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外包戰略的關鍵問題——外包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展開研究。過往關于該問題的研究主要圍繞外包強度或外包程度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來進行的。本文在綜合分析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提出外包企業與外包網絡成員企業間的伙伴關系是外包戰略影響企業績效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并且在外包強度和企業績效之間起調節作用。本文通過對廣東省202家制造企業的問卷調查,運用層次回歸方法實證分析了這一假設。研究表明,外包伙伴關系與企業的短期績效和長期績效均正相關;外包強度僅對企業的短期績效有顯著影響,對企業的長期績效則無顯著影響;外包伙伴關系在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企業短期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由于外包伙伴關系的調節作用,外包核心業務仍可能提高企業的短期績效。
關鍵詞:業務外包;企業績效;外包伙伴關系
“外包究竟能否提高企業績效”是外包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自從Prahalad Hamel(1990)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首次提出“Outsourcing”的概念以來,外包已經在歐美國家得到了很大發展,在國內也有日益風靡之勢。然而,關于“外包究竟能否提高企業績效”這一關鍵問題卻一直未能得到一致的研究結論。文獻分析表明,過往關于外包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大多以交易費用理論和資源本位理論為基礎,通過外包強度或外包程度,即企業對于外包戰略的總體依賴程度來刻畫企業的外包戰略,考察外包戰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到的研究結果差別較大。例如,Gilley Rasheed(2000)研究認為,核心業務或外圍業務的外包強度對企業的總體績效均無顯著影響;李志奇(2004)研究認為,核心業務外包與企業的財務績效和利益相關者績效負相關,外圍業務外包與企業的財務績效正相關;而鄭真(2007)則研究認為外包強度和企業的財務績效、創新績效、經營績效均正相關。
事實上,企業是嵌入社會經濟網絡中的“活體”,研究企業的外包戰略必須將其放入所處的經濟社會網絡中進行考察,外包企業與外包網絡成員企業之間的互動關系對于企業績效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外包企業與外包網絡成員企業間的關系既不同于市場機制中純粹的“買賣關系”,也不同于企業內部的“層級關系”,而是一種以重復交易為前提,以外包為載體,建立在信任基礎之上的,長期合作、相互溝通、彼此信任、共擔風險、合理劃分受益的特殊合作關系。而大量研究表明,合作伙伴關系對于企業績效有重要影響(Dyer Singh,1998; Beugelsdijk,2003)。因此,本文結合關系觀和企業網絡理論,提出外包戰略不能僅通過外包強度來度量,還應考慮外包伙伴關系的作用,外包伙伴關系是外包戰略影響企業績效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并且在外包強度與企業績效之間起調節作用。而根據企業網絡理論,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刻畫的正是外包企業與外包網絡成員企業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其內涵包括聯結強度、信任和知識共享三個維度(Granovetter,1973;Uzzi,1997),因此,本文將通過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來度量外包伙伴關系并實證其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
1、相關文獻與理論假設
關系觀指出,企業競爭優勢不僅來自企業內部的資源,而且來自根植于網絡關系中難以模仿的能力(Dyer Singh,1998)。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潛力不單取決于自身擁有的資源,還取決于與其他企業的關系。Beugelsdijk等(2003)也指出,良好的外部關系是企業生存和成功的關鍵,異質的企業間聯結可能是關系租金和競爭優勢的來源。嵌入于企業間的關系網絡可產生社會資本,并給組織提供學習的機會、獲取技術和資源的途徑并增加企業的合法性(increased legitimacy),因此有助于企業提高其競爭地位(Dyer Singh, 1998; McEvily Zaheer, 1999),并進而提高企業的績效。因此,外包企業與外包網絡成員企業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對于企業績效有重要影響。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H1.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與企業的短期績效正相關;H2.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與企業的長期績效正相關;H3.非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與企業的短期績效正相關;H4.非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與企業的長期績效正相關。
Gilley Rasheed (2000)首次提出了外包強度的概念,用來描述企業對于外包戰略的整體依賴程度,包括寬度和深度兩個維度。與Harrigan(1985)計算企業縱向一體化程度的方式相似,外包寬度指企業外包的業務活動數量占企業全部業務活動數量的百分比,外包深度則是針對每一項被外包出去的業務,其外包出去的業務量平均占該業務總業務量的百分比。大量實證研究表明非核心業務外包強度對企業績效有正面影響(Quinn, 1992; Lei Hitt, 1995),其績效的提高主要來源于以下三方面:(1)使企業的資源更集中于提高核心能力的業務上;(2)通過將這些外圍業務外包給在該領域的領先者可以提高外圍業務的質量;(3)節約成本。而大量實證研究也表明,核心業務外包強度對企業績效有負面影響,這是因為核心業務外包會導致企業創新能力的降低(Kotabe,1989;Teece,1997)和來自承包商的競爭(Prahalad Hamel,1990; Quinn 1992)。因此,本文假設:H5.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企業短期績效負相關;H6.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企業長期績效負相關;H7.非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企業短期績效正相關;H8.非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企業長期績效正相關。
許多研究表明,外包戰略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與外包商與承包商之間的關系有關。Grover et al.(1996)研究發現,外包商的服務質量及伙伴關系對于外包成功有重要影響。徐綺憶(1999)在研究信息系統外包程度與績效之間關系時發現,企業與承包商之間的伙伴關系越好,企業外包的績效越高。而Enrique 和Reyes等(2002)等提出,在影響外包成功的因素中外包商與承包商的頻繁聯系占37.1%。因此,本文假設:H9.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在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企業短期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H10.非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在非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企業短期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H11.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在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企業長期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H12.非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在非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企業長期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概念性框架如圖1:
2、研究方法
2.1問卷設計與變量測度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所需數據。問卷包含三部分:企業基本情況,企業外包情況,企業績效。自變量包括:核心業務外包強度,非核心業務外包強度,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非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因變量為企業績效。外包強度可通過業務外包情況計算得出,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和企業績效的測度題項見表1。
2.2數據收集
2009年8月——10月間,本研究共針對廣東省制造企業發放問卷550份,回收問卷316份,其中有效問卷202份。被調查人員多為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樣本資料統計結果見表2。
2.3樣本的信度與效度
由于本研究設計的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和企業績效量表是在前人量表的基礎上開發而來,故需對其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我們首先選取有效樣本50份,運用SPSS軟件對其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再通過AMOS軟件對余下的152份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
外包網絡關系嵌入性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該變量的三個維度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采用直接斜交轉軸法,限定因子個數為3,根據最大因子載荷大于0.5的要求,提取出了三個因子;而對于企業績效量表,則采用最大變異法,按照特征根大于1,因子載荷大于0.5的要求,提取出了2個因子。另外,信度分析表明,所有題項-總體相關系數均大于0.35,各變量的Cronbach's系數均大于0.7。因此,本研究所確立的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量表和企業績效量表具有較好的效度和信度。
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表明,本研究對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中聯結強度、信任和知識共享三個變量的劃分與測度及對企業績效中短期績效與長期績效的劃分與測度是有效的。具體結果見表4(由于篇幅所限,路徑系數未列示)。
2.4數據分析
下面我們通過3個回歸模型來檢驗外包強度、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模型1僅包含控制變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增加外包強度,模型3在模型2的基礎上增加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貧w分析結果見表4。
根據模型3的回歸分析結果我們看到,核心業務外包網絡和非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與企業的短期績效和長期績效均正相關,其對于企業短期績效和長期績效變化的解釋分別為20.8%和14%,甚至比外包強度對于企業績效的解釋力度(短期績效7.9%)還要大。即本文假設H1-H4均通過了檢驗。而核心業務外包強度和非核心業務外包強度對企業的長期績效均無顯著影響,只有非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企業的短期績效正相關。即本文的假設H7通過了檢驗,H5、H6、H8則未能通過檢驗。
接下來我們應用層次回歸分析來檢驗外包網絡關系嵌入性的調節作用。在對外包強度、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和企業績效進行中心化處理后,通過以下兩個模型檢驗外包網絡關系嵌入性的調節作用:模型1包含控制變量、外包強度和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模型2包含控制變量、外包強度、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以及外包強度和外包網絡關系嵌入性的乘積項?;貧w分析結果見表5和表6。結果表明,僅表5中以短期績效為因變量的模型2中乘積項的系數為正且顯著,說明核心業務外包網絡的關系嵌入性在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短期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即本文的假設H9得到了證實,而H10、H11、H12則未能通過檢驗。
3、結果討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檢驗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外包的數量——外包強度不是外包戰略影響企業績效的唯一因素,外包伙伴關系是外包戰略影響企業績效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面影響。這與Dyer (1996)、McEvily Marcus(2005)等對于企業伙伴關系的研究結果相同,與合作伙伴之間的聯結強度、信任和知識共享對于企業績效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2、核心業務外包伙伴關系在核心業務外包強度與企業短期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說明良好的伙伴關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外包核心業務所帶來的創新能力降低等風險,使外包核心業務也可能提高企業的績效。無獨有偶,Marshal et.al.(2007)對于英國三大電信企業的案例研究結果也表明,與承包商之間合作關系良好的企業外包成功率更高,外包核心業務同樣能夠獲得良好的績效。
因此,我們建議,企業在制定外包戰略時不能僅考慮“量”的因素,還必須考慮“質”的因素,即與外包網絡成員企業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注重與外包網絡成員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構建信任和知識共享機制,以提高合作的質量,實現共贏;另一方面,核心業務不能外包的觀點應予以摒棄,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可以顯著改善外包的效果,核心業務外包同樣能夠提高企業的績效。
參考文獻:
[1] Prahalad C.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68):79-93.
[2] Gilley K. M., Rasheed A. Making More by Doing Less: An Analysis of Outsourcing and its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4):763-790.
[3] 李志奇. 高新技術企業資源外包及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D]. 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4.
[4] 鄭真. 浙江省企業外包強度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D]. 浙江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5] Dyer H., Sing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660-679.
[6] Beugelsdijk S., Noorderhaven N.G. et a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lliance capabilities and social capital, Working paper, 2003.
[7]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1360-1380.
[8]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35-67.
[9] McEvily, B.Zaheer, A. Bridging ties: A source of firm heterogeneity i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20):1133-1156.
[10] Harrigan K. R., Exit barriers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5, 28(3): 686-710.
[11] Quinn J.B. Intelligent Enterprise: A Knowledge and Service Based Paradigm for Industry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2.
[12] Lei D., Hitt M.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and outsourcing: the effec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LBOs on building skills and capabiliti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5, 21: 835-859.
[13] Kotabe M. Hollowing-out of U.S. multinationals and their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 intrafirm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89, 19: 1-15.
[14] Teece D.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 509-533.
[15] Grover, Cheon, Teng. The Effect of Service Quality and Partnership on the Outsourc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unc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Spring 1996(4):89-116.
[16] Enrique Claver, Reyes Gonzalez, Jose Gasco, Juan Llopis. 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 reasons, reservations and success factors[J].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2(4):294-308.
[17] Dyer, J. H. Specialized supplier network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auto industr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271-292.
[18] McEvily B., Marcus A. Embedded T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26): 1033-1055.
[19] Donna Marshall, Ronan McIvor, Richard Lamming. Influences and outcomes of outsourcing: Insights from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Supply Management 2007 (13):245-260.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