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行的科研體制如何克服科研與生產脫節的問題,一直是困擾科研管理的一大難題。江蘇省農科院近年來積極探索科研成果轉化的路徑,走出一條產學研結合的成果轉化新路子。
關鍵詞:農業科研單位;成果轉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187-02
江蘇省農科院現有在職科技人員1 467余名,其中高級科技人員588人,博士(含在讀博士研究生)210余人。全院按專業設有糧作、經作、蔬菜、園藝、畜牧、獸醫、植保、生物技術、資源與環境、食品安全檢測、農產品加工、原子農業應用和農業信息等13個專業所,按農業經濟區劃在全省設有10個農區所,年承擔國家、省和地方科研課題600余項,科研經費2億多元,年育成農作物新品種40多個,獲部省以上科技成果獎20多項。該院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整組織結構,形成“公益性研究所+農區所+工程中心+科技型企業”科研構架
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中形成的專業所、農區所科研開發捆綁在一起,且所與所之間研究內容存在低水平重復,農業科研工作適應不了變化的形勢。為此該院從2002年起進行了內部改革。在改革中通過剝離經營性資產,分別成立公益性研究所和科技型企業,同時搭建工程研究中心平臺,全院形成“公益性研究所+農區所+工程中心+科技型企業”體系構架。公益性研究所主要圍繞農業生產的需要,開展公益性科學研究,解決生產中的重大共性技術難題;農區所主要為地方農業生產服務,解決區域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是承接上游的研究,進一步熟化、孵化相關技術;科技型企業主要是面向農業生產進行成果轉化。從而形成科研—孵化—轉化—產業化的新格局。事實證明,這種新型組織構架的建立,有利于科技創新,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加速了科技成果產業化。
二、以知識權為紐帶,密切科研與企業的聯系,著力解決科研、產業兩張皮的問題
建立科技與經濟、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的新機制是科研體制改革創新的主要任務之一。經過近幾年的改革實踐,江蘇省農科院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知識產權權益為紐帶的科研事業和科技產業的新型鏈接關系。如獸醫所的成果轉讓給院屬企業南京天邦公司,每年可從公司獲得不少于250萬元的研發經費,使研究所的研究經費在原有基礎上有了大幅度增長,同時,獸醫所也按照企業和市場需求開展科研工作,不斷增加技術儲備,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江蘇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出資500萬元購買院內丘陵地區鎮江農科所水稻新品種Ⅱ優084經營權。我院育成的超級稻兩優培九通過幾家企業的運作,累計推廣超億畝,知識產權收益已達3 000萬元,成為全國知識產權收益最大的農作物品種。以知識產權為紐帶的新型鏈接關系有力地推動了科研與經濟的更緊密結合,為科研成果的產出、推廣提供了更為有力的經濟支撐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科技產業的做大做強提供了堅強而持續的技術保證。
三、把研發機構建到企業和鄉村,直接轉化科技成果
2007年,江蘇省農科院畜牧所、獸醫所與常州市立華畜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江蘇省農科院立華家禽研究所,開始了聯辦企業研發機構的嘗試。研究所既是江蘇省農科院設立的家禽學科方面的專門研究機構,又是常州立華畜禽公司的研發中心,是研究所與企業的新型合作方式。研究所設立專家咨詢委員會,下設營養研究室、生產技術研究室、禽病研究室、育種研究室,現有研究人員20人,其中博士3人,碩士8人;圍繞企業實際生產需要和江蘇省家禽產業發展所需解決的問題,開展家禽品種選育、飼料營養與養殖技術、禽病防治及加工技術等方面的研究。2008年立華家禽研究所僅研制飼料配方一項,就為公司帶來了600萬元的經濟效益。今年,該院又與東臺市成立了江蘇省農科院(東臺)高效農業研究中心,與興化市成立了江蘇省農科院(興化)果蔬研發中心,把研發機構直接建到了鄉村。
四、調整科研方向,加快新興學科建設,科技創新工作更加貼近生產實際
近年來,在多方爭取下,江蘇省設立了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省農科院和省財政廳共同編寫項目指南,承擔著農業科研方向的調整指導職能。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圍繞高效農業發展主要從四個方面尋找農業科技創新的突破口:一是從農業功能拓展上尋找創新點;二是從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上尋找創新點;三是從現代高效農業的技術需求上尋找創新點;四是從農業生產關鍵技術障礙上尋找創新點。同時充分發揮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調整科研結構,加快新興學科建設,該院在加強糧棉油等大宗作物傳統優勢學科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建設循環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高效園藝、規模養殖、農產品加工等五大新興學科,目前江蘇省農科院已在循環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兩大學科形成了新的優勢,滿足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五、加快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科學基地,為科研試驗、技術示范、產業服務搭建平臺
試驗基地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隨著南京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江蘇省農科院原有農業科研試驗地的功能逐步喪失。從2005年起,該院決定在院外建設具有科技創新、產業帶動、觀光培訓等多功能高標準試驗基地。經過實地考察和反復論證,選定在溧水白馬鎮建設植物科學基地,在六合金磁山建設動物科學基地。
溧水植物科學基地,占地1 218畝,注重發揮周邊生態環境優美的優勢,綜合運用先進的農業科研設施條件,建成全國一流的農業科學試驗場所,并輻射周邊廣大農村。六合動物基地建設占地3 360畝,以循環農業為突破口,以產業升級為方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示范。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兩大試驗基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運行,對周邊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同時,該院還投資1億多元建成紫金生態園,占地約100畝,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包括生態主題餐廳、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既是展示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都市休閑觀光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同時還是農業科普、旅游觀光的一大景點。
六、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工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從2006年起,江蘇省農科院科技服務工作思路作了重大調整,確立以通過技術集成,生產一個優勢產品,形成一個產業,從而達到農民致富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重點開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重點實施科技幫扶整村推進項目。以幫扶蘇北為重點,與省有關扶貧單位相配合,選擇經濟薄弱村,轉化我院自主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發展專業特色村,帶動地方產業發展,今年的幫扶村預計達到50個。二是積極開展高效農業技術示范項目。以自主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集成應用為重點,構建高效農業創新模式,以農業園區為載體,與地方政府或企業共建示范基地。目前已在海門、句容、邗江等地建立了一批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基地。今年高效農業示范基地預計達到30多個。由經作所研究的“抗蟲雜交棉地膜精播稀植技術”,在灌云縣和東辛農場2個萬畝示范片應用,棉田平均增產幅度達39%。里下河地區農科所在寶應縣涇河鎮實施的千畝“超高茬麥田套稻”高產高效示范方連續多年畝產突破700公斤。資環所研究的養殖肥水農田回用技術,解決了沼液的低成本貯存和農田安全使用技術難題,在宜興等地示范成效明顯。三是助推大學生村官創業。根據大部分大學生村官的非農學專業背景和缺乏創業資金等實際情況,該院既給予他們技術上手把手的指導,也無償提供種苗、肥料、大棚等生產資料的扶持,同時,還安排了20萬元的項目啟動資金。大學生村官通過在創業示范園學習實踐,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再把所學習的技術帶到各自服務的村,帶動和指導服務村農民發展高效農業。
七、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加強對貧困農民的素質教育和技術普及
建立農村科技遠程教育平臺。該院爭取科技部、省科技廳支持,建成江蘇省現代農村科技遠程教育平臺,在當前大規模實施農民培訓中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該平臺利用江蘇省擁有的衛星主站優勢,通過亞洲3S衛星傳送江蘇農村遠程教育中心制作的課件,向各培訓站點實行“7×5×8”的信息服務,即每周7天,每天5小時,每天傳送8個課件。僅今年上半年以來,已連續傳送1 400個課件頻次,960個小時的節目。信息傳輸系統信號穩定,速度快。全省遠程教育分中心總數達到10個,鄉、鎮、村級輻射培訓基地達120余個。去年以來,利用遠程平臺培訓農民100萬人次。
建設農技001工作室作為農技推廣的新平臺。從2004年起,該院以農業科技信息中心為平臺,創建農技001工作室。農技001工作室以“科技進村入戶”為目標,以“一流專家答疑,第一時間處理”為宗旨,借助熱線電話、手機短信、網絡等現代科技手段,隨時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同時通過《江蘇農業科技報》、江蘇農業科技信息網站,廣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傳播農業科技信息。通過幾年的發展,農技001工作室已成為全省農技推廣的一個重要品牌和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