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中地區的人力資源主要表現為數量大,總體素質不高,人力資源閑置和浪費相對較嚴重,高素質人才缺乏而且流失較多。對此,本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應放在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建立農村醫療衛生保健體系,提高人力資源的健康狀況;建立有效的機制留住人才;重視鄉鎮企業和個體經濟的發展,重視對外出打工人員的安排,從而實現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關鍵詞:漢中地區;人力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077-02
一、基本概況
陜西省位于中國內陸腹地,北山和秦嶺把陜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陜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區,漢中地區是秦巴山區的一部分。漢中市位于陜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與甘肅、四川毗鄰,中部為盆地,漢水橫貫全境。全市轄漢臺區、南鄭、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11個縣區,其中鎮巴縣、洋縣、西鄉、寧強、略陽縣列入國家級貧困縣,留壩縣、佛坪縣、城固縣、勉縣列入陜西省省級貧困縣。全市總人口380.14萬,其中農業人口304.58萬。漢中景色秀麗。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3℃,降雨量 871.8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甌玉盆”之美稱,市域總面積2.72萬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占6%,淺山丘陵占36%,中高山區占58%。
漢中資源富集,其生物、礦產、水能、旅游、軍工企業五大資源在全省乃至全國尚有一定的位置,經濟開發潛力較大。由于種種原因,漢中地區自從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經濟發展水平就與全省和全國拉開了距離。而且距離越來越大。20世紀70年代末,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全國劃了十多個最貧困地區,陜南秦巴山區包括漢中地區就是其中之一。經過這些年改革和建設,全國有些貧困地區已經脫掉了貧困帽子,有的還跨入了全國先進行列(如溫州地區),但陜南秦巴山區包括漢中地區總體上仍然處于貧困狀態。盡管這幾年也有一定的增長和發展,但發展的速度與全省和全國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二、人力資源現狀
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從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人的總稱。漢中地區的人力資源主要現狀如下:
1.漢中地區的總人口數為380.14萬,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農村地域,農業人口達304.58萬,山區縣農業人口達77.01萬,人力資源數量較大。
2.人力資源分布失衡,農村勞動力人口嚴重過剩,自然人口分布必然形成勞動力分布失衡的現狀。而在農村內部,人力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失衡狀況,該地區分布在農業(農、林、牧、漁)行業上的鄉村從業人員約占鄉村從業人員總數的56%。
3.農村勞力人口嚴重過剩。該地區每個農業人口占耕地約1.14畝左右,現有土地僅能供1 / 2農業人口耕種,其中1 / 2的農業勞動力人口處于失業和半失業狀態。
4.科技人才嚴重短缺,是約束本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些年來,漢中經濟的開發和發展,總體上是開發初級產品,初級產品是低技術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經濟效益差,而且也容易造成資源枯竭。開發漢中經濟的方向是要提高初級產品加工深度,把產品加工轉到高技術產品上來。這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但由于人的文化素質差,在整體上形成了一種保守落后的力量,在這種力量中,一些科技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在漢中以至陜南來不易、留不住、缺口大。
5.大量人力資源閑置浪費,外流或使用不當。越是落后的地區,越貧困的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越保守,有許多行業,當地人閑著不去經營;而讓外地人進來發財致富。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人的素質問題。實際上,約束經濟發展的所有因素,都直接或間接的與人的素質有關。秦巴山區長期處在封閉的狀態之中,自然經濟意識,小農思想、宗法觀念都比較濃烈,商品觀等都比較淡漠,遠遠不能適應發展形勢,在全國盛行人才“東南飛”的同時,該地區人才流失也較多;貧困地區本身就缺乏人才,引進困難,現在許多單位的骨干人才大量外流,其中中小學骨干教師外流,是較為明顯的例子。
6.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漢中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有2 333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有9 988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有31 550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有38 49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23.9萬人,文盲率為6.9%。
7.由于水土和近親遺傳等原因,癡呆低能以及殘疾人口也占相當比例。一些交通閉塞的山區,癡呆者占相當比重。
三、漢地區人力資源的開發途徑探討
約束漢中地區經濟發展的幾個因素中,最根本的還是人的素質問題。所以,必須把提高人的素質作為開發漢中經濟的中心環節和長期任務,切實為貧困人口提供平等的經濟機會,使他們僅有的經濟資源(勞動力)能夠用于生產建設,使他們能夠依靠自己的勞動解決溫飽問題;為他們建立社會安全保障網絡,使喪失勞動能力、因不可抗拒的自然或社會災難而暫時或長時期陷入貧困狀態的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證。
1.貧困地區教育的重點應放在普及初等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兩方面。人力資源文化素質低下正嚴重地制約著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而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基礎教育。一方面,要通過義務教育法規的宣傳,讓人們都能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在實際行動上積極讓學齡兒童入學。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教育投資,在保證教育設施的購建和教師工資的發放的同時,對貧困地區農民子女上學予以資助,以各種形式,多方考慮,為學齡兒童入學,人人都能接受基礎教育創造條件。
2.推廣初級衛生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嚴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少生,優生。將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改善醫療衛生條件,防治和減少地方病,提高貧困人口的勞動力素質,進而提高他們的就業機會,競爭就業崗位的能力。
3.初、中等職業教育也應給予重視。職業教育的重要人人皆知。各種適用技術的推廣,適用性人才的培養,都要靠職業教育來完成,但是面對陜西貧困地區的現狀,資金的缺乏等限制因素,使得我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往前發展,即在完善基礎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多考慮職業教育的發展。
4.加強對農村從業人員的培訓。在廣大山區農村積極開展農技推廣、培訓,使他們掌握適用的科學作業技術。面對秦巴山區山大溝深、人口居住分散,由基層政府農村推廣部門上門組織各村組講課、培訓,是較為有效可行的辦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職業教育的不足。
5.人力資源開發重點應放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方面。該地區的人力資源分布失衡,土地有限,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嚴重,人力資源開發的難點、重點問題,可以說在這方面下再大的氣力也不為過。
(1)大力支持發展鄉鎮企業 。當前,政府應通過對鄉鎮企業的關注,促進農民得以就業、增收、發展農村副業。如養殖業、漁業、林,其好處是既能實現農村內就業,又能增收。(2)向服務業方面轉移。通過城鄉結合的辦法,加強農村同小城鎮的交流,將一部分剩余勞動力轉向小城鎮轉移,相當部分農民進入小城鎮可以從事飲食業、批零商品、集市貿易等活動,繁榮小城鎮的經濟,當然,一部分農民離開農村,成為小城鎮的居民,也就實現了勞動力的轉移。(3)進城務工,向大城市轉移,這是較為重要的方式。1)在原有農民工自發外出打工的基礎上,政府進行協調和組織勞務輸出,一方面使外出勞工實現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在勞工的維權、安全等方面提供幫助,以促進此項事業的發展。2)政府方面帶頭組織進行農民工的培訓、職介,進而實現效益的提高。即實現農民工由簡單純體力行業向復雜的腦體結合的行業轉變,這樣自然也就提高了農民的收入。3)最終要將勞務輸出作為一種產業來抓。行業化、產業化更有利于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只有讓絕大多數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就業,才是人力資源較為充分地利用和開發。
6.加快用人機制的改革,盡量減少人才的流失。改革基層政府企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發揮用人機制作用,以利于“人盡其用”。這就要求相應的用人制度、激勵機制、政策出臺,以提高整體辦事效率,提高人才使用率。對企事業單位的骨干性人才應給予多方關注和重視。對人才流失現象,有的是利益趨動,有的是管理層重視和關心不夠,加強對骨干人才的重視和政策引導,尊重人才,關注人才,服務于人才,人力外流現象是可以減少的。
四、小結
秦巴山區是陜西最大的貧困地區,是陜西經濟發展的“瓶頸”,漢中地區也在此列。要使該地區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必須高度重視該地區的人力資源的開發,重在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使他們具備一定的技能,為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奠定基礎;廣開信息渠道,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使他們盡快的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陜西省統計局.陜西統計年鑒(2009)[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初銘暢,張彩虹,王大中.中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及對策研究[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45.
[3]周毅.21世紀中國人口與資源、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M].太原:陜西經濟出版社,1997:126-127.
[4]李惠斌,楊雪冬.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2-14.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2003)[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4:194-197.
[6]郭靈.小城鎮建設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J].農村經濟,2004,(12):23.
[7]胡瑞文,付祿建,張鈺.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的問題與挑戰[J].教育發展研究,2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