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關縮小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差距問題即落后國家的發展問題是當今一個重要的課題。實踐證明,窮國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來進行自己的產業定位和參與所謂的自由競爭,最后的結果是并沒有使自己走向富裕之路,反而很有可能是陷于比較優勢陷阱。劉永佶老師提出的競爭與保護觀點在一定程度上為窮國走向富裕之路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比較優勢;競爭;保護
古典經濟學中,人們進行選擇和做出決策的基本理論依據就是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同時也是分工、交易以及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前提。通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學家的宣揚和包裝,比較優勢理論在上世紀很長的一段時間被眾多的不發達國家欣然的接受,這些不發達國家認為找到了使自己國家走上富裕之路的寶典。但是其結果是很令人失望的。理論界也一直在探尋可以使窮國走向富裕之路的理論。劉永佶老師關于競爭與保護的論述,在一定程度上,為窮國走向富裕之路奠定了基礎。
一、一種關于競爭與保護的論斷
經濟學上傳統定義的競爭是指經濟主體在市場上為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既定目標而不斷進行的角逐過程,并且認為競爭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既然是競爭,那么其主體就不只一個。在這個定義中是不考慮這些主體相互之間的起點和自身的實力的差異的。在國際經濟貿易中,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高漲的時候所推行的競爭就是這種競爭,并且鼓勵所有的國家全方位的參與國際間的競爭。
保護是指在一個經濟系統中,經濟系統的管理者采取各種措施防止這個經濟體外部的其他經濟主體采取任意方式對本經濟體的入侵。這里的保護所體現的中心思想是防御,防御外來的入侵。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進入蕭條期或者是經濟危機時期所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中的保護一詞就是體現這個意思的。
在現有的文獻資料中,有關競爭和保護的關系的論述是很少見到的,似乎僅僅有這樣的觀點:在國際貿易中競爭可以促進各個參與國的共同發展,而保護則會使各個參與國利益受損。給人的印象就是競爭和保護的關系就是一個對立關系。但是事實究竟是怎么樣的呢?劉永佶老師給出了非常富有創意的論斷。該論斷主要是針對國際貿易中強勢企業和弱勢企業競爭的策略,其經典闡釋為“競爭是強勢國家的企業對弱勢國家企業的壟斷,也是對其強勢的保護;保護則是以國家政權組織并展開的弱勢企業對強勢國家企業的競爭。”。在這個策略中融合了競爭與保護。并將經濟主體的自身實力即強弱作為競爭和保護策略選取的核心標準。劉認為對外貿易保護是在對外經濟關系中以國家主權保護本國企業的利益,同時指出貿易保護不是不要競爭,而是有組織的進行競爭。
劉對上述競爭與保護的關系的論斷并不是無中生有的,自成一派的,而是對前人學說和理論的整理得到的。“最初的重商主義的特點就是貿易保護,等到英國的資本發展到可以稱霸的時候,它的代言人斯密、李嘉圖等才主張自由競爭。而此時尚處于資本發展初級階段的德國和美國則采取保護主義政策。”同時通過引用德國歷史學派的創始人李斯特的著作進行了論證。
二、關于優勢、競爭和保護的關系的數學解釋
設定廣義競爭的主體之間的競爭存在于四個方面:L代表勞動力,E代表環境資源,K代表資本,T代表科學技術。這里之所以區別于以往的假設把環境資源和科技單獨列出來,主要原因是環境資源對于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有著基礎性的影響,在現代競爭中技術輸出表現的越來越重要。于是定義優勢S=f(L,E,K,T),即優勢是競爭四個方面的綜合表現。如果競爭主體1在勞動力上表現出對競爭主體2的比較優勢,表示為 。
對于環境資源、資本和技術上表現的比較優勢其數學表達式是相類似的。
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趨勢:1、廉價的勞動力這一優勢很難繼續的保持和擴大,除非該國變的更加貧窮,以至于要提供更多的勞動才能使自己生存下來,從而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供應導致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出現。同時勞動力成本是會有一個最低的限度,這也抑制了廉價勞動力這一優勢的保持和擴大;2、廉價的資源環境這一優勢是會隨時間的推移慢慢的縮小的,環境容量和資源存量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是隨時間遞減的,因而環境資源方面的優勢是極其不穩定的和無法長久的持續的;3、資本的本性是增殖,而且其流動性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會增強,有理由相信資本上的優勢會繼續保持并有擴大的趨勢;4、技術是無限向前的,并且科學技術的進步是難以估計的,但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礎之上的,因而筆者認為科學技術的優勢是會隨著時間擴大的。上述的趨勢將會對下文的論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分別用Sl、Se、Sk和St代表勞動力優勢、環境資源優勢、資本優勢和技術優勢,那么他們之間的趨勢圖大約如下:
考慮競爭條件下比較優勢對于各個競爭主體的影響。這里使用的方法是控制變量法。首先考慮的是勞動力和科技方面,假設競爭主體1在勞動力上相對于競爭主體2存在比較優勢,而競爭主體2則是在技術上相對于競爭主體1存在比較優勢。那么根據上面的定義可以得到的表達式為:
和。他們之間的利潤關系可以定義為和
,那么要使兩個競爭主體的利潤相等,此時必須有 。但是很遺憾的是,結合上面的曲線圖,會發現這個等式絕大多數的時候是不會成立的。這主要是不平等的貿易規則和比較優勢的類型和趨勢不同所導致的。這樣帶來的后果就是利潤會更多的流向一方,從而出現所謂的剪刀差!
引入保護機制,討論保護對貿易雙方的影響。設定一個變量,它是一個由勞動力比較優勢和技術比較優勢確定的保護系數,如果假定技術比較優勢大于勞動力比較優勢(在實際的貿易中確實也是這樣的) 那么這個式子是可以成立的,也就是貿易主體間的利潤是可以相等的。因此貿易的雙方可以持續性的交易。
這里還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論斷:保護可以轉化為優勢參與到競爭中去。下文將會用到這個重要的論斷。
三、比較優勢理論不是窮國富裕的基礎
比較優勢理論是鼓勵和促進國際間貿易的,其最誘人的一點再于:比較優勢理論宣稱任何加入國際間貿易的國家都會從中獲得好處。但是從亞非拉一些國家的表現、貧窮國家數量變化、貧窮人口的數量變化以及財富分配上來看,情況并不是這樣的。亞非拉的一些不發達國家如果完全的接受所謂的比較優勢理論,那么他們在這種國際間的貿易競爭中還沒開始就輸掉了,由于沒有資本和科學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存在,那么他們就會直接將自己的優勢定義在勞動力和環境資源上,成為從事原料和初級制成品出口的國家,也就是產業鏈的最底層。而且這種分工會一旦形成就會被牢牢的固定住,時間越長亞非拉的這些不發達國家和西方的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同時由于不發達國家自身環境,比如說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減少等,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國際經濟危機的爆發,都會對不發達國家造成很嚴重的危害。以至于想回到競爭之初的環境似乎都不可能了,因為此時這些不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對發達國家的經濟依賴。總之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不能夠帶領窮國走向富裕,更多的可能是讓窮國陷入比較優勢陷阱。但是這并不是說不發達國家不應當與發達國家進行貿易往來,而是說不能完全的依照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來定位本國的產業結構和赤裸裸的參與到世界經濟交往中。
這里我們主要關心的是窮國和富國,必須清楚這樣一個事實:窮國即使有比較優勢,這種優勢也僅僅局限于廉價的勞動力和廉價的資源環境;而富國的比較優勢表現在資本和技術層面。從圖1中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勞動力和環境資源方面的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整體上呈現下降的趨勢,而資本和技術的優勢將出現一個整體上升的趨勢。更直接的表述為:隨時間的推移會擴大。表現在宏觀經濟層面上就是富國更富有,而窮國相對(甚至絕對)更加貧窮。從而也可以解釋上面關于亞非拉一些國家近幾十年看似反常的表現。在比較優勢理論中忽略了勞動力、環境資源和技術、資本之間的替代關系,這也可能是當時現實條件的限制導致在比較優勢理論形成時沒有加以考慮。近些年的相關研究表明勞動力、環境資源和技術、資本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性。這種替代性是導致勞動力、環境資本優勢不能夠持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結論:對本國參與競爭的企業提供有力的保護是窮國富裕的基礎
傳統的理論觀點認為競爭和保護是一對相互抵觸的范疇,即競爭排斥保護,保護有損競爭。但是這并沒有考慮到競爭的多主體之間存在著差異,并且這些差異往往是巨大的。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并不能順利的成就窮國的富裕之夢。而急于套用比較優勢理論以使自己的國家迅速富裕起來的窮國很可能陷于比較優勢陷阱。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個窮國也不可能不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而走向富裕之路。這并不是意味著窮國沒有策略逃脫被宰割的命運。根據前面的論述,這里得到的一個這樣一個策略:對本國參與競爭的企業提供有力的保護。
這個策略不僅僅適用于窮國,它普遍的適用于任何國家。目前這個策略使用的最多的恰恰就是最發達的美國。全球經濟危機中美國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上述優勢、競爭和保護的關系。美國的各種貿易保護政策在此時大規模爆發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此次危機爆發以前,美國最強大的產業是他的第三產業,并且以金融業和房地產業最為龐大。但是此次危機對其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影響,已經不能再支撐起美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了。而其傳統優勢產業——第二產業已經在其產業轉型中慢慢的失去優勢了。為了重新振興其制造業,因而制造了一系列的貿易保護事件。同時這一事件也說明了即使擁有比較優勢,也并不一定可以在競爭中取得實質性的優勢。
結合上文提到的那個重要的論斷,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比較優勢并不能引領窮國走向富裕之路,窮國必須對本國企業提供有力的保護,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優勢參與到競爭中,從而達到競爭主體的起點或者自身實力的近似對等,至此窮國有了和發達國家競爭的基礎,從而為其走上富裕之路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永佶著.中國經濟矛盾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2]陳立中.比較優勢與“比較優勢陷阱”——基于一種數學視角和經驗性解釋[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4)。
[3]林毅夫等.比較優勢與發展戰略——對“東亞奇跡”的再解釋[J].中國社會科學,1995(5)。
[4]胡志高. 試析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南北貧富差距現象[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1(3)。
[5]H.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