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出了當前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城市特色消退問題,從建筑設計、城市景觀營造、城市色彩規劃、城市文化環境營造、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及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幾個方面討論如何樹立科學發展觀,承襲地方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以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地方文化;文化遺產;城市特色
中圖分類號:F2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109-03
引言
近幾十年來,城市經濟突飛猛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城市建設的步伐,城市在進行大規模翻新和擴建,推倒重建,改舊換新,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群代替了原來低矮小平房與小街巷,然而這種巨大的時空變遷卻使我們感到失落了很多,尋不回從前的記憶和感覺;另一方面,也找不到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同任何別的城市的區別來了,我們走在任意一個城市的街頭,都感覺沒有什么兩樣,林立的高樓群、玻璃大廈、寬馬路、大廣場成為城市共同的面貌。我們發現,我們所居住的城市特色在消失,走到哪里,所看到的人們都是著類似的服飾、梳類似的發型、講類似的語音,駕類似的車子,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都在相互同化,越來越像一個城市。城市的發展打破城市舊的格局,許多歷史性街區遭到破壞,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嶄新建筑,城市景觀卻變得越來越單調、呆板、乏味,城市特色在逐漸衰退消失 [1]。
為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城市規劃工作者,更不能漠視這種城市特色危機現象,以下僅從城市規劃的領域入手,試圖從幾個側面簡單探討一下,如何承襲地方文化,塑造城市特色。
一、建筑設計體現地方風格
努力創造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感的建筑風格。認真考慮歷史的延續,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妥善處理環境空間關系,從而使城市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建筑是構成它的主體。建筑作為凝固的音樂,應該體現整座城市的自然美、人工美和感覺美,特別是地標性建筑和城市節點更應體現第一景觀的城市形象。
建筑形式要適應地域氣候條件。建筑的地方風格,因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影響,在形式上有很大差別。中國古老建筑是富有鮮明的地方風格的,北方的建筑多粗獷、樸實、厚重,而南方多典雅、輕盈、巧致,這也是受地理環境、氣候特點的影響結果,同時也是歷史因素的影響結果。對建筑單體的選用,南方宜通透,北方宜封閉;對群體的布置,南方宜開敞,以利通風降溫,北方宜南敞北閉,以利太陽照射升溫和防止北面風沙的侵襲。
建筑要體現地域歷史文化風情。建筑的地方風格,訴說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帶著對周圍環境濃濃的感情,也帶著當地居民對這座城市終生的印象和記憶。挖掘本土文化底蘊,提取當地的地域文化符號,構思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營造濃郁的本土特色,使建筑富有地域文化色彩。
總而言之,應綜合考慮所在城市的性質、氣候、民族、習俗和傳統風貌等地方特點和環境條件,充分利用規劃用地內有保留價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與構筑物等,并將其納入城市規劃。正是由于地域性塑造了世界各地燦爛豐富、各具特點的建筑文化,地域性和世界性并不沖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廣闊國土上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都應成為設計師創作的靈感和源泉,地域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建筑師需要汲取傳統精神內涵,了解它,消化它,最后升華它,地域文化為建筑師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建筑師當然也肩負著對地域文化發展和傳播的歷史責任,這就要求設計者抱著嚴肅、認真、負責的設計態度,對待和研究地域文化,選擇地繼承傳統,真實地反映現實,在文化意義上,將地域文化和時代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2]。
二、營造優美而獨特城市景觀環境
城市景觀環境是城市形象的反映,城市現代化必須有高質量、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觀環境。閱讀一個城市,最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是城市的主要景觀,廣場、公園、紀念碑、歷史性建筑,從觀感上它們最能代表一個城市的形象特征,形成了城市的標志。城市景觀的形成是城市規劃師、建筑師和風景園林師共同塑造的結果。人們看到的城市景觀是靜態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短短一段。城市景觀的形成卻是個動態的過程,優美的景觀是經過漫長打造、錘煉過程才造就出的。隨著城市不斷的變化、生長和發展,早期塑造的城市景觀就凝聚成歷史遺跡、供后來人們研究和欣賞。
我們的祖先結合自然地理環境創造出優美的城市景觀,為我們留下多處珍貴的歷史文化名城,堪稱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代表之作,他們在干旱地區創造出沙漠綠洲,在江南濕地創造出河道成網的水鄉,利用山區地勢創造出山地城鎮,諸多歷史文化名城既具有風景如畫的自然景觀又富含豐富的人文景觀,至今仍是我們所迷戀的人間天堂。在現代的城市建設中,我們既要保護好城市文化遺產,又要使新建筑得以創新、發展,兩者共生、互補。城市的景觀是新老交替并存、統一協調,讓城市的特色非但不減弱,反而更突出和加強。城市的景觀環境建設不斷向縱深和廣度發展,創造出更加豐富多樣的城市公共空間。
21世紀中國社會進入城市化大發展時期,在大力重視城市規劃、努力提高建筑質量的同時,經營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觀是中國未來城市建設的重要課題。中國的地域遼闊,歷史文化悠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民族的統一和智慧,要求城市應富有自己地區文化的現代城市景觀,這種城市景觀要充分表現當代中國人民勤勞淳樸、熱愛自然的優良傳統和宏偉的民族氣魄,既有很高的城市生態環境效能,又有高尚的藝術性和審美趣味。優美的城市是建筑和景觀和諧地統一,剛柔相濟,相輔相成。有豐富多樣而優美的城市空間和景觀環境,讓人們生活在其中感到愜意舒適,外來人也感到賞心悅目,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三、注重城市色彩規劃
色彩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不同的地域出現不同的自然環境與現象,使人們產生不同的認識。色彩在經過人的主觀意識的加工后,與文化息息相關,具有象征意義和文化屬性。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根據自身對色彩的感受去理解、解釋色彩的象征和意義。相同的色彩在不同地域文化里所暗示出來的意義也不盡相同,有時則是相反的,如白色在西方文化里象征著圣潔,在某些東方文化里則象征著死亡,可見,色彩所具有的文化意義遠遠超出了它的自然屬性,象征地域文化的色彩在建筑和城市規劃上的運用,將具有更強的歸屬感和識別性,例如,以紅色為主調的皇城北京情思,以灰白為主調的江南水鄉情結等等。
城市色彩是對構成城市外表的各類有形元素的綜合寫照,是體現城市鮮明的個性特征、彰顯城市魅力的重要因素。欣賞一幅描繪江南水鄉水墨畫,粉墻黛瓦構成畫面的基本色,形成了畫面和諧的主色調。城市應該也有其基本色和主色調,城市主色調的構成元素包括城市的各類建筑、廣場、道路、公園、水系、居住區、工業園區等,它們是城市文化品位、民俗風情、歷史文脈、氣候特征等多種因素相綜合的外在表現。城市色彩規劃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突出城市中自然美,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服從城市功能區分,色彩構成和諧,體現韻律美[3]。
四、營造城市文化環境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在漫漫歷史長河的多年沉積,貫穿于街頭巷尾,散布在街頭每一個角落,融會在市民的生活當中,對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觀念和行為起著無形的影響作用。城市經過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蘊蓄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城市作為財富的集中地和文化的創新地,應該創造體現城市特色的文化景觀,這是彰顯現代城市魅力的現實需要。
現代意義的城市文化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城市文化不僅包括城市歷史、山水名勝、地標建筑、民間美食、民間工藝品、民間曲藝及特色民間文化活動等傳統意義的城市地域文化,也包括城市大型企業、城市園區、知名影視、CBD等新時代的城市文化特色。
傳承和發展地方性民間文化:民間美食、民間工藝品、民間曲藝及特色民間文化活動,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傳承和傳播了城市的文化形象。聚集整合民俗文化和商業資源,創新傳承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一定產業規模,發揮其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注重城市標志性建筑和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與開發:這些歷史性建筑和遺址,承載了城市文化底蘊,傳承歷史與現代商業文明,見證和記載了城市文化及經濟發展的水平,更能彰顯城市內在魅力,充分體現城市風貌特色。
擴大和弘揚城市代表性企業的影響力:企業經濟總量大,實力強,運營狀況及發展前景良好,在國際國內擁有較高知名度,在同行業居于領先地位,能代表所在城市的企業經濟規模,具有先進的文化理念和核心價值觀,對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改善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打造城市旅游品牌:挖掘整合已有的人文和自然資源要素,賦之以新的概念和生命力;創造良好的環境吸引力,為進入城市的各類消費者提供最有吸引力的消費和服務環境。
切合城市自身實際,充分發揮和創造性提升城市資源所蘊涵的文化屬性,創造出明顯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標志性載體和獨特傳播方式;明確城市定位,圍繞這一定位展開明晰有效的營銷策略,樹立良好的媒體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并累積和強化城市品牌;強化城市經濟輻射性,拉動相關產業發展;準確把握城市的文化特征,增強市民的凝聚力和認同感;著眼于未來,開創新的發展、經營理念,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五、保護和利用城市自然環境
地理區位、地形地貌、山脈河流等環境條件是天作地造,最能反映城市特色的地方,不能再造和仿制。大自然賦予城市這些優美如畫的真山真水,是城市的先天秉賦,充分認識和利用城市獨特的山水資源,認真研究、挖掘和提煉其精髓,隨著城市的發展擴大其影響,彰顯其魅力。通過對自然環境因素的挖掘和提煉,使之成為一種帶有地方色彩風格的文化,形成獨特的語言和符號、一定信息的載體和功能標志,融入時代特色,形成區域特點。充分弘揚和發展這種地域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特色形象、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也有利于提高市民整體素質,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六、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遺產是創造城市特色的重要資源,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會為城市形象增輝、增色,因此要巧于利用城市自然地理特征,與歷史沉淀相結合,來塑造城市的自然特色;因地制宜,根據自身的條件,來構思城市特色。在塑造城市特色的過程中,除了要注重歷史傳承之外,還要注意保護和利用一些特點鮮明的近代工業建筑。
一座歷史建筑,因為其帶有歷史的痕跡、載有歷史的信息,才使其富有文化內涵,否則與其他建筑沒有什么區別。許多地方政府以保護為名,大規模修建仿古街道、仿古建筑,因為這些仿制的作品不記載任何的歷史信息,不但毫無意義,而且造成負面影響,讓人們對當地的歷史產生一種錯誤的理解和認識。破損的歷史性建筑可以為其恢復、修繕,做到“修舊如舊”,然而歷史不能再生,更不能造假,這種贗品古董不但把人們引入誤區,迷惑了歷史真相,而且讓我們的城市變得不倫不類,成為污染視覺的“建筑垃圾”。
在做好有形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還要做好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包括地方民俗、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讓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要特別注意園林綠地的保存和改造,一處小小的街頭綠地,一棵長滿枯枝的老槐樹,一片斷垣頽壁、碎磚爛瓦、衰草連天的老城墻,都保持著多少人美好的童年回憶,結合城市園林規劃,城區內應適當保留一些代表著一段歷史時期的老宅院、老建筑、老街巷、老河道,雖然不是什么遺址遺跡,但其帶有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為我們以后研究和追蹤城市的發展歷史也是一個標本,有一定的見證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意義會更加明顯。
城市住宅小區是城市重要組成部分,小區規劃建設必須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貫徹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的原則,按照城市的性質、規模、自然環境、歷史傳統、現狀特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體現各自的特點,注意住區人居環境的特色的塑造,既方便識別,又讓居民有認同感、歸宿感。
結語
鮮明的城市特色,宜人的城市環境,會促進城市的發展,對內可以使市民增強認同感、自豪感,有利于增強市民向心力、凝聚力,對外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優化投資環境。因此,我們應努力塑造富有個性的城市形象、營造特色鮮明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陳峰.科學發展觀與城市規劃[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2]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50-150.
[3]茍愛萍.中國城市色彩規劃實效性研究[J].城市規劃,2007,(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