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馬克思主義人學經過30多年的不斷發展、創新和蘊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近年來,人學研究卻陷入一定的困境,主要是缺乏問題意識和現實實踐眼光,缺乏對現實個體生存境遇和發展命運的追問,缺乏比較研究和人文價值關懷。這決定了人學研究的建構之路只能來自于對馬克思主義人學核心價值的挖掘,對社會發展方式和代價的重新認識以及以人為本理念的正確貫徹。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學;實踐生成論;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 A8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4-0050-05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在中國受到重視并逐漸興起,日益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熱點問題。這主要是因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人們面臨的生存境遇和發展瓶頸問題日益需要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來給予回應,這已成為哲學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從哲學的使命和學科發展的歷史來看,人學必將成為21世紀的顯學,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新的重要的生長點。
一、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主要成就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在我國30多年的發展,成果斐然??偟膩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成就:
(一)明確了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和核心,“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
經過人性、異化和人道主義大討論,關于馬克思人的學說在一些基礎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學界一致認為,馬克思哲學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現實的人”即社會的人、實踐的人、處于一定物質生產關系下的人?,F實的人作為馬克思哲學的主題和核心被凸現出來,這就與西方抽象的人、抽象人性論區別開來。正如中國人學學會給國家民政部登記申請書中所言:當代西方人學,大都是以某種抽象的人性假設作為全部立論的出發點和基本前提,然后進行推論,結果是導致各種錯誤的結論和思潮。如薩特的存在主義,尼采的唯意志主義,杜威的實用主義,弗洛伊德的泛性論等等。張興琨認為:“馬克思把人當作‘在歷史中行動的人去研究’,即當作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一定社會過程中從事實踐活動的人來研究,從而把對人的研究與對社會的研究結合起來,找到了費爾巴哈沒有找到的從抽象的人轉到現實的、活生生的人的道路”[1]。
(二)理論上基本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人學學科
“人學”是什么?這是馬克思主義人學一經誕生就必須回答的問題。在這個事關馬克思主義人學存在合法性的問題上,盡管對人學研究的對象還有不同的爭議,但是大體上已經取得共識,同時在人學的性質、特征、研究內容、必要性、框架體系以及在唯物史觀中的地位問題上都已基本獲得認同??梢哉f,馬克思主義人學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和強化,學科體系和學科內容已基本成型。在中國人學學會給民政部的登記申請書中提到,人學具有獨立的研究對象,是一門綜合性的新的基礎學科。人學(Hominology)不同于人的科學(Science of man)。人的科學是泛指一切以人為對象的各種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它們都只研究人的某一層次或方面。而人學則是在各學科分門別類研究的基礎上,對人進行綜合性的考察和研究。確切地說,人學就是指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在吸取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最新成果的基礎上,從整體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質、人的活動和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生價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則的學問。黃楠森在給《人學原理》寫的序中進一步指出,經過10多年的努力,出版了大量的論文和著作,包括全面系統介紹闡述和研究人學的詞典、教材、專著;許多高校開設了系統講授人學的課程,供學生選修;成立了若干全國性或全省性的群眾性人學學術團體;有的高校建立了人學學術研究機構。人學已逐漸形成為一門得到理論界承認的學科[2]。
(三)實踐中逐步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
人的主體性問題與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都凸顯于20世紀80年代,沒有馬克思主義人學的興起,也就沒有人的主體性的彰顯。主體性歷來是哲學和人學研究的熱點、難點和爭論的焦點。在主體性問題上,目前的共識是主體性研究必須建立在對人的本質即社會實踐活動的特點的分析和把握基礎之上。主體性問題受到人們的關注之后,在哲學研究方面迅速向兩個研究分支分化,一個是認識論領域,一個是社會歷史觀領域。隨著研究的進展,主體性問題在理論上的重要性和現實中的意義已逐漸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然而,由于問題本身的復雜性,以及在不同的主客體關系中其自身的差異性,使得主體性問題又成為理論界爭議較多的一個問題。綜合各方觀點來看,關于主體性問題的討論主要涉及到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關于主體性和主體性原則;二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物質觀與人的主體性問題;三是認識論中的主體性問題;四是社會歷史觀中的主體性問題。
(四)內容上開始注重關心人的生活世界
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內容來看,這一時期人學雖然也研究人以外的物質世界,尤其是物質生產關系,但更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哲學努力恢復和確立人的主體性維度,傾向回歸到人的真實的生活世界。雖然這一時期人們仍用本體的視角研究物質、真理、規律與人的關系這些層面的問題,但更關注實踐、價值、主體、人本身這一層面的問題。人們開始倡導哲學的生活化,平面化,反對哲學萬能,不贊成指導一切,主張哲學更多去關心人的生活世界, 為平民大眾提供一種思維方式、分析問題的方法與精神支柱、文化理念,力圖營造一種和諧的精神家園。人學研究開始提倡關注民生,關注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人民,關注以人為本的現實路徑和理性選擇。馬克思主義人學將人道主義的倫理、價值原則和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哲學范式,即實踐人學。
(五)價值觀上逐步確立了“人的全面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理念
人學論者一致認為,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韓慶祥在《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文中認為,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人的平等發展、人的和諧發展以及人的自由發展[3] 。何中華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真正自由和人的徹底解放。因為自由的本來意義就在于自我決定,也就是人的本性的復歸”[4]。孫正聿則把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看作是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他說:“馬克思創建自己的全部學說的真正的出發點,也就是馬克思的全部學說所承諾的最高的價值理想——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內容的人類解放”[5]。自從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為本以來,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乃至一種社會發展的價值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以人為本已經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價值認同,并通過全體民眾的價值實踐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人為本已經成為一種對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和地位的肯定、一種價值取向、一種思維方式。
二、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把人推倒了當代哲學研究的前沿,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困境,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體系建構有余,問題意識及其時代背景關注不足
目前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在內容上有一不足之處,就是由于人學學科建設的需要,比較注重體系建構,對整體的人的哲學研究,面面俱到,而對具體現實的人面臨的生存問題和發展困境注意不夠,對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關注不夠,也就是學科意識和體系意識有余,而問題意識不足。問題意識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重要特征。馬克思的哲學中包含著深刻的人學思想,這些人學思想來源于他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來源于他對無產階級生存境遇和政治解放的關切,來源于他對人類解放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來源于他對人的自由發展道路的揭示,這是馬克思主義人學區別與其他人學的根本特征。因此,我們在發展馬克思主義人學時,不僅要著眼于體系建構,也就是從理論上來把握人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更要著眼于建立問題意識和時代意識,就是要用敏銳的眼光來觀察現實的生活世界,實現從體系意識向問題意識的轉換,從理論研究范式向實踐研究范式的轉換。
(二)理論性研究有余,實踐性研究不足
從研究群體來看,研究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大多是理論研究院所或者高校的理論工作者。就學者的理論背景而言,比較注重哲學思辨,概念判斷,邏輯演繹。雖然也有一部分學者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來研究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客觀、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和價值訴求,但總體上來看,存在著理論性有余,實踐性把握不足的問題。在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初期,我們首先要求確立這個領域的一般性的、基礎性的、普遍性的問題,也就是人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人學與哲學的關系、人學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人的價值論、人的歷史觀、人的發展規律等。這些問題大多是從科學建設的角度和需要出發的,不可避免的是理論性的,也必須是理論性的。但從總體上看,尤其是從中國人學的發展方向來看,人學研究沒有切實地跟上我國現實化建設的需要,人學的發展狀況與現實生活中對人學研究的需求之間還存在著諸多矛盾,解決這些矛盾,要求我們積極轉變研究思路,關注現實問題,加強實踐性研究。
(三)專題性研究有余,總體特征和基本價值把握不夠
從“人性、異化和人道主義大討論”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人的發展”再到“以人為本”,大多數研究者側重于對馬克思主義人學中的某些專題問題進行爭論,比如80年代對于人的本質、人性的研究,90年代對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研究,近年來對于以人為本的研究。這些研究對于建立馬克思主義人學學說和在實踐中凸現人的作用和價值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下一步的方向應該放在其本真精神、總體特征和價值準則上。這從關于以人為本的研究存在的問題就能夠窺視一二,以人為本是當前學術界和理論界爭論和研究的熱點、焦點問題,從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來看,在清華大學的期刊網上就能搜索到一千多篇,已經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文章大多只是針對以人為本的某些方面進行論述,尤其集中在經濟發展的代價和教訓方面,系統、全面論述的比較少,結合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來論述的少之又少。
(四)較注重馬克思文本自身的解讀,而在比較研究的方法上略顯不足
近年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比較注重馬克思原著文本的挖掘和解讀,強調回到馬克思,理解馬克思,走近馬克思,關注《德意志意識形態》、《提綱》、《手稿》等中蘊涵的人學思想,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中國傳統人學思想、西方傳統人學思想等關注不夠,對馬克思人學的“源”與“流”比較研究不足。在馬克思人學與其他西方人學思想的關系等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比如在馬克思人學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問題上,到目前認識都不盡統一。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應該反對歷史觀上的人道主義,但馬克思的人學是什么意義上的人道主義則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在馬克思人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之間的淵源關系的研究也非常薄弱。在前蘇聯人學思想,尤其是列寧、斯大林的人學思想研究方面,至今沒有見到研究性的專著或論文。總的來說,在馬克思主義人學“流”的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完成,顯得略微不足。
(五)對象域難以確定,研究群體理論基礎差異大
人學研究的對象在學界基本獲得基本認同,就是研究現實的人或個人的本質、活動及其發展規律的完整圖景,它以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命運為主題。但人學與關于人的學問,比如人類學、醫學、人體學、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組織學、行為學、公共關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等都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和重合領域,馬克思主義人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關系都還在互相確證之中。人學所研究的問題幾乎涉及以人為對象的所有人文和社會科學,但又不是任何一門現有的人文社會科學所能包括的。人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這種密不可分的關系,造成了其對象域的模糊性,一時之間很難明確劃分,還需要學科之間的發展和分化。因此,人學的對象域很難明確的規定下來。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研究群體來看,各個學科和領域都有人學研究者,這從近幾屆全國人學學會參會人員的統計情況就能有所反映。
三、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未來方向
在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研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爭論;在現實問題上,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日益凸現,這需要我們在澄清馬克思人學思想的文本原意基礎上,還要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時代內涵、精神實質以及現實意義。
(一)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發展軌跡,確立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核心價值,創新人學研究的新道路
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發展來看,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核心價值在于注重人的現實世界和人的實踐生成,在科學與價值的統一中,實現個人全面自由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一致,實現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人學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表明,運用馬克思人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析時代的現實問題,將會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的歷史進程。反之,固守馬克思的某些個別結論,局限于馬克思文本中的某些字句,不僅是偏離了馬克思的人學道路,更不能現實地推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在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人學發展軌跡的道路時,也不能忘記馬克思主義人學創立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就是汲取了西方人本主義者的人本思想,在此基礎上開辟了實踐人學的新道路。我們在開辟當代中國人學研究的新道路時,應該積極吸收當代西方人學思想的精華,注重人的獨立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創造性發揮,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協調發展,注重個人的心理需求和微觀心理變化,注重發揮公民社會組織、社團組織、非營利組織中人的參與意識和維權意識。
(二)反思馬克思主義人學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困境,開辟人學研究的新內容、新方法、新范式,創新人學研究的新道路
要走出人學研究的困境,解決人學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首先在研究內容上,需要以人的現實問題研究帶動人的基礎理論研究。從當前我國人學研究的進展來看,在一些基礎性問題上并沒有達成一致,解決這個問題不能靠理論本身內部來解決,必須尋求外部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現實的生活世界和實踐問題。我們應該探尋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深入人的活動過程,透過現象把握本質,以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思維來分析現實問題,提出合理的理念和價值觀來解決人們的現實問題和引導人們的實際生活。在研究方法上,要堅持科學與價值、外觀式與內省式研究的統一。科學與價值的統一是指在科學上關注物的尺度,關注人的活動的受動性、規律性,關注特定的人、特定的群體,關注人的現實生活世界;在價值上關注人的尺度,關注人的活動的主體性、應當性和理想性,確立尊重人、依靠人、關心人、塑造人、開發人的價值觀念[6]。外觀式與內省式的統一是指既要注重研究影響和制約人的外在因素,比如政治生態、經濟水平、文化氛圍、意識形態等,又要注重研究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站在被研究者的心理角度來分析問題,比如國民意識、群體心理、人的社會觀感等等。在研究范式上,要確立實踐生成性人學。當代中國人學處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學理論研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人的現實問題比較起來,還顯得有些滯后。在改革開放的社會大環境下,我們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人學研究喚醒了對人的尊重,同時對如何研究人,如何研究人的現實生活提出了新的課題。這些課題要求我們要從理論性人學走向實踐生成性人學。在人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上,應注重人學與其他學科研究的結合。
(三)樹立面向時代背景的問題意識,探尋中國社會的層級結構,研究現實人的生存境遇,創新人學研究的新道路
馬克思主義人學的主題是關注于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命運,當代中國人學就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的變化而興起和深化的??偟膩碚f,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在社會類型上,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在經濟運行方式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在政府運作方式上,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化;在社會治理上,由人治向法治轉化;在人的生存方式上,由“舊人”向“新人”轉變。這就是當代中國所處的最大的生存境遇。關注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命運就是要研究阻礙中國社會和人的現代化的深層社會層級結構,這種社會層級結構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權力結構、心理結構、文化結構等等。這種權力主導的社會層級結構是當前中國人生存和發展所處的最大現實,研究和分析中國社會的層級結構是中國人自由發展的前提。當代中國現實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命運要求確立“能力人”的人性形態,同時要求我們關注人自身的內在精神狀態,避免精神危機。
(四)深入辨證地理解以人為本的深層底蘊,瞻望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未來方向,創新當代中國人學研究的新道路
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逐步深入,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的作用就越來越顯示出重要價值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調動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張揚了人的個性,使人的問題凸現出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的價值取向、人的物化、人的素質、人的利益、人的精神文明、人的個性等問題突出出來,需要給予理論上的解釋和回答。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變得日益突出;人的社會關系面臨著新變化,我國現實的、具體的個人的社會階層已發生很大的分化,產生了一些新的階層和新的從業人員,要對他們提出關懷;對人與自然、社會、他人、自身關系的再認識,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對我們提出新的要求,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已達到小康,需要對下一步的發展提出新思路;執政黨執政方略與領導方式的新變化,我們黨在執政中遇到許許多多不斷加大的挑戰,需要提出新的執政理念;人的問題凸現為當代人與世界關系的焦點,國外人學研究日益走向深化,國內方興未艾,人的問題從來沒有提高到如今這樣高的水平。所有這些都呼喚著以人為本哲學研究的深入和切合實際的回答。
參考文獻:
[1] 北京大學哲學部.馬克思主義與人[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 149.
[2] 陳志尚. 人學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6.
[3] 韓慶祥. 馬克思人學思想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242、243.
[4] 何中華. 人的全面發展與當代語境[J].學術月刊,2002 (1): 15.
[5] 孫正聿.人的解放旨趣、歷程和尺度——關于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思考[J]. 學術月刊, 2002(1): 5.
[6] 李 杰. 以人為本的方法論原則:價值與科學的統一[J].天府新論, 2006(5): 17.
責任編輯何成學
Building a Marxist Humanism with Awareness of Problem and Actual Practice
LI Jing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China has made great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its implication of Marxist Humanism in the past 30 years. Nevertheless, the research on Marxist humanism has come to a tight corner due to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problem and actual practice, the lack of concern about living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and also the lack of comparative study and the lack of concern for humanism value. Therefore, we are convinced that the right way to study humanism is to explore the key value of Marxist humanism, to re-recognize the mode and cos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ore important, to carry out the concept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Marxist humanism; practical epistemology, problem awar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