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輪胎特保案影響深遠,本文從國際生產網絡的視角出發尋找其發生的經濟原因。認為跨國輪胎巨頭出于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利用當前國際分工的特點和各國的比較優勢,在全球把輪胎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分配到成本最低的國家,以便在全球形成有利于他們的生產網絡是中美輪胎特保案產生的經濟原因之一。
關鍵詞:國際生產網絡;國際分工;微笑曲線
一、引言
中美貿易戰呈愈演愈烈之勢。而美國針對中國汽車輪胎出口企業實施懲罰性關稅已有一段時日。據信息時報報道,以廣州華南輪胎廠為例,2009年9月、10月份該公司沒有接到任何來自美國的訂單,月均毛利銳減80%。不少社會評論從政治學的角度出發,認為此次中美輪胎特保案的根源在于美國的國內政治。作為貿易領域的事件,中美輪胎特保案產生的經濟原因是什么?對于面臨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的我國來說,回答這個問題,對我國對外貿易應對和規避類似的貿易爭端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國際生產網絡的視角出發,分析發達國家輪胎生產的產業鏈、以及中國輪胎生產在發達國家輪胎生產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從國際輪胎生產網絡中挖掘中美輪胎特保案產生的經濟原因。
二、國際生產網絡的特征及原因
1、國際生產網絡的特征
經濟學家常引用一個關于芭比娃娃生產的故事來描述國際生產網絡這種新的國際分工與貿易現象。通過觀測這種現象的特征大概有如下三點:第一,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參與同一種最終產品的生產;第二,在生產過程中,中間投入品按工序在國家之間流轉,中間品的貿易成為這種分工模式的一大特點;第三,跨國生產活動,有時候由一個廠商在不同國家投資設廠完成,有時候由不具有特殊關聯關系的不同的廠商共同參與完成(姚枝仲,2007)。那么國際生產網絡下的這種生產方式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2、國際生產網絡產生的原因
國際生產網絡的重要特征是分散生產。分散生產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迪爾多夫認為成本節約是生產過程分散到不同國家的動力。盧鋒按照一種與迪爾多夫類似的方法演示了在兩要素和兩個生產階段的情況下生產階段按照比較優勢進行重新配置所帶來的成本下降(姚枝仲,2007)。相關的論證過程和方法在姚枝仲的相關文獻中有較為詳細的介紹。
三、跨國輪胎企業優化國際生產網絡是中美輪胎特保案的經濟原因之一
迪爾多夫認為成本節約是生產過程分散到不同國家的動力。經過分析跨國輪胎企業的國際生產網絡的特征,我們認為跨國輪胎企業利用當今國際分工的形勢有效整合輪胎生產產業鏈以實現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是中美輪胎特保案的經濟原因之一。筆者以在華跨國輪胎企業為例證明這一論點。
1、跨國輪胎企業生產方式的國際生產網絡特征
目前,在輪胎配套和零售市場,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輪胎銷量占全部輪胎銷量的三分之二,全球有300多家輪胎公司,但80%的產量和銷售額集中在世界輪胎10強之手,60%又集中在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異三大國外輪胎公司之手(歐陽洪利,2005)。這與他們有效整合輪胎生產產業鏈、利用當今國際分工的形勢形成了一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國際生產網絡是分不開的。
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輪胎生產的產業鏈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七個環節: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加工制造、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首先,在產品設計環節,技術壟斷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他們非常重視對專利等知識產權方面的技術壟斷,輪胎產品設計環節常常由跨國公司本身來掌控。比如2006年,普利司通就中國某輪胎企業的兩種載重胎設計與其相似而起訴該公司,要求停止生產這兩款輪胎并修改模具。其次,在原料采購環節,眾所周知世界輪胎巨頭所在的國家都不是出產天然橡膠的大國,但他們卻在橡膠的原料采購上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和控制能力。例如,2005年中國國內最大的橡膠經銷商中化國際包括國內膠在內共經營各類橡膠25萬噸,而固特異只設一家采購商,每年在東南亞就采購七八十萬噸天然膠供其世界各地的工廠使用。跨國輪胎公司一般都是在產膠國實行定點采購,而且是集團采購。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協在印尼考察時,參觀了當地8家標準膠和1家煙片膠加工廠,幾乎家家都有米其林、固特異、普利司通、橫濱、庫珀等跨國輪胎公司的天然膠直供專用包裝。另外,幾大巨頭公司還擁有自己的膠園,如米其林在巴西和尼日利亞擁有6個橡膠種植園。第三,在倉儲運輸環節,對于處于任何一個行業的企業的物流管理來說,低成本、高效率運作是唯一、也是最終的目標,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進行的對供應商的選擇都會圍繞于此標。2002年7月,中國輪胎物流市場上演了一個本土企業從跨國物流公司“虎口奪食”的案例——中國外運遼寧公司正式取代馬士基物流為米其林沈陽輪胎公司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而此前,在沈陽一直是著名的馬士基物流在為米其林提供物流服務,但最終馬士基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遼寧外運提出的物流服務價格上比較有競爭力。可見,在倉儲運輸環節跨國輪胎企業也擁有很強的價格控制能力。第四,訂單處理環節直接關系到企業利潤高低甚至是能否生存的問題,因此也為跨國輪胎企業所重視。例如自中美輪胎特保案爆發以來,錦湖輪胎在我國國內的生產并沒有減產情況,因為早在2009年年初美國開始對中國輪胎調查之時,他們便感覺有變,迅速將訂單向中國工廠以外的產地轉移。除以上環節外,近年來跨國輪胎公司在華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戰略也出現了調整。例如固特異在近年宣布在中國建立全國統一標準的授權汽車服務網絡,旨在改變傳統輪胎零售店經營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結果,他們在短短6個月內籌建300家零售加盟店,創下幾乎平均每天開設兩家新店的驚人紀錄(李永鈞,2008)。這種戰略加強了跨國輪胎企業對生產、銷售、服務整個產業鏈的控制,充分體現了外資企業的整體利益。
2、“中國制造”是跨國輪胎企業國際生產網絡的重要一環
筆者把跨國輪胎企業國際生產網絡的加工制造環節放到這一部分來突出說明,以世界輪胎巨頭在中國的生產布局來說明中國在跨國輪胎企業國際生產網絡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高、工廠設備老化、與聯合工會談判困難等原因,跨國輪胎公司早已逐漸減少其在發達國家的投資。如大陸關閉了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工廠、米其林關閉了美國安大略湖的工廠并減少在阿拉巴馬州廠的產量和雇員、普利司通關閉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工廠。與此同時,世界輪胎12強已經先后在中國設立了生產基地,目前在我國的外資輪胎企業已有20多家。其中世界排名第一的米其林輪胎在中國設立了2個生產基地,而排名第二的普利司通在中國設立了4個生產基地。可見,由于勞動力成本低廉、環境約束不強、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等原因,中國已成為跨國輪胎生產企業眼中理想的世界輪胎生產基地、是他們生產經營不可或缺的一環。
3、在華跨國輪胎公司對美出口情況
由于資料所限,筆者無法獲得在華跨國輪胎企業對美國出口的詳細數據,但我們可以根據我國輪胎企業的所有制構成和各輪胎出口大省的輪胎出口特點得出結論:在華跨國輪胎企業對美國的出口是我國輪胎出口美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海關統計,目前美國輪胎產能約3.5億套,從中國進口的輪胎數量占據了美國市場的五分之一,從數量上看,中國輪胎出口的確對美國有影響。但事實上,中國前十大輪胎企業70%跟外資有合作,外資企業出口輪胎7354萬條,而私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合計只出口4792萬條,且中國輪胎業合資企業以加工貿易為主,2009年上半年,中國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輪胎占輪胎出口總量的84.6%。表2中的數據又反映了我國輪胎主要出口省份中外商投資企業在其輪胎出口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4、中國企業在輪胎加工制造環節所獲利潤有限
外資在華投資的輪胎企業大部分從事的正是“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業務。例如2005年,遼寧輪胎出口加工貿易占絕對主導地位,貿易額占遼寧輪胎出口總額的92.9%,出口量占遼寧輪胎出口總量的85.9%,并加工主體主要為外商投資企業;2009年1-5月,福建省輪胎出口也主要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占同期福建省輪胎出口總量的97.9%,外商投資企業為出口主力,占同期福建省輪胎出口總量的98.7%;2009年1-8月黑龍江省以加工貿易方式對美出口輪胎22.2萬條,占同期全省加工貿易輪胎出口量的66.9%,并且2009年黑龍江省沒有以一般貿易方式對美出口輪胎;2008年1-8月,浙江省加工貿易出口輪胎占全省輪胎出口量、值的91.4%和97.5%,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輪胎占全省輪胎出口量、值的88.6%和97.1%;2007年江蘇口岸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輪胎占輪胎出口總量的96.5%,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到了江蘇口岸輪胎出口總量的90%。
注:以上數據由各省海關及商務廳網站數據整理計算得出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中國成為世界輪胎生產基地和出口大國與跨國輪胎巨頭優化全球生產網絡配置息息相關。但是隨著中國產品在世界貿易中地位的不斷提高,類似的“貿易壁壘”似乎不可杜絕。那么如何規避?就中國輪胎行業而言,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平衡輪胎行業引資數量和質量。若不適當控制輪胎引資數量,則不僅會進一步加劇貿易摩擦,甚至會累及國內輪胎企業出口和國內輪胎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同時要注重輪胎行業的引資質量,吸引有利于對國內輪胎行業形成技術外溢、提高國內輪胎行業技術、經營管理水平的外資企業,壯大國內品牌企業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促使輪胎出口市場多元化。我國輪胎出口市場存在集中度偏高的現象。這使得輪胎行業潛在風險較大。一旦美國出口市場遇阻,加上市場貿易壁壘的突然加劇,出口產品短時間內又無法在國內市場得到充分釋放,我國輪胎行業將面臨產能過剩的困境。隨著全球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新興市場對汽車和輪胎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因此,大力加強對新興市場的開拓有利于降低國際貿易摩擦風險。外資輪胎企業在中國所占地位不可小覷,因此,也應適當地利用政府力量敦促外資輪胎企業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發和出口。
參考文獻:
[1] 李永鈞.中國輪胎80%的市場份額將要被外資侵占[DB/OL].2008-09-28. http://www.cmwin.com/CBPResource/StageHtmlPage/414/A2442008928154734414.htm.
[2] 歐陽洪利.國外輪胎公司在中國的戰略變化及應對[J].中國橡膠,2005年第23期:3-6.
[3] 姚枝仲.國際生產網絡:理論與問題[A].見:世界經濟前沿問題(上)[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31.
[4] 中國輪胎行業重點企業(含外資)競爭分析及投資可行研究報告[R].北京:中華商務網, 2006.http://www.chinaccm.com/05/0506/050601/news/20061228/105555.asp.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