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國并購現象是企業并購現象和跨國直接投資現象的結合。就企業并購和跨國直接投資各自作為研究對象而言,都有較為系統的理論,但將企業并購和跨國直接投資作為一個研究對象——跨國并購——來加以研究就缺乏跨國并購中特殊性問題的系統理論研究。對跨國創建投資與跨國并購投資的比較有助于對跨國并購行為作出理論上的解釋,即跨國并購現象的理論新模式——OILS。
關鍵詞:跨國并購;跨國創建;OILS理論
中圖分類號:F830.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139-02
為了回答跨國公司從事FDI(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時對于跨國并購和跨國創建的取舍,有必要對二者進行考察和比較。本研究通過對二者的對比指出跨國并購的優勢所在,進而提出跨國并購折衷理論——OILS。
一、跨國并購與跨國創建的比較分析
作為跨國直接投資的兩種典型方式,并購(Merger Acquisition)是通過購買外國企業部分或全部股份,從而取得該國企業的經營控制權;而創建,又稱“綠地投資”(GreenfieldInvestment)指創建新企業或其他對實物資產的投資,其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進入東道國市場的速度方面。速度是構成跨國公司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速度的重要性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快速進入東道國市場,搶先競爭對手,意味著跨國公司可以在東道國市場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和收益;第二,迅速展開生產經營能夠避免未來當中的不確定性因素;第三,速度是跨國公司提高EVA的關鍵。并購方式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可以省掉建廠的時間,在極短的時間內,利用原有企業的生產設備、技術、管理生產人員及原料來源、銷售渠道和已占有的市場份額,迅速抓住市場機會展開經營。而創建一般要比并購慢得多,創建除了要組織必要的資源外,還要選擇工廠地址、修建廠房和安裝生產設備,安排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制定企業的經營戰略等一系列復雜的工作。
2.進入東道國市場的效率方面。跨國并購是一種比較有效率的投資方式。并購直接從企業產權市場上獲得一個各種生產要素已相對匹配完整的實體。跨國并購相對于跨國創建而言是更有效率的投資和展開經營的方式。
3.進入東道國市場的成本效益方面。一般而言,跨國并購國外目標企業能給本企業帶來正的現金流量,而跨國創建新廠,較之與其競爭的當地企業,它的成本可能更高,而生產率可能更低,企業并不了解東道國的勞動力市場、當地的法律及文化習俗等,而學習這些是非常高昂的成本,興建工廠的收益是未來的一種不確定的現值,且企業的收益在未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跨國并購不僅見效快,而且常常低價收購外國目標企業,廉價購買資產,因而企業會選擇跨國并購而不是在東道國建立新工廠。
二、跨國并購折衷理論——OILS
1.所有權優勢(Ownership)。20世紀60年代以來,有關的國際生產文獻認為O優勢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壟斷力量,在最終產品市場上對不擁有這種優勢的企業形成進入壁壘;第二種是稀缺的、可持續的資源和能力,主要是相對于其他競爭對手的領先的技術效率;第三種是企業的管理能力。OIL范式剛提出時,假定這些O優勢主要反映了對外投資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和生產力優勢,當把這些優勢在國外開發利用時,將獲得除去機會成本以外的額外的收益。
2.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在解釋為什么企業選擇從事FDI,而不是采用一些其他的途徑買或賣中間產品時,內部化理論提供了過去二十年的統治性解釋。認為最有價值和新的優勢傾向于內部化,因為這些資產難以隨著時間變化而確定價格并訂立契約,尤其是在技術密集型或戰略性活動中,企業更傾向于通過內部化安排來進行國際生產活動,因為通過契約安排把這些活動和職能交給其他獨立的企業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這種內部化分析來自企業的交易成本理論。除此以外,跨國并購的內部化因素還存在著聯合內部化和反向內部化,表現為為了獲取新的資源、能力、市場或降低生產的單位成本,或是為了獲得市場力量,或是搶在競爭對手以前的跨國并購活動。
3.區位優勢(Location)。在跨國公司的FDI理論中,區位優勢有時又稱區位特定優勢。它不是企業所具備的,而是東道國所有的,企業必須適應這項優勢,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東道國不可移動的要素稟賦所產生的優勢,如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方便、市場廣大、人口眾多等;另一方面是指可移動的區位優勢,如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政策法規靈活優惠而形成的有利條件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等。區位因素直接影響著跨國公司在哪里實施并購及整個國際化生產體系的布局。
如果一個東道國沒有區位優勢的話,鄧寧認為,一個企業可能在本國利用其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然后將產品出口到東道國。同樣,即使東道國的企業有可供并購的所有權優勢或者母國企業有可以利用的所有權優勢,如果東道國沒有區位優勢的話,跨國并購也可能還是難以進行。在某種程度上,跨國并購比跨國創建對東道國的區位優勢的要求還要嚴格一些,發展中國家吸引的跨國創建投資比跨國并購投資多1倍以上,就證明了這一點。而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并購投資超過了跨國創建投資,則充分體現了跨國并購具有的速度方面的優勢。
東道國不但需要區位優勢來吸引跨國并購投資,很多時候,跨國公司則利用區位優勢來強化自己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另外,跨國公司利用區位優勢還可以減少風險。其原因是,通過在全球布局其生產可以減少公司總部的營業波動,盡可能減少各國或各地區之間的周期性影響。例如,當亞洲因經濟危機而經濟蕭條時,美國和歐洲國家可能正處于繁榮時期。這樣一來,就可以用一個地區的利潤來彌補另一個地區的虧損,從而抹平了經濟周期對公司的影響。
(1)跨國并購與不可移動的區位優勢。資源是一個國家的區位優勢之一。根據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一國將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他們充裕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同樣,由于資源豐富,這對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跨國公司便有了吸引力,這些當地公司由于有所有權優勢,所以他們很可能吸引跨國并購投資。第一產業的跨國并購主要是對那些具有資源優勢的國家的公司的并購。相對于其他產業的并購規模,第一產業的并購金額太小,這說明資源方面的區位優勢目前在跨國并購中并不占什么地位。
勞動力優勢可以是一個國家吸引跨國并購投資的重要區位優勢。但是目前簡單勞動力的區位優勢已經越來越不重要。如果某個跨國公司僅僅只需要簡單勞動力的話,可能跨國創建的形式要更好些。畢竟,跨國并購的動機主要是要利用跨國公司的所有權優勢并獲得目標公司的所有權優勢,而簡單勞動力是產生不了所有權優勢的。一個國家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這就產生了人才的區位優勢,有了人才的區位優勢,就會產生研究與開發的區位優勢、知識的區位優勢、信息的區位優勢等等(其實,這已經屬于可移動的區位優勢的范疇)。
優越的地理位置也可以產生區位優勢,如東道國良好的深水港口,處于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等。一國的市場廣大、人口眾多能產生市場優勢。
(2)跨國并購與可移動的區位優勢。政府的政策、法規、關稅和配額在許多方面能影響跨國并購。為保護國內工業而建立的關稅和配額,使出口顯得尤其脆弱。而這些限制的威脅能夠鼓勵跨國公司進行跨國并購以突破關稅的限制,尤其當被保護的市場巨大時,跨國公司可以繞過一些障礙,如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外匯匯率從多方面影響跨國并購。國內貨幣對外幣的相對堅挺或疲軟能夠影響收購的實際價格、所籌集的資金、管理所收購公司的生產成本及返回至母公司利潤的價值。
環境和其他政府法規使出口貿易和跨國創建面臨更嚴格的要求,重新設計自己的標準以滿足東道國的要求,成本可能極其昂貴,于是一些國家為了使產品符合東道國的標準,干脆收購一家東道國現成的公司,從而很快進入了該市場。
4.速度優勢(Speed)。正如鄧寧指出的,即使一個企業存在所有權優勢(O)、內部化優勢(I)并且東道國具有區位優勢(L),一個企業還是有可能采用兩種方式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跨國并購和跨國創建投資。為什么跨國公司越來越傾向于跨國并購投資呢?很顯然,跨國并購投資比創建投資具有速度優勢。跨國并購代表了獲得意愿目標的最快的方式。當時間緊迫時,在新市場接管一個具有現成的分銷系統的公司要比自己從頭建立一個分銷系統和市場組織更為可取。
對那些后來者或高新技術公司,跨國并購提供了一種迅速趕超的模式。日益激烈的競爭、越來越短的產品生命周期,迫使公司必須迅速對市場環境作出反應,從而獲得比競爭對手先行一步的優勢。
速度對企業來說,其中一個含義就是搶時間、迅速增長。一個企業如果不迅速增長的話,很可能馬上就會被淘汰,或者成為別人收購的目標。增長或許是跨國并購最重要的動因。增長對任何企業都很重要,兼并提供迅速增長的方式,而跨國并購又為這一迅速增長增加了一個全新的視野。
三、對跨國并購折衷理論(OILS)的評價
筆者在對企業并購理論和跨國公司理論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跨國并購與跨國創建的對比,為解釋跨國并購找到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框架——跨國并購折衷理論(OILS),為解釋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路。過去的并購理論在理論結構上是零散的,各自成為一個體系,各自解釋一個方面,很少能有一個框架將其綜合起來,而批判地繼承鄧寧的OIL范式框架,再融入并購的理論而形成的OILS理論對于跨國并購有著較強的解釋力。
然而,該理論的一個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它的研究視角的局限性。站在跨國公司的角度來看,O、I、L、S四要素相結合的跨國并購是跨國公司追逐利潤、尋求發展的一條捷徑,并且正指導著全球跨國公司的跨國并購活動;而如果站在東道國,特別是發展中東道國的角度來分析OILS理論則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彭有軒.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2]王海平.OLI范式與跨國并購之動因[J].國際經濟合作,2002,(5).
[3]趙娜娜,等.以并購方式引進外資的戰略思考[J].經濟與管理,2003,(1).
[4]馬倩.跨國并購與跨國創建替代[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3,(1).
[5]陳家濤.跨國企業跨國并購與新建選擇的博弈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9,(13).[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