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2010屆畢業生就業高峰的到來,大學生就業困難的議題再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對此,除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勞動人事部門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以外,高校也有責任認真的反思自身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并采取對應措施,使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得以緩解和解決。
關鍵詞:就業困難;教育缺失;高校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240-02
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積極應對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安徽省教育廳積極協調省有關部門,采取多項措施,大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并取得了可觀的成就。截至2009年8月底,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8.53%,實現就業人數19萬,就業率超過2008年同期,位列中部六省第一,處于全國先進行列。在肯定這些舉措成效的同時,作為大學里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仍然要反思,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中是否存在高校教育缺失的因素,特別是隨著2010屆畢業生就業高峰的到來,中國經濟尚未完全回暖復蘇時,高校應采取怎樣的對策以促進大學生就業,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一、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三大原因
隨著中國高校大規模擴招,畢業生人數激增,加之大學生畢業分配制度變更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達到前所未有的激烈。于是在每屆畢業生中出現了這樣一個群體——就業困難戶群體,即由于社會、學校、家庭、就業環境以及自身原因造成的有一定就業困難的學生群體。具體可以分為三個原因,或者對未來期望高于其他人,或者達不到招聘機構設立的硬性要求,或者自身綜合素質方面有缺失。
對于未來期望高于其他人的畢業生來說,他們原本依據自身的條件可以獲得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卻因為本人或家庭的原因而不去就業。這一部分學生中既包括打算提升學歷或到國外留學者,也包括眼高手低、反復跳槽者。招聘機構的硬性要求,包括戶籍、年齡、學歷、性別、地域、身高、容貌、健康甚至工作經驗等情況,舉個例子來說,從往年的單位招聘信息我們可以看出,75.5%的用人需求對求職者的性別有明確要求,90%以上的招聘信息對身高有明確要求,80%以上表明了容貌姣好、氣質較佳,這客觀上造成了一部分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自身綜合素質方面有缺失的畢業生,是指有適合自己專業的就業崗位,但因為其心理素質、性格、技能、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而不能把握就業機會或不能勝任崗位要求,特別是一些因自卑而唯唯諾諾、怯怯畏畏的大學生,往往不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二、高校教育的五點缺失
我們可以說,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是一系列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無論如何,高校身負培養人才之重任,在這一問題上也難辭其咎。高校與招聘企業的關系,類似于供應商與購買者的關系,而大學生正是其中的商品,高校只有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做到適銷對路,才不至于造成人才的滯銷或積壓。具體來說,高校在以下五個方面是存在著教育缺失的。
第一,招生宣傳不到位。每年新生報到后都有將近2%的同學要求換專業,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學校進行招生宣傳時,沒有很好的介紹專業設置、主要課程、就業方向及發展前景等問題。第二,專業設置不合理。高校的專業設置固守陳規,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之間存在嚴重的結構性錯位,有時盲目追求熱門專業,造成人才供過于求,有時又不對一些冷門、社會需求少的專業及時進行招生計劃調整,從而造成畢業生不符合社會需求的尷尬情況。第三,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術的相悖。很多畢業生在就業后發現自己學到的知識,難以滿足實際工作中對技能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培養重心始終置于理論知識的灌輸,而疏于結合實踐,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培養出一個個書呆子進入社會,顯然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第四,缺乏必要的心理培訓。據相關數據顯示,患亞健康心理疾病者,大學生最多。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深重的就業壓力,他們不能夠很好或很及時的接受心理疏導和必要的心理教育,缺乏良好的心態,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到畢業生應聘時的正常思維和決策判斷。第五,綜合素質培養的缺失。部分大學生對現實社會知之甚少,書生氣十足,不善與人交流,因而難以讓用人單位了解自己、賞識自己。
三、高校應積極采取的五項應對措施
綜合考慮上述原因。高校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采取措施,彌補高校教育缺失環節,從而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第一,高校招生宣傳時要通過針對性的招生簡章,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上充分的宣傳自己的專業特色、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并保證招生期間咨詢電話的暢通無阻。第二,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要具有前瞻性,要有專門機構或專職人員對市場需求進行分析、研究,要及時把握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趨向,注重培養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第三,高校要轉變教育觀念,要注重理論傳授與技能培養相結合,例如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與企業聯系合作強化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等。第四,學校要定期組織心理咨詢師通過召開講座、個別談心等方式,指導大學生合理調整就業心態,引導學生對就業形勢形成一個健康的心理準備。第五,學校在加強專業課程培養的同時,可組織大學生選修創業指導、演講與口才、社會關系等課程,舉辦模擬招聘、應聘技巧講座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應對能力、創新能力等等綜合素質。
隨著畢業生規模的日益擴大,大學生中的“就業困難戶群體”也會越來越多,這不僅加大了社會的就業壓力,也對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同時也是制約高校人才培養和發展的瓶頸,因此,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從上述幾個方面入手,逐步解決高校教育缺失問題,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最終解決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蔣旭平.淺議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問題[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8,(6).
[2] 徐揚,張朋.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困局之我見[J].高校教育研究,2008,(6).
[3] 夏茹.構建和諧教育:高校擴招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探析[J].農村·農業·農民,2007,(10).
[4] 衛超.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分析[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高校教育研究,2009,(2).[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