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務所“走出去”不僅僅是行業的事,也關系到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為此,通過對一些典型國內事務所在國際化經營實踐的分析,從事務所“走出去”的市場定位、區域發展路線上以及國際投資方式的選取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探索一種事務所“走出去”的方式和路徑。
關鍵詞: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F2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048-03
內涵發展與外延擴展是事務所實現規模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對國內會計師事務所“走出去”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在2005年注冊會計師行業就確立了以國際化為導向的行業發展戰略路線圖,行業發展進入國際化發展的全新階段 [4]。2006年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體現了與國際準則的趨同,從而在技術層面上為中國會計師事務“走出去”減少了阻礙。2007年12月26日,商務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國務院九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支持會計師事務所擴大服務出口的若干意見》,首次專門為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出臺綜合性政策文件。今年4月,在商務部服務貿易司發布的《商務部關于做好2009年服務貿易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又將“積極推動會計服務出口”作為中國進一步擴大服務出口的八大重點之一,充分表明國家對事務所“走出去”的高度重視。
目前,在“國際化”、“走出去”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制造業、高新技術等行業的研究,或對中小企業整體進行研究,而對提供專業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比較少,而事務所在“走出去”過程中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因此,本文對中國率先走出去的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在選擇走出去的方式、路徑問題上進行了一些經驗總結,以期能夠對中國事務所的國際化發展有所啟發和幫助。
一、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現狀
(一)事務所規模
就目前來說,中國事務所在規模上存在較大差距。如圖1所示,就事務所年度收入而言,“四大”的收入近三年來均超過進入百強的96家國內事務所的收入總和,規模差距可見一斑。此外,中國共有6 000多家會計師事務所 [8],數量大、規模小使得中國會計服務市場上競爭極其激烈。
圖1“四大”與國內百強所年度總收入和對比圖
數據來源: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布的各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整理所得。
但另一方面,國內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及協會的積極規劃和推動,使得會計師事務所在通過內涵發展擴大自身規模的同時,也積極開展并購、重組,并嘗試走國際化道路,發展迅速。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布的2005—2008年各年度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年度收入過億元的國內所的數量已由2007年的19家增至2008年的28家。并且,較之“四大”,國內所發展更加迅速。如圖2所示,2008年度中國收入排名前十的會計師事務所中,立信、天健東方、萬隆亞洲的增速在80%左右,遠遠高于“四大”。
圖22008年度中國收入前十的會計師事務所收入
及收入增長情況圖
數據來源: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布的各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整理所得。
(二)人力資源
會計師事務所,作為提供專業服務的行業,人力資源無疑是其重要資本。較之“四大”在中國招賢納才的條件,國內所無論在薪酬體系、晉升機制以及培訓體系等方面都遠遠不及,因而難以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就事務所從業人員的學歷結構而言,2008年“四大”從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下的比重僅占2.07%,碩士生占到25.83%,而國內所大專及以下學歷占到28.92%,而碩士生僅占25.83%。作為即將走出國門的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已成為本土會計師事務所“走出去”的最大瓶頸。而另一方面,目前,在財政部和行業協會的積極規劃下,行業國際化人才培養全面鋪開,人才戰略成效顯著。如根據財政部會計審計人才培養規劃,中注協已選拔三批行業領軍人才共94人,給予長達十年的跟蹤培養,其中選出的第一批14名赴澳大利亞合作項目的學員已經成功獲得澳大利亞注冊會計師資格。
(三)業務范圍
目前,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大部分業務收入仍來自傳統的審計業務,約占收入的80%,而收入中,管理咨詢、 納稅籌劃、 資產評估等非審計業務收入所占份額甚少。但是審計鑒證業務是一項高風險、低收益的業務。統計資料顯示,大型國際會計公司的業務收入僅有37%來自報表審計服務,而還有43%來自咨詢服務,20%來自稅務服務 [9]。因此,對于中國會計師事務所來說,拓寬業務領域不僅可以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還可以規避市場風險,形成合理的收入結構。
二、事務所“走出去”的方式、路徑分析
(一)事務所“走出去”的市場定位
當前中國事務所在進行國際化經營探索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缺乏具有海外審計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及語言障礙,剛走出校門的年輕會計師語言水平較高,但審計實踐經驗少,而大批資深注冊會計師卻外語水平一般,無法適應境外審計需要。
為此,多家事務所“走出去”的市場定位和服務對象都主要是為中國企業在國外投資設立的公司提供審計服務,用于集團合并財務報表。
就中審亞太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它一直積極尋求機會開展國際化經營,跟隨客戶“走出去”是其發展的基本方針。其客戶格力電器(巴西)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總公司等是開展國際化經營較早的企業,近年來,中審追隨其足跡,先后對格力電器(巴西)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總公司摩洛哥代表處、西班牙拉斯帕爾瑪斯代表處、香港代表處等海外企業進行審計,其業務已涉及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等。
對于“走出去”的前景和機會,“走出去”的首要目標還是要服務好我們現有的客戶“走出去”的需要,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這也成為其他一些國內大所如中瑞岳華、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中天運會計師事務所等的一致看法。具體來說,先從為境內外商投資企業提供服務開始,對國際跨國公司在中國境內的投資企業提供稅務代理、稅務咨詢、資本驗證及專項審計等非法定審計服務項目,提高事務所的社會知名度和國際競爭水平。進一步,一方面,對中型、成長中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駐京代表機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項目,重點發展目標客戶群,另一方面,為中央企業集團提供境外延伸審計服務并為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服務支持。這是事務所“走出去”比較理性可行的市場定位。
(二)事務所“走出去”的區域發展路線
由于事務所“走出去”市場定位于服務客戶,伴隨客戶“走出去”的步伐,因此,事務所“走出去”戰略方向和重點地區,應在中國境外投資密集區。
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看,亞洲、拉丁美洲地區仍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最集中的地區,分別占62.6%和18.5% [14],中國香港、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較為集中的前三位國家(地區),而除了拉丁美洲的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等傳統避稅區外,中國香港、加拿大、巴基斯坦、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南非、新加坡是2007年投資最為密集的國家和地區。而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看,香港、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俄羅斯、德國等地聚集了中國很大一部分對外直接投資,如表1所示。
表1200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流向國家(地區)
數據來源: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07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據行業有關統計,目前國內已有7家事務所在中國企業投融資集中的國家地區,以自己為主導建立分所、成員所、中外合作機構等形式的執業網絡。其中,信永中和事務所分別在香港、新加坡成立了分所,并正在籌建日本分所;北京立信事務所分別在新加坡和蒙古國發展了分所和合作所;中瑞岳華事務所、天職國際事務所、大信事務所分別在香港發展了分所和成員所等。
綜上,會計師事務所在國際執業網絡創建方面,可以重點關注兩類國家和地區:一類是中國企業境外融資集中地,包括香港、新加坡以及美國、英國;另一類是雙邊貿易活躍和企業“走出去”的集中地,如俄羅斯、蒙古、德國、澳大利亞等。更進一步來說,通過香港這個國際門戶進入國際是最為有利的路徑。一方面,香港的會計職業資質得到國際認可,具備充足的有經驗的國際化人才,另一方面,國外的五百強,以及國際“四大”進入中國大陸通常也是先通過在香港、新加坡,在香港站穩腳跟憑借與中國大陸的密切經濟聯系進而進入大陸。可以說,“四大”如何進入中國,我們就如何“走出去”,路線比較清晰,先從香港、新加坡,再到發展中國家,再到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
(三)國際投資方式的選取
事務所“走出去”的途徑和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通過各種方式設立境外的機構,自主建立國際網絡,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發展具有民族品牌的國際網絡,但是以中國事務所發展現狀來看,這種方式實施起來難度比較大,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第二種是直接加入現有的國際網絡,比如說排名靠前的國際網絡,憑借其知名度,以及為成員所提供的專業咨詢、培訓等服務,便于較快地了解國際環境,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和知名度,或是與境外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達到優勢互補,業務拓展網絡、提升業務能力。兩種模式各有特點,需要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實踐和探索。
2005年7月28日,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完成對香港何錫麟會計師行的吸收合并,成為國內第一家將業務實質性拓展到香港地區的內地會計師事務所,當時信永中和是除“四大”外的國內所前三強。合并后原何錫麟會計師行成為信永中和的分支機構,兩所的資質、市場、人力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可以為客戶提供符合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要求的會計服務。同時,將以信永中和現有的體系為基礎,采取業務標準、質量控制、市場發展、系統研發、技術培訓、內部管理統一的運作模式。此后,信永中和又在新加坡設立了一家分所,另外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一家事務所,透過其歷年年度總收入可見,2005年以后信永中和總收入連續三年以每年25%~35%的速度穩步提升,而2008年收入維持不變,相對其他事務所的收入增速顯然有些緩慢,信永中和一直堅持保證穩定的發展,“重內功甚于重市場”一直是信永中和董事長張克秉承的信念之一,內功強才能不斷發展,信永中和通過強化自身實力,到國外設立分所,自主規劃著國際化版圖,在事務所合并的大潮中仍然穩定地位居國內所前六的位次。
此外,作為當前國內所龍頭老大的中瑞岳華,其快速成長不得不歸功于其加入羅申美國際會計師事務所(RSM International)這一戰略舉措,也就是“借船出海”戰略,借羅申美(RSM)這樣一個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拓展海外市場。而中瑞岳華也成為RSM進入中國這一巨大市場的最恰當的伙伴。中瑞岳華作為RSM的成員所,RSM擁有的全世界25000名專業人才都是其可以調動的資源,因此,今后中瑞華也擁有了各方面的專業人才,能夠進一步發展各項業務。RSM非常重視為成員所提供咨詢業務的相關服務,尤其是國際稅務、風險管理及項目資源等方面,目前有成千上百的專業人員專門做咨詢業務的研究、開發。RSM將為中瑞岳華特別打造一套培訓計劃,將立即投資上千小時來培訓中瑞岳華的人員,進行人員互派,派遣管理人員常駐中國,提供咨詢、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協助,此外,中國企業去美國N股上市,中瑞岳華也就可以通過與RSM國際美國成員合作為這家公司服務。這一系列措施都將為中瑞岳華的國際化進程提供極大助力。
三、小結
可以說,事務所“走出去”不僅僅是行業的事,它關系到如何更好地為中國已經走出去的企業提供優質服務、控制經營風險,也是關系到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大事。為此,本文通過對一些典型國內事務所在國際化經營實踐的分析,探索一種事務所“走出去”的方式和路徑,認為事務所“走出去”的市場定位應定位于服務好現有的客戶“走出去”的需要,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更隨客戶走出的步伐;在區域發展路線上,通過香港這個國際門戶進入國際是最為有利的路徑,然后將業務擴展到發展中國家,進而擴展到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國際投資方式的選取上,攜手國際盟友在合作中成長以及強化自身實力,同時到國外設立分所,自主規劃國際化版圖各利弊但通過理性分析合理運用都能服務于“做大做強做出去”的目標。
但“收購兼并”或“戰略聯盟,一是壯大事務所經營規模的重要途徑,本土事務所的收購兼并任重而道遠“資源整合”和“協同效應”問題不可小視,需要強調的是選擇好的合作伙伴,是實現外延式擴張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關系到合并的成敗。為此,首先,要有互相認同的經營理念和合伙文化。其次,合作伙伴之間要優勢互補。最后,要有激勵合伙人的有效措施。
此外,雖然事務所有心跟隨中國企業的步伐走出去,但很多事務所都稱缺乏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的信息是一大難題,為此,政府有關部門及行業協會應該為國內事務所跟隨國內客戶“走出去”、提供中介服務創造必要的條件。衷心希望中國事務所“走出去”,而且走得好,走得遠,走得久。
參考文獻:
[1]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商務部關于做好2009年服務貿易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商務部服務貿易司,2009-04-10.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關于推動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07-05-26.
[3]夏桐.專家論劍:中國會計師事務所之發展路徑[EB/OL].和訊網,2008-07-14.
[4]陳毓圭.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四個階段[EB/OL].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8-10-20.
[5]劉長濤.中國會計師事務所與國際會計大公司的差異及發展對策[J].財會研究,2007,(2):36-38.
[6]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關于發布《2008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的通告[EB/OL].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8-06-18.
[7]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關于發布《2009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的通告[EB/OL].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9-05-08.
[8]陳永宏.人才是最大的瓶頸[N].中國財經報,2008-03-07.
[9]馬笑芳.走國際化道路:做大做強中國會計師事務所[J].財會月刊,2008,(7):70-71.
[10]黃亦平.深圳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的戰略選擇[EB/OL].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8-08-06.
[11]曉斌.會計國際化中國道路探索及其全球影響——2007年中國會計述評[J].財會通訊,2008,(1).
[12]卜海濤.會計中介業“走出去”成效初顯[N].中國財經報,2008-03-07.
[13]高鶴.做大做強 邁開國際化第一步 ——訪羅申美國際會計師事務所(RSM International)首席執行官Jean Stephens[N].中國財經報,2008-01-25.
[14]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07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EB/OL].商務部,2008-11-17.
[15]張克,徐華,祝衛,等.業內人士為事務所“走出去”獻計獻策[N].中國財經報,2007-08-07.[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