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財務危機是金融、財務領域中的重要研究課題。筆者從融資結構角度出發,探討企業財務危機的應對策略,主要包括宏觀和微觀策略。
關鍵詞:財務危機、融資結構、宏觀、微觀
1、引文
優化融資結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隨著企業經營狀況中各種成本的變化而變化。確保企業取得優化融資結構就成為企業防范和應對財務危機的根本策略。企業嚴重偏離優化融資結構的情形雖然在理論上有過多使用權益資本和過多使用負債資本兩種,但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表現為后者。因此,如何規范企業對債務資本的利用就成為企業應對財務危機的主要工作。
為此,可以從兩個大的方面入手:在宏觀層面上,作為監管部門的政府機關應加強債務契約的強制性以應對債務“預算軟約束”特性,同時加強信用市場的管理;從微觀層面上,企業管理應保持高度的謹慎性,合理安排資本結構,盡可能的使用與經濟變化能積極適應,相互匹配的融資結構。
2、宏觀層面
從宏觀層次上看,企業融資結構惡化有兩個最根本的基本原因:一是普遍的“預算軟約束”特性。欠債人并不能在事實上對自己的債務負責任,對普通企業而言,盈利虧損都必須自己承擔,所以他們會努力爭取盈利而避免虧損。但由于預算軟約束的存在,企業與政府可以就財務狀況進行事后的協商,他們之間討價還價的余地始終很大。因此企業的行為就特別具有短期特征:反正虧了有政府補貼,或者可以用拖欠銀行的貸款方式索要隱形的政府補貼,甚至還可以用破產和社會穩定作為談判籌碼,以求得更有利于自己的協商結果。二是整個信用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債權人利益得不到應得的保障,拖欠者也得不到應有的懲罰,無論欠債多少都不會破產。而破產是對債務債權關系最直接的清理方式,是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有效途徑,是防止債務風險不斷積累和蔓延的重要手段,也是維持整個社會良好信用關系的關鍵。要從增量上控制銀行的不良資產,防止銀行體系性風險的積累和擴散,根本的辦法是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失去清償能力的企業實施破產。
如果這方面的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改革,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信用關系。產權關系改革、企業改革、銀行制度改革、破產制度的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等等都是硬化債務人預算約束的必要前提。這些制度的改革,都是需要相當長時期才能實現并見效的,所以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來硬化債務的約束性:
2.1明晰債務的市場性主體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借貸行為和商品交易行為都是以契約的方式完成的,借貸雙方和商品交易雙方都是信用主體和契約主體,都必須對所定契約及契約所界定的內容承擔法律的、制度的和社會的責任。這就必須明晰債務的契約主體。之所以造成過度負債,形成債務混亂,主要是債權債務的承擔者都不是債契約主體,對所持的債務契約和契約所界定的責任不承擔法律的、制度的和社會的責任。要建立經濟契約機制,必須首先明晰債務的市場性契約主體,這就需要有效地限制了政府介入債務的舉借和債務的償還,甚至企業的經營等非市場經濟的做法。
2.2重塑債務的市場社會信用基礎
債務是以償還為前提的,也是債契約機制得以維系的基礎。如果現實經濟生活中信用關系紊亂,將表現為商品信用關系紊亂,企業相互拖欠。同時,由于商業信用關系紊亂使貨幣信用基礎薄弱,大量銀行貸款變為不良貸款,大量貸款掛帳、掛息、逃債、廢債嚴重。如果信用鏈條出現斷裂,就會造成三角債、多角債,以致國民經濟循環過程中斷。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必須重塑債務的社會信用基礎,樹立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觀念,規范商業信用行為,要運用經濟、行政、道德、法律及市場制度等保護債權人利益。
2.3強化債務契約的強制性
債務契約既然是一種法律行為契約,則債務契約必須具有強制性,否則,債務將缺乏約束力。一定要強化債務契約的強制性:一是要強化債務契約的法律約束力,只要確立的契約必須具有法律效力,必須依法執行,不執行者將受法律制裁;一是除債務契約的法律約束外,還要強化債務契約的社會道德約束、經濟約束和行政約束,多管齊下,共治債務契約軟約束癥。強化債務約束性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產權制度的改革,以明晰債的主體身份;金融體制的改革,以建立相互制約的銀企關系;加強破產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增加負債事后的懲治成本,來達到事前警示的目的。
2.4謹慎運用稅盾效應
企業負債融資的動機之一是稅盾的增值效應。為了降低企業的負債動機,進而減少企業債務的增量,可以反向利用稅盾的作用。降低企業的實際負債優惠,可以達到減少債務增量的作用。要了解企業債務的實際稅收優惠情況,必須綜合考慮中央和地方稅率、債券所得稅率和股票所得稅率這些因素。所以通過制定新的所得稅政策來減少企業負債的實際優惠率,可降低企業的負債意愿,從而達到削減債務增量的作用。同時,降低企業的實際所得稅率具有刺激經濟的作用,在不斷增加的社會總產出的基礎上,存量的債務占GDP(或其他總量指標)的比值是逐漸下降的。這樣因債務堆積而引起的風險可逐漸得到消解。
同樣的道理,非債務稅盾(比如折舊)也具有債務稅盾類似的功能。擁有相對于預期息稅前收益較大的非債務稅盾的公司將采取相對較少的債務。例如,折舊具有避稅的作用,而且將增加企業的現金流量和當期收益。折舊額越大,企業的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下降的越快,企業用作抵押的資產的價值減少越快,企業實際的負債能力下降;同時折舊額越大,企業當期的收益越高,企業的負債意愿越弱,因為按融資順序理論,它可以優先使用留存收益融資,而不必使債務融資;即使使用債務融資,此時的債務融資量會小于不使用留存收益融資時的債務融資量。所以,對調控者而言,適當地提高折舊率或使用其他非債務稅盾是有助于降低全社會的債務增量。
3、微觀層面
企業是財務活動的主體,財務主體的局限性所導致的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危機的直接原因。企業在進行資本決策時,面對自然和經濟運動規律的不規則性,財務活動的復雜性,財務人員由于受到自身經驗和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完全準確地預見客觀經濟活動的變化,決策略有偏差,便有可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招致風險。因此企業在進行財務活動時必須保持高度的謹慎性。具體地說,主要是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合理安排資金結構
從凈收入的角度來考慮,負債可以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提高企業的價值。但企業利用財務杠桿時,加大了股東權益的風險,會使權益資本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內,權益資本成本的上升不會完全抵消利用資金成本率低的債務所獲得的好處,因此,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會下降,企業總價值上升。但是,過度利用財務杠桿,權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為債務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便會上升。
因此,企業在籌資中必須合理安排權益資金和負債資金的比例,形成最優資金結構。企業通過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留存收益等權益方式籌集自有資金,雖然風險小,但為此支付的股息、紅利在稅后利潤中進行支付,不能起到抵減所得稅的作用,企業資金成本高昂。倘若運用負債籌資,通過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或發行債券籌集資金,支付的利息可在稅前計入費用,從而抵減企業的稅前利潤,使企業獲得節稅利益。同時,負債籌資還會帶來財務杠桿效應,當息稅前的投資收益率高于負債利息率時,增加負債企業就會獲得稅收利益;當企業息稅前的投資收益率低于負債利息率時,增加負債就會降低權益資本的比例。
通過債權變為股權,可降低企業負債率。將企業的債務轉變為債權人對企業的投資或股份,實現債權人和企業的適度產權結合,可改變企業的原有治理結構和監督機制。還可以通過兼并、聯營、合資、合營等手段以及債務重組來降低企業負債率。這些方法都是將債務帶來的風險在小范圍內化解,以避免風險的積累和傳遞。
3.2合理安排債務期限
企業債務期限結構中的每種債務(除了政府永久性貸款)總會按照某種確定的要求予以償還,如果企業的債務期限安排不合理,雖然在會計處理上受權責發生制的影響,不會出現資不抵債(存量破產),但在特定時點上引發了企業的償債高峰造成現金流量出現負數,導致企業的不能按期支付債務本息的風險,情況嚴重時,可能會引起企業的破產(流量破產)。因此,企業合理安排債務期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周期性的規律,債務期限的安排必須與生產經營周期相匹配。通過編制現金收支預算,盡可能準確地反映每個周期或時點所要承擔的債務本息和銷售收入的現金流量,組織現金“瘦子”的調度和平衡,保證現金收支額在時間上的互相協調。
3.3破產策略
破產策略是指企業集團中的某子公司陷入嚴重危機時,在判斷無挽救可能性的前提下,與其輸血茍延,不如破產倒閉,以避免全軍覆沒,將損失減到最小。破產等于承認失敗,因而是一種在感情上難以接受的策略。通常只有當所有其他策略都失敗時才啟用它。但在確實毫無希望的情況下,盡早地制定破產策略,企業可以有計劃地逐步降低企業股票的市場價值,盡可能多地收回企業資產,從而減少損失。因此,當企業確實無法挽救時,長痛不如短痛,采取破產策略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
3.4提高企業效益
要徹底解決企業財務危機帶來的種種風險,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是必然之路。只有企業的效益提高后,留存收益增多,資本積累增加,從而企業的過度負債或債務期限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才能根本解決。所以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和扶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是徹底解決企業企業財務危機潛在風險的方法。
4、結束語
關于財務危機的成因國內外學術界眾說紛紜。本文基于融資結構視角為財務危機對策研究提供了一種機理上的可能思路,沿著這個思路還有很多問題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尚希.財政風險及其防范研究文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2] 王克明.企業財務困境與金融脆弱性[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4
[3] 王鐵銘.企業財務危機與宏觀金融風險相關性的實證分析[J].蘭州學刊,2006(3).
[4] 牛瑞同,章之旺.我國財務困境上市公司的財務行為研究[J].財經論壇2007(6).
(作者單位:四川省林業干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