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是制約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更是雪上加霜。針對中小企融資難的困境,部分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始試用“信貸工廠”這一新興信貸模式,通過對“信貸工廠”進行SWOT分析,了解其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為其在國內的推廣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SWOT分析;信貸工廠
中圖分類號:F8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053-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中小企業異軍突起,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數據,截至2008年底,全國實有企業971.46萬戶,其中99%以上為中小企業;實有私營企業657.42萬戶,注冊資本(金)11.74萬億元;個體工商戶2 917.33萬戶,實有資金數額9 005.97億元,戶均資金數額3.09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社11.09萬戶,出資總額880.16億元。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近70%的進出口額,創造了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50%以上新增就業人員、70%以上農村轉移勞動力。在自主創新方面,中小企業擁有66%的專利發明、74%的技術創新和82%的新產品開發。
但據統計,中小企業不僅融資難而且融資成本高,通常比大企業高5個百分點。中小企業貸款數頻率是大企業的5倍,貸款額僅為大企業的0.55,可見中小企業在現實的社會資源,政府資源中獲得的很少。為了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政府和銀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鼓勵中小企業信貸模式的創新,但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瓶頸依然未得到有效緩解,銀行在中小企業貸款的擴張上也面臨困難。與此同時,伴隨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中小企業成為受沖擊最大的群體。在中國中小企業面臨的所有困難中,融資難尤為凸顯。
可以說,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困擾中國政府和企業。中國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是商業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提供的間接融資。但是因為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低、存活時間短、信用級別低、貸款數額小等,再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中小企業倒閉,使得已經謹慎對待中小企業的銀行更加謹慎。
一、“信貸工廠”模式概述
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部分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始探索以一些新模式解決這一問題,以差異化的競爭產品爭取市場優勢。其中,自2008年以來,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富登擔保公司等開始引進新加坡淡馬錫金融控股集團的“信貸工廠”模式,以求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信貸工廠”一時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代名詞,成為國內銀行拓展中小企業貸款市場的加速器。
所謂“信貸工廠”是指銀行進行小企業授信業務管理時,設計標準化產品,對不同產品的信貸作業過程就好像工廠的“流水線”,從前期接觸客戶開始,到授信的調查、審查、審批,貸款的發放,貨后維護、管理以及貸款的回收等工作,均采取流水線作業、標準化管理。在信貸工廠模式下,信貸審批發放首先要做到標準化;在貸款過程中,客戶經理、審批人員和貸后監督人員專業化分工;最后,為了監控風險采用產業鏈調查方法,從不同角度對借貸企業進行交叉印證。“貸工廠”具有“六化”特點:“產品標準化、作業流程化、生產批量化、隊伍專業化、管理集約化、風險分散化”,由此做到在既定的風險容忍水平內,提高效率,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既滿足了小企業客戶信貸融資的“短、頻、急”需求,又能使銀行實現小企業業務的戰略發展目標。
“信貸工廠”是以價值最大化為目標,構建專業化的小企業業務經營管理體系,建立專門的業務運作機制,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實行差別化的風險管理政策,打造“流程銀行”,建立標準化的信貸業務流程,提高運作效率,以滿足客戶融資需求和銀行控制風險的雙重需要。
新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強調“收益覆蓋風險加成本”和“盡職者免責、失職者問責”的理念,涉及業務流程、組織架構、風險管理、產品組合、定價機制、績效考核等各個環節的創新,是一個完整的業務體系。
本質上來說,“信貸工廠”模式就是將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的共性與個性進行結合的一種批處理、流程化處理模式。
二、對“信貸工廠”模式進行SWOT分析
SWOT是一種分析方法,原本用來確定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其中,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但在本文中,我們將SWOT應用于“信貸工廠”模式的分析,通過對其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的加以綜合評估與分析,探討“信貸工廠”理念對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優劣勢及前景,為其推廣提供一定的建議。
1.優勢(S)。(1)標準化的管理最大限度地簡化了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各個環節,明顯提高了銀行在小企業信貸市場的效率。同時,在信貸業務的作業流程中引進工廠流水線作業方式,將中小企業信貸操作的前、中、后臺業務分離,變“部門銀行”為“流程銀行”,按統一流程標準分崗操作,提高了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和風險控制效率。(2)“信貸工廠”模式通過提高效率,發揮出了小企業信貸規模成本和規模收益,為銀行重回小企業信貸市場找到了利器。以建設銀行為例,據稱其小企業信貸高達700萬的額度,也只需要兩天的審批時間。(3)“信貸工廠”的組織結構可采取準事業部制模式,這種模式在總行設立準事業部制的小企業業務部,負責小企業業務的經營和管理,可下轄專營機構,但主要依托現有分支機構開展小企業金融服務,與專營機構相比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其最大優點是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在不失專業化服務的同時發揮“點多面廣”的優勢。
2.劣勢(W)。(1)“信貸工廠”模式下,信貸數量爆炸式增長增加了銀行風險監控難度,可能會增大銀行的不良信貸率。(2)目前來看,這方面員工專業水平不高,人員配備不合理。(3)“信貸工廠”模式對國內銀行原有的信貸管理提出的變革要求,但現階段還未實現根本性的轉變。(4)在快速審批機制下可能將難以保證信貸產品的供應、強化信貸風險監控。
3.機會(O)。(1)經濟尚未完全復蘇,很多中小企業仍在困局中掙扎,融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是他們的第一需求。(2)中小企業在工業增加值和就業人數等方面比例不斷增加,新農村建設開始改革試點,中小企業貸款需求將不斷增加。(3)據資料統計,目前世界大部分國家的金融機構利潤的主要來源為中小企業貸款和中間業務,中小企業的信貸模式逐漸在世界范圍內興起。
4.威脅(T)。(1)社會信用狀況有待改善,存在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現象。(2)“信貸工廠”作為一新生事物,目前國內銀行尚處于探索階段。(3)由于中國現階段金融機構的性質,在當前條件下仍能夠獲得壟斷利潤,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模式的創新上缺乏積極性。
三、結論
在分析“信貸工廠”模式在國內面臨的機遇與威脅以及擁有的優勢與劣勢的基礎上,采用SWOT分析表來為“信貸工廠”模式推廣提出一定的建議。
(1)國內銀行必須進行信貸管理機制的改革,以適應“信貸工廠”模式下貸款業務的高效審批。(2)中小企業個體風險相對較大,但具有組合風險分散功能,因此需以做“批發”的理念做小企業業務,以流程和品牌優勢拓展市場,以產品帶動、客戶群挖掘來形成規模效益,通過風險定價和撥備極蓋預期損失。(3)在進行信貸產品的批量化生產前,必須解決風險定價、核算、考核及隊伍的建設等問題,即實現銀監會提出的“六項機制”建設:科學的利率風險定價機制、自成體系的內部核算機制、高效的貸款審批機制、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專業化的人員培訓機制、準確的違約信息通報機制。(4)專業人才、核心技術是小企業“信貸工廠”規模化經營的最大障礙,優秀的管理團隊、專業的風險控制團隊和營銷團隊是隊伍建設的關鍵。(5)在銀行后臺風險控制上,在“信貸工廠”產業鏈交叉印證的監控辦法技術上,研發更為有效、合理的監控手段,盡量通過側面考察企業的真實運營情況,以實現風險的有效監控。
總之,從國外引入的“信貸工廠”模式必須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一種適合中國金融機構的新的中小企業信貸模式。針對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信貸工廠”理念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它既能有效的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又有利于金融機構效益的提高,是一種值得在更廣范圍內進行推廣的信貸模式。
參考文獻:
[1]潘華富,蔣海燕. “信貸工廠”模式的探討——突破小企業信貸融資困局的銀行解決思維[J].浙江金融,2009,(5):34-35.
[2]陳建華,淡馬錫.中小企業“信貸工廠”[J].中國市場,2009,(29):20-21.
[3]曉川.銀行“變臉”成“信貸工廠”破解中小企業貸款難[J].現代工商,2009,(7):14-15.
[4]潘華富,蔣海燕. “信貸工廠”模式的探討[J].銀行家,2009,(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