須防止產生“產業(yè)空洞化”現象。
三、降低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促進我國能源結構多元化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前,國際油價一直處于劇烈的波動狀態(tài),油價先是迅速上漲,漲幅超過了每桶80美元,達到歷史高位147美元/桶后,又暴跌至100美元以下,跌到最低時為32.4美元/桶[5]。也就是說,從2008年1月到7月,1%的石油需求增長引起了55%的石油價格上漲,這已經違背經濟學最基本的供求規(guī)律。在世界石油貿易中,美元既是計價貨幣,更是結算貨幣,如今石油已具備某種貨幣的屬性,美元既可以是石油的價值尺度,石油也可成為美元的價值尺度,從而形成石油和美元的博奕。這種博奕的后果深刻影響著國際石油價格。石油已變?yōu)橐环N戰(zhàn)略物資和外交手段,當今世界誰擁有石油,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有主動權和話語權。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美元貶值,國際資本投向最好的保值品種石油,使得油價飆升,近年來,持續(xù)貶值的美元為石油價格的上漲推波助瀾。2007年,美元對14種世界主要貨幣都出現了貶值,其中,對歐元貶值約10.5%,對日元貶值約6%。研究證明,美元每貶值1%,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將同步上漲1%;可見,石油的商品屬性越來越弱,政治經濟和金融屬性越來越強。
此外,石油價格上漲對其它產品價格有很強的帶動性,隨著油價的飆升,股價、房價、食品價格等全球商品價格都在上漲,石油在運輸業(yè)中作為首位能源,直接影響運輸成本,而運輸直接牽扯工業(yè)、農業(yè)和服務貿易等行業(yè)的產品運輸,能源影響工業(yè)成本,并使以石油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關行業(yè)產品的價格上揚,最終引起成本推動型全球性通貨膨脹。中國是世界上石油能源消費大國,我國的石油進口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我國凈進口石油1.6億噸,2008年超過2億噸,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未來我國石油消費處于上升區(qū)間,而從全球石油市場情況看,美國當前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是決定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最主要力量,這意味著我國的石油安全面臨很大風險。針對目前國際石油市場的現狀,為保障我國石油安全,我國應采取更有力的對策:(1)促進能源多元化。即大力發(fā)展可替代能源,尤其側重天然氣、核能、風能和太陽能。根據我國現有的資源和市場條件,需要在政策上大力扶持。(2)全方位參與國外石油開發(fā)合作,增加供給。目前我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仍占我國原油總進口的50%左右,由于世界石油的主要供給來源地中東地區(qū)的局勢動蕩,風險很大。因此,我國還應增加從歐洲、西北非的石油進口,同時開發(fā)俄羅斯、南美洲以及我國周邊地區(qū)的石油進口渠道,同時,應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yè)到國外建立海外石油生產基地。
四、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下糧食危機的本質,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國家一項長期戰(zhàn)略目標
2008年的糧食危機第一次與金融危機聯系在一起。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糧價飆漲已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多個國家引爆新一輪的群眾抗議行動。印尼、菲律賓、孟加拉、海地、喀麥隆、尼日利亞、摩洛哥、埃及等國,都因糧食短缺和饑餓爆發(fā)大規(guī)模抗議,海地總理甚至被迫辭職。從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以來,糧食危機達到頂鋒,因為無米下鍋,憤怒的窮人走上了街頭。13個國家發(fā)生示威或騷亂,18個國家限制或禁止糧食出口。世界銀行指出,饑餓將導致至少33個國家陷入社會動蕩。資料顯示,全球糧食價格2006年上漲了12%,2007年上漲24%[6],2008年前8個月漲幅達50%。2008年1月,國際市場小麥、大豆、玉米、大米價格與2007年同期相比,分別上升了90.2%、79.1%、24.6%、20.2%[6],分別創(chuàng)下34年、28年、19年和11年來的新高。
糧食是人類的基本生存資源,當一個國家無法提供本國人民糧食保障時,政府也無法控制自己的領土,當政府完全失去掌控權時,法律與秩序便開始瓦解。當世界范圍內的糧食危機持續(xù)下去,它還將涉及國家安全與世界和平。2008年-2009年為了緩解金融危機,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地降低貨幣利率,美歐等發(fā)達經濟體開動“印鈔機”向市場投放大量的流動性,從而帶來了國際主要貨幣的競相貶值,大量熱錢流向了糧食和石油等商品期貨上,糧食和石油價格的爆漲也就難以控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當石油價格爆漲時,美國的自然選擇就是發(fā)展生物能源,把部份糧食轉化為乙醇作為石油的進口替代品,據聯合國有關部門測算,當石油價格超過60美元/桶-70美元/桶時,發(fā)展生物燃料將有利可圖。2008年6月中旬,石油價格一度曾接近140美元/桶。高油價為生物燃料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厚的利潤空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21世紀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開始利用糧食生產乙醇燃料,并不斷推廣這一做法。據統計,在金融危機時期全球12%、美國20%的玉米,巴西50%的甘蔗用于乙醇制造;全球20%的豆油、東南亞30%的棕櫚油用于生物柴油制造[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表明,最近3年世界對玉米的需求增長,其中至少一半的增長歸因于美國用玉米生產乙醇,美國通過玉米提煉出的乙醇量能為其節(jié)省的汽油不到當年存儲量的10%卻讓全球糧價上漲了近40%[6]。
據聯合國2008年公布的數據,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饑餓的人數將達到10.2億人,其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每6秒鐘就有一名兒童死于營養(yǎng)不良。然而,與這些人的悲慘處境相比,跨國糧商卻在這場糧食危機中大發(fā)橫財。2009年4月英國《星期日獨立報》說:美國孟山都公司、嘉吉公司和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等大型企業(yè)2008年獲取創(chuàng)紀錄的高利潤。全球資本主義對糧食生產的支配,已破壞了農業(yè)和糧食供應,造成今天的危機。今天世界上仍然有這么多人挨餓,并非缺糧,而是買不起價格昂貴的糧食。跨國糧商在威脅著許多國家的糧食主權。他們在糧食國際貿易和轉基因技術的開發(fā)應用上,早已形成了寡頭壟斷。從2005年以來,我國大豆市場逐漸被國際主要糧食交易商控制。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占據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的份額。2008年轉基因大豆占領了我國77%的市場份額。從2004年至2008年僅4年時間,中國就由曾經的世界最大的大豆原產地國家,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2/3以上的大豆依賴進口,跨國糧商今天已控制了世界的糧食市場,他們不僅做農業(yè),還做工業(yè)品,不僅做現貨、還做期貨,他們如果想打擊現貨市場,就利用期貨市場,他們想做期貨市場,就放出現貨,他們甚至可以游說美國農業(yè)部等政府部門與之相配合達到公司戰(zhàn)略和國家戰(zhàn)略的雙羸。
面對這樣的形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大聲疾呼:糧食危機是一場全人類共同面臨的“輸不起的戰(zhàn)爭”。中國決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居安思危,保護農業(yè)、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國家一項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首先要嚴格控制糧食使用流向,限制生物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其次糧食生產必須自給自足,自力更生,決不能依賴進口,要制定保證國家投入的農業(yè)保護政策,并盡快出臺農業(yè)投資法規(guī)。
五、吸取東歐國家市場化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
20年前,東歐政局發(fā)生了巨變,不僅改變了東歐的地緣政治走向,而且影響了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的演化。20年后,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東歐成為全球化世界中薄弱環(huán)節(jié),成為新興市場中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的地區(qū)。金融危機給東歐國家社會生活和政治局面帶來了負面的沖擊。俄羅斯正經歷著少有的大規(guī)模社會動蕩。2009年2月20日,因不滿政府處理經濟問題的糟糕表現,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發(fā)生了暴力游行,最終迫使總理戈德馬尼斯在當天宣布辭去總理職務。2009年3月21日匈牙利總理久爾恰尼#8226;費倫茨也因為應對金融危機乏術,主動提出辭職。2009年3月24日,捷克的眾議院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托波拉內克政府辭職,導致政府下臺的原因同樣是由于政府應對金融危機不力。
2008年開始,東歐所有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都在下滑,其中最嚴重的是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直接步入經濟衰退,經濟增長率分別降為-4.6%和-3.6%,下降幅度為146%和157%;拉脫維亞的經濟增長率也由8.9%降為3%,降幅為66.3%。匈牙利經濟在上年度大幅度下降的基礎上再度下滑,經濟增長幾近于零,為0.5%。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及保加利亞的經濟增長也大幅下滑,降幅分別為27.3%、46.7%、38.5%、48.5%和32%[7]。
東歐各國遭到金融危機重創(chuàng)的主要原因與東歐國家轉型后實行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有關,東歐國家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思想是:要建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就必須先搞私有化,它們大刀闊斧地廢除了社會主義實行了幾十年的做法,一夜之間便引入了資本主義,實行了所謂的“休克療法”。
在東歐國家的經濟轉軌過程中,交出對國家金融命脈的控制權。東歐國家國有銀行改造的順序是:首先對國有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進行清理,處置銀行的不良資產;然后將國有銀行進行私有化,將國有銀行賣給外國戰(zhàn)略投資者。到2008年,東歐國家的商業(yè)銀行幾乎完全被外資銀行控制。外資在東歐國家銀行部門所占份額在55%-97%之間(見下表)。
2008年外國銀行在東歐銀行部門的地位
[國家\\主要的外國銀行\(zhòng)\外國銀行在銀行部門所占份額(%)\\波蘭\\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荷蘭商業(yè)銀行、德國商業(yè)銀行\(zhòng)\67%\\捷克\\比利時聯合銀行、奧地利第一儲蓄銀行、法國光業(yè)銀行\(zhòng)\97%\\斯洛伐克\\奧地利第一儲蓄銀行、意大利聯合銀行、奧地利國際控股集團\\96%\\匈牙利\\比利時聯合銀行、德國伐利亞州立銀行、意大利聯合銀行\(zhòng)\68%\\斯洛文尼亞\\法國興業(yè)銀行、意大利聯合銀行、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zhòng)\29%\\羅馬尼亞\\奧地利第一儲蓄銀行、法國興業(yè)銀行、奧地利國際控股集團\\55%\\保加利亞\\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匈牙利國家儲蓄銀行、奧地利國際控股集團\\75%\\立陶宛\\北歐斯安銀行、瑞典銀行、挪威銀行\(zhòng)\88%\\拉脫維亞\\北歐斯安銀行、瑞典銀行、挪威銀行\(zhòng)\56%\\愛沙尼亞\\北歐斯安銀行、瑞典銀行、北歐聯合銀行\(zhòng)\98%\\克羅地亞\\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意大利聯合銀行、奧地利第一儲蓄銀行\(zhòng)\90%\\塞爾維亞\\意大利聯合銀行、奧地利國際控股集團\\75%\\波黑\\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奧地利國際控股集團\\91%\\俄羅斯(2006)\\奧地利國際控股集團、法國興業(yè)銀行、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zhòng)\12%\\烏克蘭(2006)\\奧地利國際控股集團、法國巴黎銀行、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zhòng)\45%\\]
資料來源:徐坡嶺,張魯平.國際金融危機對中東歐國家的影響,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9(4):53.
20世紀80年代,“華沙條約”組織解體之后,東歐門戶洞開,并變成了歐盟的產業(yè)基地。隨著西歐產業(yè)開始向東歐轉移,東歐承接了大量來自西歐的資本,從而實現了快速經濟增長。20多年過去了,東歐和西歐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唇齒相依的關系。然而,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西歐國家是危機的“重災區(qū)”,本身“救市”尚自顧不暇,更難“眷顧”其東歐伙伴。且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在東歐的外資銀行嚴重受困于流動性不足;西歐經濟衰退導致東歐國家出口銳減,其國際收支狀況進一步惡化:東歐國家本國貨幣大幅貶值,外資銀行在各國投放的外幣信貸出現還貸困難,隨著外資的逃離,東歐國家經濟瞬間崩潰,2008年其經濟增長率同比下降2.4個百分點,2009年將出現-5.0%的負增長。金融風暴打擊了東歐國家“休克療法”式的發(fā)展模式。
長期以來,針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國際輿論界一種有代表性的聲音認為,中國經濟奇跡的背后是陳舊落后的政治體制,然而,在金融危機中無論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還是“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太空空間活動,以及2008年成功應對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中國模式”都顯示出所具有的巨大威力。所謂“中國模式”,實質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整套發(fā)展戰(zhàn)略和治理模式,“中國模式”既不同于蘇聯模式,也不同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社會發(fā)展模式,而是有著自身鮮明的制度特色。中國不實行全面私有化,而實行以公有經濟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雖然引入了市場經濟制度,但政府調節(jié)和干預的程度比西方國家要大得多;中國雖然允許不同思潮的存在,但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主導地位。“中國模式”通過漸進式的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策略,使中國的政治發(fā)展和經濟發(fā)展實現了軟著陸,并且比較成功地實現了社會的平穩(wěn)轉型,在推進經濟高速發(fā)展和社會整體變遷的同時,沒有出現國家的經濟危機和政局的震蕩。因此,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而是根據自己的國情,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道路,這就是“中國模式”的最大特色。這條道路,這個模式,對于中國這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多民族的發(fā)展中大國來說是最適合的。
參考文獻:
[1] 蔡煒. 全球經濟衰退與中國經濟的發(fā)展[J]. 經濟研究導刊,2009(3):14.
[2] 甄炳褿. 金融危機下的世界經濟走勢及對中國的影響[J]. 國際問題研究,2009(3):3.
[3] 張季風. 金融危機沖擊下的日本經濟[J]. 亞非縱橫,2009(3).
[4] 陳秋云. 韓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財稅政策[J]. 涉外稅務,2009(5):43.
[5] 彭民,孫彥彬. 國際石油期貨價格與美元指數動態(tài)關系的實證研究[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09(3).
[6] 盧玉恩,黃文安.發(fā)展中國家糧食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策分析[J]. 安微農業(yè)科技,2009(10):37-38.
[7] 徐坡嶺,張魯平. 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中東歐國家經濟走勢分析[J]. 俄羅斯研究,2009(3):4.
責任編輯 莫仲寧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Countries Suffering most from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ir
Revelation to China
LIU Wen-juan
(Party School of CPC Guangxi Committee, 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 Rethinking every country's experience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can help us find out the deep-rooted contradiction and problem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is crisis should include first, the core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s finance whose crisis comes from the serious imbalance of fictitious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second, the lessons of Japan and Korea's financial collapse should always make us vigilant against the possibility of ‘emptiness’ of our industry when we try to upgrade our industries; third, we should lower our degree of dependence upon petroleum import by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our energy; fourth, we should right recognize the essence of food crisis and make it a long-termed strategy to safeguard our food security; above all, we must learn from the lessons of market economic reform of those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stick to the rout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economic recessio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emptiness of industry; food 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