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空間社會學的視角出發,通過對珠海具體空間情景的實證觀察,提出了關于當代珠海移民文化心態的解釋框架,總結了珠海移民文化心態中的若干突出特點,分析了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珠海;移民文化心態;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0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137-02
以色列學者裘德·馬特拉斯曾指出,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移民現象。珠海的現代化進程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移民的歷史。改革開放之初,珠海被中央定位為經濟特區。珠海以其“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拼搏進取的意識,成為當時中國其他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楷模和榜樣。但是,30年后的珠海,社會大眾的移民文化心態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特區當年的風范和精神日漸匱乏,珠海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落后于珠三角其他城市,珠海在公眾心中的形象發生了改變。
一、珠海移民文化心態的空間社會學呈現
對珠海移民文化心態的考察固然可以從多重角度切入。傳統的方法是借助社會學定量研究,展開大規模的問卷調查。這種問卷產生法可能導致的最大弊端在于,問卷所顯示的問題更多代表了研究者對被研究者的思維傾向或者定式理解,并不能真實反映被研究者的實際。由此,本文借鑒人類學田野調查中參與式觀察的方法,充分利用在珠海生活和工作的優勢條件,通過對珠海空間結構的觀察,分析珠海移民文化心態。文化心態不僅體現在人際交往的活動中,更反映在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
1.快而不久的移民文化心態。珠海成立特區近30年來,城市定位變動七次,其中1980—1998年有三次,1998年底到2009年初有四次。從1980年的“吸引港澳客人的旅游區”,到2009年的“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平均兩年半一變,基本上,每次城市定位的改變都伴隨領導人的變動。由此導致珠海政策不連續,城市戰略搖擺,改革始終無法到位,在廣東省內影響力越來越弱。一位關注珠海的網友則直言,珠海近10年來患有“高層領導鍍金恐慌癥”,這種恐慌在中上層領導中表現尤其突出,一個領導來熟悉下情況就換個思路,再調一撥人,時間不長就拍屁股走人。這樣的領導,很難讓人相信其能為珠海留下什么值得稱道的“政績”。
2.新而不實的移民文化心態。珠海的道路系統硬件設施比較完善,但又經常處于修路的奔波中,且但凡“動刀”的都是較為嶄新的主要道路,而一些不重要的小路、窄路雖然破損嚴重,路面出現很多坑洼,下雨造成積水,卻從來無人問津。2007—2009年,珠海曾連續翻修市內的人民路、情侶路、迎賓路等主干道。三條路在維修時,均是嶄新路面,既無路面破損,也不有礙觀瞻。譬如情侶路,珠海市于2007年11月6日至20日,將情侶路8.1公里長的路面,全部用瀝青翻修,代替原來的水泥路面。而與之相鄰的海濱南路、連接情侶路南北的石花東路,路面早已坑坑洼洼,車輛行駛時顛簸不已,卻從不見修補;作為珠海對外窗口的拱北口岸,其地下通道早已破爛不堪,未見任何維修跡象。
3.美而不惠的移民文化心態。政府既想保護行人安全,又想保證車流通暢,同時不影響市容美觀,因此不設紅綠燈,不設天橋,只是限速。珠海大道從珠海南屏到湖心路口段,僅20公里的路程,卻有4個限速檔,分別是40、60、70、80公里。司機戲言:“不熟悉的人,開車只能一看限速牌,二看時速表,三再看路面。”珠海人行天橋少,人行地下通道地點又較遠,因而絕大部分行人都橫穿公路。珠海的上沖檢查站是珠海特區與內地“二線關”上的邊防檢查站。該檢查站向北是中山坦洲鎮,與珠海緊鄰。一段僅長約500米的路程,就因一個檢查站、兩個紅綠燈,成為珠海最擁堵的路段。每至高峰時段,上沖檢查站進出珠海兩個方向都會排起“長龍”,最長能達3公里。
4.窮而不認的移民文化心態。據珠海統計局數據,珠海2008年財政收入僅92億元,在珠三角九城市中,可謂“窮城”。然而“沒錢”的珠海卻極喜歡參與“有錢人”的游戲。1998年“珠海”列入1999年F1賽程的名單,當時珠海賽車場有瑕疵,需繼續投資完善。但投資方受東南亞金融風暴影響,欠下8 000萬元投資,最終F1舉辦權取消。而此時,京滬等地盯上F1,大肆投資賽車場,最終2004年F1舉辦權花落上海,珠海從此與F1無緣,賽車場3億元的投資回收也遙遙無期。珠海市政府創辦于1994年“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曾與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并稱“中國四大電影節”,并試圖發展成“國際華語電影節”。但因耗資巨大,其經濟效益難以預料,僅舉辦兩屆便壽終正寢。
5.候而不守的移民文化心態。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珠海商品房空置面積51.2萬平方米,比2007年上升16.5%,是珠海商品房空置面積8年連續下降后首次上升。至2009年,珠海空置樓存量已超過1 000萬平方米,按人口比例位居全國之首,占全國空置房總量的1/14。夜晚時,觀察情侶路等主要路段旁的樓房,映入眼簾的只有零星燈光,大多房間都在黑暗中,整棟樓房缺乏亮色。據調查,珠海香洲區吉大海灣花園,每到夏秋季節,這棟樓房只有四五家住戶。多年來,珠海“不適于創業,適于養老居住”的特征深入人心。每逢冬季,人們到珠海過冬,樓房注滿;一過冬季則離開珠海,樓房隨即空置。珠海因之成為典型的“候鳥”城市。
6.繁而不簡的移民文化心態。珠海行政效率低下,早已為珠海市民、企業詬病。據透露,2009年上半年,珠海某些政府部門僅完成全年工作的30%,珠海市長鐘世堅曾就此專門提出過嚴厲批評。珠海各經濟園區對政府效率抱怨尤其大,一些園區項目,國家、廣東省的手續幾天就能辦妥,但在珠海本市的手續反而需要幾周。政府本身的項目都如此緩慢,其他更是可想而知。香港智經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朱文暉曾做過一項調查,咨詢過數百家香港投資機構,得出的結論是,即便港珠澳大橋修通,香港也很少有投資機構愿意到珠海投資。多名港商表示:珠海行政效率慢、審批難。珠海公務員待遇比廣州、深圳都要好,以至于他們養尊處優,沒有了當年的“特區精神”,缺乏創新。官員辦事拖拉,怕擔責任,只看領導眼色行事。
二、珠海移民文化心態的現實影響
在古典經濟學家的理論表述中,包括道德在內的非正式制度基本都能夠獲得肯定與認同。例如,在對市場運行的認識上,他們認為,市場的成功運行不僅僅依靠“看不見的手”,還依靠道德和其他理念的支持。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提出市場需要某種道德情感。大衛·休謨認為合適的道德行為,或者“道德情操”、“同情心”會支持新的經濟活動形式。伯克提出,除非它們獲得了“先在的態度文明以及扎根于紳士精神和宗教精神的自然的保護原則”的支持,市場根本不會運轉起來[1]。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分析斷言,新教倫理產生資本主義精神,而資本主義精神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這些經典的理論表述向人們揭示的深刻道理在于,必須充分意識到文化心態等非物質因素對現實的物質發展的巨大影響。物質的發展除了需要物質的力量之外,更需要非物質因素的支持。就此而言,文化心態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非物質力量。如果社會民眾的文化心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保持了密切的吻合,那么,經濟社會發展就可以走上快速的軌道;反之,如果社會大眾的文化心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逆,那么,經濟社會發展就會受到阻滯。這一點,更可以從珠海30年的變遷中得到驗證。由于文化心態的移易,珠海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沖擊。
30年前,珠海是中國青年的“夢工廠”,珠海的一舉一動,都起風向標的作用。比如,重金獎勵科技人員、給優秀企業家發汽車、珠海西部的大開發等等,令珠海一度吸引了全中國的熱血青年、冒險商人以及在其他地方懷才不遇的科技人員。這里還曾創造了無數個城市經典語言,例如,“今日借你一杯水,明日還你一桶油”。這里更是鄧小平最早給特區題詞的地方,鄧小平兩次視察珠海,第二次南巡講話的主要內容也是在珠海誕生的。
廣東當代經濟研究中心楊正滸博士,就是當年闖蕩珠海的百萬尋夢者之一。1994年在朋友邀請下,他來到珠海。他的朋友曾于20世紀90年代初從甘肅至珠海創業,當時正值珠海“技重獎人才”時。那時,珠海對于高科技人才,獎勵價值100萬元的別墅一棟,此外還贈一輛汽車。那時的珠海很有號召力,吸引大批年輕人前來,包括史玉柱這樣的商業人才。但很多得獎人不久后都離珠海而去。離開的不僅是人才,還有支柱企業。巨人和金山兩大軟件公司總部離開珠海,對珠海沖擊很大,軟件行業一度受挫,珠海成為國際軟件外包基地的夢想也隨之破碎。
港珠澳大橋將拉近珠海與香港的距離,橫琴開發讓珠港澳合作有了新載體。珠海的“大機遇”確實到來,但珠海最終能否抓住這幾乎是最后的機遇,人們還須拭目以待。 軟實力下降,讓再次面臨機遇的珠海無比尷尬,成為珠海走出困境的絆腳石。多名學者感慨,珠海如果把握不好,港珠澳大橋即使開通,珠海可能僅僅變成是一個通道,最終是“尾氣留下了,經濟放走了。”
就像30年前,游玩珠三角的人都愿意去珠海轉一趟。但過去到珠海是為了創業,現在是為了休閑。今天的珠海,更像一個風景美過歐洲、閑散勝過英法的“養老勝地”。但特區開荒牛的精神,特區人敢領風氣之先的魅力,都蕩然無存了。珠海成為一個令人昏昏欲睡的搖籃。珠海人即使西裝革履,也看不出他們媲美廣州深圳人的那種堅韌不拔的意志。他們最津津樂道的談資是:“今晚到哪兒去打牌?”“明天要不要從情侶路取幾束花回陽臺擺擺?”他們對珠海修不修鐵路漠不關心,對日本人在珠海嫖妓那樣的“大事”也置若罔聞。“我行我素”地懈怠著,打著哈欠伸著懶腰,不知這算不算一種另類意義上的特立獨行。
本文在寫作中,借鑒了“天涯社區”中網民的觀點和調查,在此致謝!
參考文獻:
[1]李惠斌,楊雪冬.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58.[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