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影響中國貨幣政策的選擇,并對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產生較大影響。通過對1952—2008年中國貨幣流通速度的研究,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貨幣流通速度;貨幣供應量;經濟貨幣化;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031-03
貨幣流通速度是貨幣理論中一個復雜的問題,它影響著一國一定時期內有效總需求的大小,并通過有效總需求影響貨幣政策效果。一百多年來,西方學者對貨幣流通速度的研究貫穿了整個西方貨幣經濟史,貨幣金融理論家對貨幣流通速度的穩定性一直爭論不休,相關的理論研究及實證分析的文獻也層出不窮。自1952年以來, 中國貨幣流通速度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影響中國貨幣政策的選擇,并對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產生較大影響。深入探討中國貨幣流通速度變動問題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1952—2008年中國貨幣流通速度的研究,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對提高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貨幣流通速度的計算
實踐中,計算貨幣流通速度一般根據貨幣數量論,使用公式V=(Irving Fisher,1909;Frederic S. Mishkin,2002)。其中,V為貨幣流通速度,表示一年內貨幣媒介流通的次數;P為一般物價水平;Y為實際國民收入,可用實際GNP或實際GDP表示;P×Y為名義國民收入,可用名義GNP或名義GDP表示;M為貨幣供應量,可分為若干層次,M0=流通中的現金;M1=C+D,其中C為流通中的現金即M0,D為活期存款,包括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存款及農村存款;M2=M1+TD,TD為準貨幣,包括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定期存款、信托類存款與其他存款。本文采用Vi=,其中i=0,1,2,計算M0、M1、M2三個層次的貨幣流通速度(數據來源:1952—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來自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各層次貨幣供應量M0、M1和M2數據,1952—1989年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1990—2008年數據來自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M0和M2的數據涵蓋了1952—2008年,M1的數據只涵蓋了1990—2008年。使用SPSS統計軟件分別計算出M0、M1和M2三個層次的貨幣流通速度并進行相應分析)。
二、中國1952—2008年貨幣流通速度的特征
圖1反映出1952—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與M0、M1、M2三個層次的貨幣流通速度變化情況,總的來說具有如下特征:
1.中國貨幣流通速度并不是一個常數,除少數年份上升以外,總體上呈長期下降趨勢,最近些年又有緩慢上升的態勢。比如說,M0貨幣流通速度從1952年的24.69,下降到1993年的6.02,然后略有回升,到1996年的8.09,然后又下降到1999年的6.66,之后緩慢上升,到2008年為8.79。M1貨幣流通速度從1990年的2.69下降到2007年的1.64,然后略有回升,2008年為1.81。M2貨幣流通速度從1953年的7.25,下降到2005年的0.61,然后又緩慢上升到2008年的0.63。
2.M0貨幣流通速度的波動幅度要大于M1貨幣流通速度和M2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流通速度的短期波動呈現明顯的順周期性。經濟下降階段,貨幣流通速度也下降或下降的速度相對提高;經濟上升階段,貨幣流通速度上升或下降的速度相對趨緩。比如說,經濟增長率從1958年的21.3%下降到1961年的-27.3%。M0貨幣流通速度也從1958年的19.28,降到1961年的9.71。M2貨幣流通速度也從1958年的4.17降到1961年的2.77。當經濟增長率從1961年的-27.3%上升到1964年的18.3%時,M0貨幣流通速度也從1961年的9.71上升到1964年的18.18。M2貨幣流通速度從1961年的2.77上升到1964年的3.34。當經濟增長率從1965年的17%降到1967年的-5.7%,1968年的-4.1%。M0貨幣流通速度從1965年的18.9,降到1967年的14.55,再降到1968年的12.85。M2貨幣流通速度從1965年的3.45,降到1967年的2.82,再降到1968年2.58。當經濟增長率從1967年的-5.7%上升到1970年的19.4%,M0貨幣流通速度從1967年的14.55上升到1970年的18.23。M2貨幣流通速度從1967年的2.82上升到1970年的3.46。在改革開放前的經濟周期中,貨幣流通速度往往表現為與經濟周期同步順周期波動;改革開放以后的經濟周期中,貨幣流通速度的波動往往與經濟周期的波動有所提前或滯后,有時是經濟先上升或下降,隨后帶動貨幣流通速度的上升或下降;有時是貨幣流通速度先上升或下降,隨后帶動經濟上升或下降。
3.M0貨幣流通速度的均值為12.48,標準差為5.19,最大值為1952年的24.69,最小值為1993年的6.02;M1貨幣流通速度的均值為2.05,標準差為0.36,最大值為1990年的2.69,最小值為2003年的1.61;M2貨幣流通速度的均值為2.47,標準差為1.70,最大值為1953年的7.25,最小值為2003、2005和2006年的0.61。
三、中國貨幣流通速度影響因素分析
1.經濟貨幣化。經濟貨幣化是指貨幣經濟向非貨幣經濟領域的擴展。即傳統的行業和家庭部門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由物物交換方式向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方式轉換,人們更多地使用貨幣作為交易媒介。貨幣化的過程不但包括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貨幣化與市場化,而且還包括流量資產和存量資產的貨幣化與市場化。貨幣化進程主要是指以貨幣為媒介的經濟活動的比例不斷增長,衡量經濟貨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是M2 /GDP。
圖2反映出中國1952—2008年經濟貨幣化的進程。從圖中可以看出,1952—1962年中國貨幣化進程較快,M2 / GDP從1952年的0.15到1962年的0.38。1962—1978年貨幣化進程徘徊不前,貨幣化程度以0.33為均值,以0.03為標準差上下波動。1978年以后中國貨幣化進程加快,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M2 / GDP從1978年的0.32上升到1984年的0.58,1985年回落到0.54,然后又繼續上升到1987年的0.64,又回落到1988年的0.62;第二個階段,M2 / GDP從1988年的0.62上升到1993年的0.99,然后1994年回落為0.97;第三個階段,M2 / GDP從1994年的0.97上升到2003年的1.63,之后貨幣化進程又在1.61上下徘徊,2008年下降為1.58。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長期保持較快增長,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轉換,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個體、私營及民營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的繁榮與壯大,住房的貨幣化改革等等,使得經濟生活的貨幣化、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使得用貨幣來媒介的商品和勞務范圍不斷擴大,極大地增加了生產、流通過程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由于貨幣化進程中,貨幣需求的彈性較大,表現為貨幣需求的增加大于GDP的增加,因此貨幣流通速度呈長期下降趨勢。
2.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是金融資源重新組合的過程, 包括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市場的創新和金融制度的創新(梁大鵬,齊中英,2004)。Bordo 和Jonung(1987,1990)的理論認為, 貨幣流通速度先隨著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 然后隨著金融創新和經濟穩定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 貨幣流通速度呈U 型或L型變化。金融創新的不斷出現是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貨幣流通速度由降轉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在銀行業,金融創新創造了流動性:定期存款到期前不便于流動,于是創造易于變現的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定期存款不能開支票,于是創造了自動轉賬賬戶;儲蓄存款不能開支票,于是創造了貨幣市場互助基金賬戶等等。二是金融市場上,滿足人們不同風險收益偏好的投資產品不斷涌現,擴大了可生息的流通資產的范圍,從而提高了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加速資金周轉,從而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市場迅速發展,金融創新活動踴躍,但是與貨幣化進程相比,中國的金融創新還處于一個相當低級的階段。由于舊有體制和傳統因素的制約,金融創新活躍貨幣流通、提高貨幣流通速度的效應還沒有真正顯示出來。中國的流通體制和價格體制的改革仍有待深入,這是造成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又一因素。流通體制經過多年改革,已經取得較大進展,但是過多的流通環節,僵化的流通體制,仍然影響著資金的周轉速度。另外,缺乏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融通資金,資金流動不暢,也影響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化進程引起的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效應相比,金融創新發展引起的貨幣流通速度上升的效應十分有限。
2000年10 月,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加快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建設,逐步取代電子聯行系統。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主要包括大額支付系統和小額批量支付系統兩個業務應用系統以及清算賬戶管理系統和支付管理信息系統兩個輔助支持系統。方軼強(2009)的研究表明,在大額支付系統試點前,貨幣流通速度呈下降趨勢; 但在大額支付系統試點至大額支付系統完成全國推廣期間,貨幣流通速度中止了下降趨勢;而在大額支付系統完成全國推廣后, 貨幣流通速度的單位根檢驗表明貨幣流通速度呈現一定的增長趨勢。
3.經濟周期波動。中國貨幣流通速度在長期下降的趨勢中,還表現出短期波動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的特征。一般來說,在經濟繁榮時期需求旺盛,人們對未來預期樂觀,消費和投資旺盛,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反之,在經濟衰退時期,人們對未來預期悲觀,消費和投資降低,對貨幣的需求加大,貨幣流通速度下降。這種短期波動主要是由于經濟周期變動所引起的利率、預期通貨膨脹的變動所導致的。楊春雷(2009)使用1990—2007年年度數據研究了中國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與實際總產出增長率之間的關系,認為中國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與實際總產出增長率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 當實際總產出增長率提高時,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會增加;反之當實際總產出增長率降低時,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會減小。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對實際總產出的貢獻大于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對實際產出產生的影響, 但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的增加在短期仍會使得實際總產出增長率提高。
總的來說,當經濟體處于上行通道即實際總產出增長率增加時,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會提高,而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的增加在短期又會使得實際總產出增長率提高;而當經濟體處于下行通道即實際總產出增長率降低時,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減小,而貨幣流通速度的減慢在短期又會使得實際總產出增速降低,因此貨幣流通速度對實際總產出的增長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實體經濟的波動。
4.其他影響因素。在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流通速度的下降帶有明顯的制度背景。其中包括,不合理的利率結構、政策干預帶來的交易成本上升、二元體制及相關政策背景導致的貧富分化,以及住房、醫療、教育等各項制度改革,成為影響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郭秀云,2008)。
1994年以來,由于外匯形成機制的結售匯制度和國際收支順差的不斷增大,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快速增長,這使得基礎貨幣中的外匯占款快速增加,導致基礎貨幣大量增加,進而通過貨幣乘數的進一步擴張,創造出迅速增長的貨幣供給量,促使貨幣流通速度持續下降(耿中元,2007)。
貨幣流通速度與地區發展差異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地區發展差異每擴大1個百分點,將導致各層次貨幣流通速度大約下降4個百分點。地區發展差異是貨幣流通速度的格蘭杰原因,地區發展差異也是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的一種較強的預測。從短期來看,貨幣流通速度對均衡的偏離在下一期將得到反向的糾正,但糾正力度較小(吳興旺、張富祥,2009)。
四、政策建議
1.完善失業救濟、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教育及住房保障等制度,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改善社會經濟預期,提高市場交易的活躍程度,刺激社會有效需求,加快貨幣流通速度。
2.增加居民、尤其是農民的收入,采取有效措施緩解收入的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縮小貧富差距。提高居民預期收入,穩定支出預期,以適當提高貨幣流通速度,為貨幣政策作用的有效發揮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3.貨幣流通速度足以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制定貨幣供給量計劃時,必須考慮到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速率。貨幣流通速度的減慢會影響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效果,同時貨幣供應量的超經濟增長, 還有可能使中國經濟運行面臨潛在累積的通貨膨脹壓力。
4.由于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具有順周期的特征, 往往會與逆經濟周期而動的貨幣政策發生矛盾, 抵消貨幣政策效果。在制定逆周期的貨幣政策時,要考慮到貨幣流通速度短期順周期的特征,考慮到其加速下降的多方面的原因,采取措施,刺激貨幣流通,緩解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速率,改善貨幣政策運行的環境。
5.鑒于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調控貨幣流通速度的經驗,通過利率調控、貨幣發行量控制、國家舉債消費等多項措施鼓勵消費、活躍資本市場和消費品市場,加速貨幣周轉,有效地調節和引導貨幣流通速度,使之向著有利于貨幣政策實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Frederic S. Mishkin. 2003.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Pearson Publications Company; 7th edition.
[2]Bordo, M. D., and L. Jonung (1990), The Long Run Behavior of Velocity: The. Institutional Approach. Revisited Journal of PolicyModeling 12:2, 165-197.
[3]Bordo, M.D., and Jonung, L. (1987), The Long run behaviour of the Velocity of Circu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吳興旺,張富祥.中國貨幣流通速度問題研究[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9,(1).
[5]方軼強.支付系統的發展與貨幣流通速度變化分析[J].上海金融,2009,(9).
[6]郭秀云.中國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7).
[7]朱小苑.淺析中國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因素[J].商場現代化,2008,(8).
[8]梁大鵬,齊中英.金融創新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研究[J].經濟科學,2004,(2).
[9]耿中元.中國貨幣流通速度長期下降的經濟和金融因素[J].西南金融,2007,(7).
[10]楊春雷.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與經濟波動的實證分析[J].海南金融,2009,(1).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