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市場理論作為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終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國內學者對世界市場的概念、成因、發展階段、作用以及世界市場危機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和認識。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綜述
中圖分類號:F09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006-02
世界市場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曾計劃完成一個包括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等內容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六冊計劃”, 構建一個以商品為邏輯起點、資本為核心范疇、世界市場為終點的反映資本主義運動規律的理論體系。世界市場理論作為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終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越來越受到國內學界的重視,形成了一批研究世界市場理論的有價值的理論成果,現將主要成果綜述如下。
一、世界市場的概念
關于世界市場理論的概念,主要有三種觀點:(1)湯在新等指出,馬克思的世界市場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世界市場是指世界各國相互間通過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關系建立起來的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所謂廣義的世界市場則表示發展為世界規模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整體和總和。世界市場是在各國資產階級社會基礎上形成的各國資產階級社會的總和和領域。世界市場是最大的整體范疇、最復雜的范疇、最具體的范疇。這一概括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同。(2)郭寶宏認為,世界市場具有地理區位意義上的全體性,在交流和流通方面具有可變性。按狹義理解,世界市場只是國際商品交換和流通的場所,按廣義理解,世界市場還包括世界勞務市場、金融市場、科技市場、信息市場、世界軍火市場等諸多領域。(3)許興亞認為,世界市場是以總體形態出現的各國市場的總和,但它反映的卻是資本主義時代各國之間的經濟關系。世界市場已成為資產階級社會發展為國際資本主義總體、獲得全球規模的整體存在形式。
二、世界市場的成因
關于世界市場形成的原因,欒文蓮從多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為需求是世界市場產生的條件,國際分工及交換的發展與世界市場相互促進,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機器大工業對世界市場形成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世界市場產生源于資本的本性等;戴瑞姣認為,世界市場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客觀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物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需求的不斷增長的結果等。孫來斌認為,生產力發展與資本擴張是推動其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動因。黃瑾指出,世界市場是指作為人類歷史基礎的生產和交換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普遍聯系。從生產力方面看,世界市場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產生的交往普遍發展而形成的。從生產關系方面看,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由資本的本性決定的。“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 。
三、世界市場的發展階段
關于世界市場的發展階段,主要有三種觀點:(1)湯在新等人認為,世界市場總體是一個歷史范疇,有著自己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只有人類進入到資本主義時代,才產生出世界市場總體借以形成和發展的內在依據,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則成為迅速發展生產力并且創造同這種生產力相適應的世界市場的歷史手段。世界市場開始于16世紀,自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歐各國的對外殖民擴張和對外貿易,把過去地域性的市場擴大為最初的世界市場;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60年代,隨著英國等國的工業革命完成,各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建立了同機器生產相適應的工業國和農業國的國際分工,到1857年世界市場危機時,世界市場總體已處于開始形成的階段;19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市場總體最終形成并向更加成熟的形態發展。(2)欒文蓮認為,統一的世界市場總體的形成大約經歷了400年的時間。從15世紀末到18世紀60年代是世界市場的初級階段,這時世界市場的地理范圍是有限的。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市場迅猛發展的時期,這時期由于機器大工業的發展,產業資本取代了商業資本,在世界市場上居支配地位,它促進了國際專業化分工及國際貿易的深化。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是世界市場總體的形成時期,這時期的世界市場壟斷資本占主導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為特征的多邊貿易體系和世界貨幣。從20世紀40年代以來,世界市場向多元化、多極化發展,世界市場的構成隨著國際交換的發展,越來越復雜化和細分化。(3)孫來斌則認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圍繞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所講的資產階級社會形成和發展的三個階段,實際上就是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的三個階段。
四、世界市場的作用
關于世界市場的作用。(1)戴瑞姣認為,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它促進了大工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同時,世界市場的出現和大工業的發展也引起了上層建筑的變革,擴大和強化了資本主義在全球的影響。相對有限的世界市場無法滿足資本主義生產的急劇擴張,世界市場危機的爆發無法避免,它在激化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同時并使之國際化,從而為共產主義戰勝資本主義準備了物質基礎和階級條件。(2)欒文蓮認為,世界市場對世界生產起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世界市場使生產各環節得到充分發展,各國的生產成為世界生產過程,生產過程各要素和環節得到最大范圍擴展;世界市場使一切經濟的因素獲得了自身性質的充分表現,國別價值轉化為國際價值,貨幣轉化為世界貨幣,國際價值轉化為國際生產價格;對外貿易、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和結果;世界市場對整個經濟的運轉起強有力的保證作用;世界市場對經濟危機產生緩和的作用,資本主義國家往往通過對外貿易轉移國內的經濟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延緩了經濟危機帶來的損失,但它也帶來了更廣范圍的危機。(3)孫來斌認為,在馬克思看來,推進發展與加深矛盾是世界市場對資本主義的雙重影響。這種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世界市場為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是資本主義存在和發展的歷史平臺;另一方面,世界市場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是資本主義的歷史終結力量。(4)聶志紅認為,一方面,必須承認,資產階級開辟世界市場的過程,其暴力掠奪行為,確實給不發達國家尤其是東方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給東方國家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本主義文明,摧毀其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落后文明,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是先進生產關系對落后生產關系的革命,是先進文明驅逐落后文明的過程。
五、世界市場危機理論
關于世界市場危機理論,湯在新等人梳理了《資本論》中的危機理論,認為信用、農業、雇傭勞動、對外貿易與危機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世界市場、國際信用、國際貿易、貴金屬流動、關稅政策等則構成世界市場危機的要素;世界市場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到總體規模產生的生產過剩危機,是資本主義矛盾全面展開和激化的結果。世界市場危機具有普遍性、統一性的特點。“危機就是普遍表示超越這個前提,并迫使采取新的歷史形式,一個人勞動實際轉化為社會勞動以及相反的情況。”許興亞認為,世界市場危機問題是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所要研究的重點。馬克思所說的危機實際上就是世界市場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各種矛盾的展開。世界市場危機主要包括生產危機、商業危機、作為生產危機和商業危機一個階段的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獨立的貨幣危機、國際商業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等內容和形式。世界市場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六、世界市場的發展趨勢
關于世界市場的發展趨勢,許興亞認為,世界市場危機表明了人類社會生產向新的社會生產方式過渡的客觀必然性,它以消極和破壞的方式顯示出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要求,并為向新的生產方式過渡提供了主客觀條件。聶志紅指出,世界歷史、世界市場的形成固然是資產階級開辟的,而世界歷史、世界市場未來發展趨向卻不屬于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而擴散,一方面,資本本身的限制和不斷克服限制的辯證運動使得世界市場加速發展,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以及發展趨勢,自我否定因素力量的不斷壯大,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具有內在缺陷,決定了世界歷史、世界市場發展的趨向只能是社會主義。黃瑾認為,世界市場的發展趨勢,世界市場空間的擴張雖然使資本的矛盾獲得某種程度的緩和,但同時也加劇了世界市場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從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世界市場將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從而消除物的聯系性而達到“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參考文獻:
[1]湯在新.《資本論》研究續篇——馬克思計劃寫的六冊經濟學著作[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
[2]欒文蓮.全球的脈動——馬克思主義世界市場理論與經濟全球化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許興亞.馬克思的國際經濟理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4]黃瑾. 世界市場與全球化──馬克思對世界市場的研究給我們的啟示[J].東南學術,2003,(6).
[5]顏鵬飛,劉昌明.中國對外開放的思想淵源——馬克思的世界市場和經濟全球化理論(上)[J].當代經濟研究,2001,(3).
[6]顏鵬飛,劉昌明.中國對外開放的思想淵源——馬克思的世界市場和經濟全球化理論(下)[J].當代經濟研究,2001,(4).
[7]孫來斌.馬克思世界市場思想概述[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4).
[8]戴瑞姣.世界市場的理論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7年博士論文.
[9]俞可平,等.全球化與全球化問題[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0]聶志紅.馬克思的“世界市場”理論與經濟全球化[J].理論月刊,2008,(8).
[11]郭寶宏.世界市場與資本主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