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老齡化是全球范圍內人口增長不可逆轉的趨勢,其中又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程度最為嚴重。盡管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老齡化出現得較晚,但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將比發達國家和地區要快得多。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在于人口總和生育率、死亡率的下降,以及預期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將產生不利影響,消除這些不利影響的根本途徑在于以技術進步來替代勞動力。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成因;經濟影響
中圖分類號:F2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081-02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范圍內人口增長不可逆轉的趨勢。人口老齡化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最為嚴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老齡化出現得較晚,但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將比發達國家和地區要快得多。本文分析了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解釋了造成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原因,闡明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根本途徑,以期將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1956年聯合國發表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經濟社會后果》提出對人口年齡類型的劃分標準。在該標準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是劃分人口年齡類型的常用指標: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7%,屬于老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的國家和地區,稱為老年型國家和地區。
人口老齡化使得老年撫養比上升。聯合國對1950—2050年世界各地區的總撫養比、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的統計和預測數據顯示,老年撫養比在世界各地區均呈現上升的趨勢。1950年,每12名勞動者供養一位老人,2000年,每9名勞動者供養一位老人,到2050年,每4名勞動者供養一位老人。
人口老齡化給撫養比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少兒撫養比下降。世界少兒撫養比由1950年的56.7%下降到2000年的47.5%,2050年將降到33.1%。由于少兒撫養比的快速下降,使得總撫養比呈下降的趨勢。然而,在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歐洲和北美洲,老年撫養比上升的幅度超過了少兒撫養比下降的速度,使得這些地區總撫養比在未來將上升達到比較高的水平。
二、人口老齡化的成因
1.總和生育率下降。人口年齡結構受諸多因素影響,與其他的因素相比較,總和生育率①是更為首要的因素,它決定了未來人口的規模。工業革命以后總和生育率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人口學者Lee [1]對1700—2100年世界人口的統計和預測數據顯示,世界平均每名婦女生育小孩的個數:1700年為6.0個,1800年為6.0個,1900年下降為5.2個,1950年降至5.0個,2000年為2.7個。聯合國預測,未來50年內,總和生育率會繼續下降,預計在21世紀中葉將降至2.02。
目前,許多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替代水平 ①之下,并呈繼續下降的趨勢。據聯合國2006年的統計和預測 [2],截至2006年,45個發達國家的總和生育率低于替代水平,這些國家的人口數量相當世界人口總量的19%,其中的27個國家,包括日本、南歐和東歐,總和生育率保持在1.5以下。
2.死亡率下降。導致人口老齡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死亡率下降,死亡率下降表現為預期壽命的提高。歷史地看全球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呈現出不斷提高的趨勢,特別是最近的100年,預期壽命提高迅速。據人口學者Lee [1]的研究顯示,1700年出生時預期壽命平均為27歲,1800年這一指標沒有改變,1900年預期壽命增加至30歲,1950年預期壽命迅速增加至47歲。另據聯合國的一項研究數據[2],1970—1975年世界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平均為58歲,到2000年出生時預期壽命已達到65歲,2005—2010年上升至67歲,預計2045—2050年出生時預期壽命將達到75歲。在一些發達國家,2005—2010年間出生時預期壽命已超過80歲。
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逐步下降,預期壽命逐步延長的情況下,人口增長率開始下降,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步增大,老齡人口增長率上升。
三、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
英國經濟學家麥迪遜對經濟增長的因素作了分解 [3],通過對工業革命以后世界經濟二百年增長史的研究,他認為決定長期增長實績的有四個主要因素,這些因素是(1)技術進步;(2)物力資本的積累;(3)人的技能、教育、組織能力的改進;(4)單個國家經濟通過商品和勞務的貿易、投資、知識分子和企業家相互作用,更加密切地一體化。
美國經濟學家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長理論[4],他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將經濟增長的因素設定為資本、勞動和技術進步三大要素,生產要素之間根據要素價格的變化可以充分替代。
由此可以得出,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可以從資本積累、勞動力數量、技術進步或勞動生產率三個方面展開,人口老齡化首先會對這三大要素產生影響,通過這三大要素的變動進而影響宏觀經濟。
1.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的影響。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儲蓄和消費行為是不同的。莫迪格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1966)考察了人們在一生中不同階段是如何安排消費或儲蓄的。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人們的消費決策是為使一生所獲得的總效用達到最大化,因此人們根據自己一生的全部收入最優地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費和儲蓄,在一生中均勻地消費其所有的財產。
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會對經濟中的儲蓄、消費和投資產生影響。老年人的儲蓄水平低于年輕人的儲蓄水平,那么,當社會中老年人比例上升,經濟的平均儲蓄傾向將下降,因此老年型社會的儲蓄水平低于年輕型社會的儲蓄水平。并且人口老齡化使適齡勞動人口減少,國民儲蓄傾向降低,資本形成能力下降。
Culter,Poterba,Sheiner和Sumers [5]的研究表明,人口老齡化將會導致國民儲蓄率下降、消費上升,在長期內增加的撫養比會使生活水平下降。Auerbach和Kotlikoff [6] 也認為老年人的儲蓄率小于工作一代人口,當社會的老齡化程度提高后,總儲蓄率將會下降。而且,人口老齡化改變了資本和勞動力之間的相對價格,勞動力相對資本變得稀缺,因而資本的價格相對于勞動力的價格不斷下跌,這也會降低人們的儲蓄動機,使得儲蓄減少。
2.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將導致人口增長放緩,人口增長放緩會使處于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放緩,而勞動力是推動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所以人口老齡化通過減少勞動力供給而最終將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在過去的300年內,勞動適齡人口比例保持在總人口的60%左右。盡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仍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然而,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出生率不斷下降,老年人口比例持續上升,少兒比例持續下降,人口增長率低于替代水平時,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終將下降。
3.人口老齡化對技術進步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對于技術進步可能使技術進步放緩。人口老齡化減緩技術進步的原因,在于老齡人口的體力、智力和社會活動能力下降,患病率上升,創新能力下降。學者Faruquee [7]曾經對勞動生產率的年齡分布作過研究,結果顯示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的年齡分布呈現出倒U型,在40~50歲之間達到頂峰。
四、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措施
人口老齡化將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為了將這些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的限度,需要采用技術進步替代勞動力方式。以技術進步來替代勞動力,將是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根本途徑。
技術進步通常被認為來源于研發的投入和人力資本投資。因此,應加大研發投入和人力資本投資,不斷提升生產技術水平和勞動力的素質。當前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增加對研發的直接投入,并采用鼓勵企業、大專院校進行研發投入的政策,促進技術進步,以替代逐漸縮減的勞動力。
參考文獻:
[1]Lee, Ronald.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ree Centuries of Fundamental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3,Vol.17, No.4: 167-190
[2]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6 Revision,Highlights[R].New York:United Nations,2007:2,11.
[3][英]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M].李德偉,蓋建玲,譯.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12.
[4]Solow,Robert.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65-94.
[5]Cutler, David M., James M. Poterba, and Louise M.Sheiner, Lawrence H. Summers .An Aging Society: Opportunity or Challenge[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0,(1):1-73.
[6]Auerbach, Alan, and Laurence Kotlikoff.The Impact of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on Capital Formation[J]. Scandinavian Journalof Economics,1992,(94):281-295.
[7]Faruquee,Hamid and Martin Muhleisen.Population Aging in Japan: Demographic Shock and Fiscal Sustainability[J]. Japan and theWorld Economy, 2003,(15):185-210.[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