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理論所包涵的第一重生態意蘊在于:研究世界歷史既要承認自然的先在性,也要看到人對自然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從而引起普遍交往的建立,進而促進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第二重生態意蘊在于:資本的擴張本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普遍化以及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殖民侵略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這些生態意蘊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諸多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理論;生態意蘊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0)04-0017-05
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理論在學界的研究頗多,主要集中于世界歷史理論的創立、內容、實質以及與全球化的關系等問題,但對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理論所蘊含的生態意蘊卻涉及不多,筆者試就此問題做些探討。
一
通常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范疇有兩種不同的用法,一種用法是歷史學學科意義上的用法,是就整個人類歷史而言,是從整體上來看待人類從古至今的歷史,典型的論述在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于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1]92另一種用法是相對于狹隘的民族地域性而言的,指的是現代社會以來,世界各民族、國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歷史狀態和趨勢。典型的論述在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2]32-33據此,學界將歷史學學科意義上的“世界歷史”同與民族地域性相對立的“世界歷史”區分開來,指出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3],并且引用馬克思的話語: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來佐證。
筆者當然贊同作這樣的區分,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二者的聯系。我們也同樣可從上述馬克思講的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來理解二者之間的聯系,并從中窺見其所包含的生態意蘊。
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歷史觀是唯心的,把歷史看成與自然界無關的東西,把人對自然界的關系排除在歷史之外,造成自然和歷史之間的對立,即“迄今為止的一切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實基礎,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過程沒有任何聯系的附帶因素。因此,歷史總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現實的生活生產被看成是某種非歷史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成是某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某種處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這樣,就把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從歷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歷史之間的對立。”[2]37而馬克思研究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則是從現實出發,他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11這就奠定了歷史研究的唯物主義基礎,據此,馬克思指出,“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當然,我們在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們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們所處的各種自然條件——地質條件、山岳水文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其他條件。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2]11這里蘊含了研究歷史所包涵的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至少涉及兩個方面:
第一,沒有自然的基礎性,就沒有世界歷史。既然任何歷史都應當從自然基礎出發,這就表明自然是先于人類而存在的,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7,因此,馬克思才會說“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這就告訴我們,要重視自然的基礎性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1]53因此,沒有自然,就沒有歷史,更沒有世界歷史。自然條件“不僅決定著人們最初的、自然形成的肉體組織,特別是他們之間的種族差別,而且直到如今還決定著肉體組織的整個進一步發展或不發展”[2]11。
第二,歷史不僅以自然為基礎,還通過人對自然的改造引起交往形式的變化,從而促進世界歷史的形成。馬克思指出,歷史記載不僅從自然基礎出發,還從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這是因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2]23通過生產,也即通過對自然的改造,生產力逐漸發展起來,交往的形式隨之發生變化,這是因為“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2]12。交往形式的變化表現為普遍交往的建立,而普遍交往的建立乃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動力之一,馬克思常常是在普遍交往的意義上就直接談世界歷史的。例如他在談到共產主義必須是世界歷史性的運動時說:“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不這樣,(1)共產主義就作為某種地域性的東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們會依然處于地方、籠罩著迷信氣氛的‘狀態’;(3)交往的任何擴大都會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2]30
因此,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理論所包涵的第一重生態意蘊在于:研究世界歷史要承認自然的先在性,重視自然的基礎性作用,同時也要看到人對自然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研究世界歷史的出發點,并且正是因為人對自然改造的深入才引起普遍交往的建立,進而促進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
二
在產業革命發生以前,“社會發展階段上……生產……是在極狹小的范圍內實現的……只要生產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它就不可能越出生產者的支配范圍,也不會產生鬼怪般的、對他們來說是異己的力量,像在文明時代經常地和不可避免地發生的那樣。”[4]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人們的生產對自然界的改造盡管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對自然的作用還是在人們的控制范圍內,不至于超出人們的控制能力和自然的承載能力,對自然的破壞作用相對來說還是細小的。
自新航路開辟以來,資產階級通過商業貿易和殖民征服瘋狂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在此基礎上完成產業革命,并開拓世界市場,歷史開始向世界歷史轉變,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是,馬克思、恩格斯不僅看到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積極方面,還看到消極后果,這其中就包括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恩格斯就告訴我們:“文明是一個對抗的過程,這個過程以其至今為止的形式使土地貧瘠,使森林荒蕪,使土壤不能產生其最初的產品,并使氣候惡化。土地荒蕪和溫度升高以及氣候的干燥,似乎是耕種的后果。在德國和意大利,現在似乎比森林覆蓋時期的氣溫高5-6°R。”[5]311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是資本要求不斷擴張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普遍化過程,還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殖民侵略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世界歷史形成過程時,同時揭示了與這些過程相伴隨的生態破壞。
一是資本的擴張本性要求加強對自然的占有和掠奪。馬克思指出,資本作為財富的一般形式,是力圖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種無止境的和無限制的欲望,資本的生產以剝削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為目的。在資本的驅使下,人與自然的關系實質上是資本同自然的關系,進一步說,就是人通過資本加強對自然的占有,從而擴大剩余價值的生產,獲取最大的利潤。在資本產生之前,人對自然還存在著一定的敬畏心理,但自資本產生以后,人對自然的敬畏心理為人的占有欲、貪婪欲所取代,只是想進一步強化對自然的占有和剝奪,將自然商品化,通過擴大交換,換取剩余價值。“因此,只有資本才創造出資產階級社會,并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產生了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它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才不過是人的對象,不過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認為是自為的力量;而對自然界的獨立規律的理論認識本身不過表現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資本按照自己的這種趨勢,既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見,又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現象,克服流傳下來的、在一定界限內閉關自守地滿足于現有需要和重復舊生活方式的狀況。”[6]
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普遍化使得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生態破壞的普遍化。19世紀下半葉,一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于1762年至1830年、美國北方于1790年至1860年、法國于1795年至1870年、德國于1830年至1880年相續發生、進行和完成了以紡織業的機械化為開端和以煤為主要能源、以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產業革命,產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進程,而這種工業化的進程主要是靠消耗大量的能源為特征,走的是一條高耗能、高產量、高消費、高污染的路子,由于各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致性和普遍化,導致各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對生態環境破壞的普遍化,恩格斯在致尼#8226;弗#8226;丹尼爾遜的信中就洞察了這種生態環境破壞的普遍化,他說:“所有已經或者正在經歷這種過程的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情況。地力耗損——如在美國;森林消失——如在英國和法國,目前在德國和美國也是如此;氣候改變、江河淤淺在俄國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厲害,因為給各大河流提供水源的地帶是平原,沒有象為萊茵河、多瑙河、尼羅河及波河提供水源的阿爾卑斯山那樣的積雪。農業就有條件遭到破壞,向大農場資本主義經營方式逐漸過渡——這些都是在英國和德國東部已經完成了的而現在其他地方正在普遍進行著的過程。”[7]
三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殖民侵略伴隨著污染轉移和原料掠奪。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充滿了資本原始積累的血與火的歷史,自新航路開辟以來,歐洲的探險家采用武力侵略和商業貿易雙重手段,將美洲、亞洲、非洲等廣大地區變為自己的殖民地,這一過程在資本的驅使下,伴隨著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污染轉移和原料掠奪。如上所述,資本的本性就在于獲取最大的剩余價值,而要使剩余價值最大化,就要使成本最小化,因此,資本的擴張便天然地有“成本外在化”的傾向,為了眼前的利益,資本家就會不惜一切手段將成本轉嫁給外部,這包括轉移污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我們的工人每夜都被圈在這邊的這些傳染病發源地、極惡劣的洞穴和地窟,并不是在被消滅,而只是在……被遷移!”[8]除了轉移污染外,資本家只要發現有利可圖的商品,就不惜一切代價,包括侵入別國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進行掠奪和剝削:“當一個別的資本家為著直接的利潤去進行生產和交換時,他首先只能注意到最近的、最直接的結果。個別的工廠主或商人在賣出他制造的商品或買進商品時,只要獲得了普通的利潤,他就滿意了,不再去關心商品和買主以后是怎么樣。這些行為的自然方面的影響也同樣如此。西班牙的種植廠主在古巴燒掉山坡上的森林,發現在木炭中有能獲得最高利潤的咖啡樹的足夠用一個時代的肥料,——以后熱帶的大雨會沖掉得不到任何保護的腐殖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巖石,那對他們來說又有什么相干呢?”[5]307-308
三
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理論所蘊含的生態意蘊對于我們認識全球化下的生態環境問題有許多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態治理要有“世界歷史”眼光
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理論告訴我們,隨著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全人類的發展和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可能不受其他國家的影響,任何一個國家也不可能單獨解決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因此,全球各個國家在環境治理問題上必須加強協作,否則全球生態問題便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但是,協作并不意味著所有國家承擔同樣的責任和義務,而應視各國國情而不同。不過在目前看來要做到這一點還是相當困難的,僅從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博弈的激烈程度就可見一斑。為此,我們必須要重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的幾項重要原則,一是“共同而區別”的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應率先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二是要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具體需要和國情;三是加強國家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不能成為國際貿易的壁壘。國際社會應該重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內陸國家、非洲國家的困難處境,把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提高發展中國家發展內在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緊密結合起來。
(二)引進資本要避免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生態問題
資本主義國家自工業革命以后,也即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資本的擴張帶來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是顯而易見的,并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工業文明,但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資本擴張造成對自然資源的占有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著,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一直遵循著“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的路徑,資本主義國家現在的成就是在其耗費了大量的地球資源基礎上而取得的,只占全球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目前消費著原料和能源的世界產量的4/5,一個美國人消耗的能源和產生的有害廢物分別是一個印度人的500倍和1500倍。1994年,美國的石油產量占世界的12%,卻消費世界石油的25.2%。除了消耗大量的資源外,臭氧層的破壞主要是由于資本主義國家長期排放氯氟烴類化合物造成的,美國的排放量最多,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8.6%。我們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與引進資本不無關系,可以說,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是與充分利用資本聯系在一起的。資本在中國帶來經濟增長、物質財富增加等成績時,我們也看到資本給我們國家的自然環境帶來的創傷也是同樣巨大的,正如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中國人確實感受到:資本的運營和擴張大大促進了生產力,導致了財富的大規模的積累和社會的進步,但無論在動力還是在運行機制上都是一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過程。”[9]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資本,既要看到它給我們帶來的正面效應,也應采取措施避免其負面效應。
(三)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警惕生態帝國主義
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是通過殖民侵略促成的,其間伴隨著污染的轉移和原料的掠奪。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就已經揭示的丑惡現象,然而,當時間的腳步邁入20世紀、21世紀后,這樣的事件仍然存在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在的生態環境同過去相比有了明顯的改善,同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相比也略勝一籌,可是,我們應當看到其背后的丑惡行徑,這就是生態帝國主義。“生態帝國主義”最早出現在阿爾弗雷德#8226;克勞斯比(Alfred Crosby )1986年出版的《生態帝國主義:歐洲生物擴張900—1900》一書中,此書描述了殖民者帶到殖民地的外來物種(多數是無意的)給當地生態造成的災難。生態帝國主義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比如近年來,隨著發達國家工業的迅速發展,工業垃圾急劇增多,其中不少是放射性的廢物,為了不污染本國環境和取得最大經濟利益,便以各種手段把垃圾運往國外,這種行為被稱作污染轉嫁。污染轉嫁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轉嫁污染產業。據資料顯示,日本60%以上的高污染產業已經轉移到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美國39%的“骯臟產業”也已轉移到第三世界。二是銷售有毒產品。例如美國在國內禁止使用有機氯殺蟲脒、阿爾德林等有毒殺蟲劑,但這些產品出口海外卻是合法的。三是出口垃圾。例如,西方國家的一些唯利是圖的商人把一些垃圾以“低價”或“捐贈”的名義運往中國,這不但可以省下一筆處理費,還可以獲得額外的收入和不菲的運輸費。從1997年到2005年8年間,英國運往中國的垃圾數量長了158倍,2005年共計向中國運送的垃圾數量達190萬噸。除了轉嫁污染外,發達國家還以各種形式向發展中國家掠奪資源。二戰以前,西方發達國家采用殖民手段在發展中國家開礦山、建種植園,瘋狂掠奪它們的自然資源,二戰以后,發達國家開始重視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但其高消費、高投入的發展模式要求其消費大量的資源,因此,他們就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從發展中國家低價進口經濟發展所需優質資源尤其是非再生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比如美國對中國西南地區紅豆杉的巧取豪奪,對當地的杉林資源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再如日本大量進口中國的木材,制成一次性筷子,又銷往中國,不僅破壞了中國的森林資源,同時也賺取了大量利潤,而我們知道,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8%,在全世界僅次于芬蘭位列第二。”[10]這些都是導致發展中國家因資源過度開采而造成自然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漸進性惡化的重要因素,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
[2]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
[3] 江丹林,孫麾. 關于馬克思“世界歷史”范疇的理解[J]. 哲學動態,1991(11).
[4]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5] 恩格斯. 自然辯證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
[7]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5.
[8]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6.
[9] 陳學明. 論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克服的難題[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5).
[10]張劍. 生態殖民主義批判[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3).
責任編輯 齊先樸
The Ecology Contained in Marxist and Engel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CAI Hua-jieLIN Mei-p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Fujian Jiangxia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 The ecology contained in Marxist and Engel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claims that, first, when studying the world's history, we should recognize though the world has its advanced nature, human's transforming of the world is inevitable , so people need to come into communication and the history needs to become internationalized. Second, capital's nature of expansion, popularization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olonialist invasion against developing countries lead to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The above ecology contained in Marxist and Engels’ theory gives us a lot of enlightenment in building ou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Marxist and Engels; theory of world's history;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