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國內商業銀行業務管理存在不少風險,筆者結合實際情況,介紹了商業銀行業務風險防范措施,談論如果建立商業銀行業務風險內控機制。
關鍵詞:商業銀行、業務風險、內控機制
當前,國內商業銀行在一些業務風險管理問題上存在很多誤區,未能形成健康的風險管理理念,不良資產屢有反彈,信用風險形勢不容樂觀;利率匯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市場風險逐漸顯現;大案要案頻頻發生,操作風險日益嚴峻。盡快構筑起健全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全面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魚待回答和解決的問題。
1、商業銀行業務風險防范措施
1.1建立金融風險評估體系
金融風險管理主要有四個環節,即識別風險,衡量風險,防范風險和化解風險,這些都依賴于風險評估,而風險評估是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和基礎。為此,需要研究借鑒國際評估指標體系,并要特別注意各項指標在我國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科學的金融預警指標體系。通過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及時發現預警信號,以制定抑制風險的措施,防止風險發生和惡化;開發金融風險評測模型,充分利用金融工程方法和統計方法、人工智能技術、神經網絡技術等,開發各種風險評測模型,對風險進行監測和預警,有效地發現潛在的金融風險,提高金融監管的準確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1.2 建立預警信息系統
完整的信息系統是有效監管的前提條件。我國目前盡管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市場統計指標體系,但對風險監測和預警的支持作用還有限,與巴塞爾委員會《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要求還有差距。增加描述市場總體金融風險和金融機構風險的指標,為風險監測和預警提供信息支持。嚴格和完善金融機構財務報表制度,制定嚴格的數據采集內容和格式、方式和方法及采集渠道。金融機構上報的資料,要經過會計師和審計師審計,如發現弄虛作假或拖延,監管部門應給予懲罰。
1.3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
1.3.1改進國有銀行的分權結構
產權是一家金融機構的基石,對國有商業銀行而言,首先應明確產權主體。在實行股份制改造過程中,要打破單一產權結構,形成多元產權主體,在此基礎上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依法設立和各司其職。這樣可以保證出資者的地位和利益,有利于資本的保值增值,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范足率,分散經營風險。
1.3.2完善公司治理的組織結構
其關鍵是要建立一套與股權結構相適應、責權分明的組織體系。(1)依法產生董事會。沒有真正的所有者,就不能選舉出強有力的董事會;沒有強有力的董事會,就不會有優秀的經理,董事會是關鍵環節。(2)調整董事會構成。商業銀行董事會應聘請一定數量的獨立董事,為保證獨立董事作用的發揮,可以考慮設置獨立董事審查委員會,并賦予持有一定股份的股東擁有獨立董事的提名權或小股東聯合提名權。(3)建立董事會辦事機構。可以下設財務審計委員會、高級份理人員薪酬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以保證決策的獨立性和科學性。
1.3.3 加強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設
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最終需要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我國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還有許多不夠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信息披露的項目不全面,沒有嚴格按照財務會計制度和風險管理要求披露;信息披露內容不真實,有的數據做了技術調整;信息披露的范圍不廣泛,年內發生的重大事件沒有披露等。因此,為了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必須提高信息披露的通明度。
金融機構要正視信息披露的價值,增強信息披露意識,建立審慎的會計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特別要求金融機構必須披露以下主要信息、:財務會計報表、各類風險汗理狀況、公司治理結構信息和年度重大事項。
2、建立商業銀行業務風險內控機制
2.1完善業務內部規章制度
商業銀行應當在內部完善業務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針對某些具體的業務制定具體的規范、指導方法。針對某些具體的業務制訂具體規章制度可以極大地提高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商業銀行針對某一種業務的重要控制點,制定出詳細的規章制度進行約束和限制,對容易出現風險的環節重點防范。
商業銀行要完善業務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從基本制度上保證業務經營活動的安全性,各個經辦部門必須根據上級行的授權,嚴格按照操作手冊所規定的程序辦理各類業務,稽查審計部門和上級主管部門則根據操作手冊對其進行檢查、監督。為控制業務的風險,商業銀行應制定與業務相關的內部授權授信制度,按照業務品種、風險程度高低、金額大小、操作程度難易等標準來界定相應銀行內部的各級權限,確定分、支行經營種類和額度;建立并落實相關的業務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如按委托人指令付款,防范結算和或有業務的風險,防止銀行墊款行為等;建立有效的核對、監控制度,對各種帳證、報表定期進行核對,對現金、有價證券、重要空白憑證等有形資產及時進行盤點,對柜臺辦理的業務實行復核或事后監督把關,對重要業務實行雙簽有效,對授權授信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控等。
2.2建立管理型金融會計新體系
目前我國銀行業存在的許多風險與損失在很大程度上與違規經營和賬外經營有關,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會計管理不統一的弊端,影響到會計職能的發揮,使得正常的會計信息難以及時獲得,不僅不能及時發現問題,還容易掩蓋問題,延誤分散與化解風險的時機。現有的會計標準不能反映業務對資產負債表內科目的影響,尤其當金融衍生工具出現后,無法確定其市場價值,傳統的會計記賬方法不能及早發現這些業務的風險。西方各國金融監管部門為改變這一現狀,紛紛表示要盡早統一業務的會計標準。1990年9月,英國銀行家協會和愛爾蘭銀行家聯合會發表的《關于國際銀行業務的會計實務建議書》,是迄今為止對銀行業務的會計實務方面最具權威性的論著。
銀行業務具有自由度大、連續性弱、透明度差、風險性強等特點。因此,要恰當揭示業務所帶來的各種風險,完善金融會計信息揭示制度,銀行可以考慮編制一張“業務報表”,列出業務的經營情況,以全面反映業務的潛在風險。業務的收入,不僅僅體現在利差上,有時候其收益并非機械計算就能得出,大部分業務目前都記入表外科目,使用單式記賬法,不能全面反映業務增減變化的具體情況。因此,應適應業務發展及其收入所占比例提高的需要,全面核算各種中間收入的形成過程,使用詳細和復雜的方法進行處理,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適當增設相關會計科目,核算反映業務的開展、成本及效益情況,便于統計分析,提高決策的準確性。
同時,銀行應借助先進的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建立完整和連續的銀行信貸信息數據庫,從而實現銀行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財務狀況的完整、連續、動態的監控,以便及時發現企業異常,防止企業重復抵押、連環擔保、多頭貸款等不規范行為和高負債經營現象的發生,保證信貸資產的安全。另外,只有盡快實現金融機構內部統一的會計管理體制,才能有效地遏制違規和賬外經營,從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會計風險。建立集中統一管理與分級授權核算相結合的會計核算體系,全面整頓會計工作秩序,加強會計的基礎工作,積極治理假憑證、假賬簿、假報表等“三假”現象,切實提高會計核算質量。
2.3堅持業務經營自律制度
我國商業銀行堅持業務經營的自律制度,是建立和完善業務的風險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現行的分業管理模式下,自覺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督,嚴格業務經營范圍,規范業務經營領域。二是對目前業務信用風險度相對較高的擔保、票據承兌、貼現等業務要視同貸款嚴格管理,比照貸款管理辦法執行,一旦發生風險,要追究責任人的責任。三是堅持協議的合規合法性。很多業務都是以委托或代理的形式開展的,而雙方協議是業務的基礎環節,委托人的口頭表示不能成為辦理業務的依據,商業銀行應當堅持合同的書面化,并對委托憑證進行嚴格審核。四是代理業務要堅持不為客戶墊付款項的原則。代付業務先付款,再代付;代收業務要先代收款項,再統一清繳。同時對客戶雙方的經濟糾紛,銀行不得介入。有些銀行不惜以惡性競爭發展業務,主要表現為大幅降低匯率、費率水平,放寬業務的審批條件,甚至采用商業賄賂手段,雖然在短時間內可能推動了業務的發展,但同時使業務的風險逐漸暴露。因此,銀行應當規范自身的經營行為,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推動業務的發展,把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和提供優質服務作為市場營銷的手段,提升銀行的業務競爭力,各家銀行應加強行業自律,共同推動業務的健康有序發展。
2.4加快商業銀行內控制度創新
改革現有抑制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規定,監督商業銀行建立自律機制為主的風險管理機制,實現業務創新的科學性。要加快商業銀行內部風險控制的制度創新,建設好四個機制:一是建立風險識別機制,對業務創新中的風險進行定性分析。二是建立風險衡量機制,對風險的大小選擇合適的風險度量模型進行評估,進行定量分析。三是通過先進的電子化手段,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報告風險的性質和風險的大小等情況,提請有關部門注意,提高金融預測及化解風險的能力。四是建立風險控制機制,對風險預警部門的警示進行跟蹤調查,做好檢查、督促和反饋工作,防止技術風險的發生,確保業務創新的成功。并且,如上所述,改革現行的會計核算制度,促使商業銀行積極審慎地拓展業務。
參考文獻:
[1] 金森.淺議銀行數據大集中后的數據安全[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04.5
[2] 王一鳴.風險管理[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
[3] 趙志宏.銀行全面風險憐理體系[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4] 王一林.轉軌時期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九龍坡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