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貨幣主義理論的觀點不僅運用在經濟建設中,同樣可以運用在理財行為中,在不考慮經濟周期和投資者心理預期的前提下,貨幣供給量與資產價格之間也呈同方向變動關系。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往往在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下,股票、黃金、大宗商品等理財工具的價格會出現上漲;在緊縮的貨幣政策下或收緊銀根預期下,上述理財工具的價格會回落。運用好貨幣主義理論觀點,可以指導人們的理財行為,為投資判斷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貨幣主義;理財
貨幣主義或貨幣學派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在美國出現的一個學派,弗里德曼是該學派公認的代表,此外還有英國的沃爾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貨幣主義的基本命題是,貨幣最要緊,貨幣的推動力是說明產量、就業和價格變化的最主要的因素;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是貨幣推動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標準;貨幣當局的行為支配著貨幣量的變動,從而通貨膨脹、經濟蕭條或經濟增長都可以而且應當惟一地通過貨幣當局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來加以調節。根據經驗分析,弗里德曼得出的結論是:第一,價格總水平與貨幣供給量之間呈同方向變動。在短期內,貨幣量的變動領先于價格的變動,而在長期內這種滯后現象消失。第二,在短期內貨幣流通速度會受到利息率的影響,但波動是輕微的。而在長期內貨幣流通速度是一個常數。價格總水平是指經濟中所有價格的平均值。所以我認為:在不考慮經濟周期和投資者心理預期的前提下,貨幣供給量與資產價格之間也呈同方向變動關系。
人們的理財行為主要是對資產的投資,常見的理財標的有股票、黃金,和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貨幣數量代表了對資產的需求。人們口袋里的錢多了,在滿足自身生存需要之外才會有投資需求。以股票為例,它本身也是一種商品,它的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當供求力量達到一種平衡時,價格或價格機制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如果價格高于均衡價格,那么市場需求量小于市場供給量,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于是供給者的競爭將導致價格下降。反之,如果價格低于均衡價格,那么市場需求量大于市場供給量,市場出現供小于求的現象,于是消費者之間的競爭將導致價格上升。投資者可支配的資金越多,對股票的投資需求就越大。
與貨幣主義觀點持不同意見的是凱恩斯理論,其中由于存在流動性偏好陷阱,所以凱恩斯認為貨幣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貨幣需求與利息率呈反向變動關系,當利息率降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們預計有價證券的價格不可能繼續上升,因而會持有貨幣,以免證券價格下跌時遭受損失。這時,人們對貨幣的需求趨向于無窮大,這種情況稱之為“流動性偏好陷阱”。也就是說當一國的央行增加貨幣供給到一定程度后,有價證券的價格會停止升勢,因為流動性偏好陷阱存在,人們賣出證券,不斷持有貨幣,但在實際檢驗中,情況并不完全是這樣。
我從三個理財品種舉例來驗證貨幣供給與資產價格的關系,分別是:股票、黃金期貨、銅期貨。
首先看貨幣供給與股票價格的關系。2009年上半年,我國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截至2009年3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25.5%,為1996年11月以來最高水平。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長17%,恢復到2008年6月前的水平。貸款余額增長29.8%,為1994年以來最高水平。2009年上半年銀行信貸7.37萬億 票據融資約2萬多億。
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4月23日訊根據央行統計,一季度我國新增貸款達4.58萬億元,同比多增3.25萬億元,信貸的放量增長創歷史之最。
在公開市場業務方面,央行也會采取寬松的操作。2009年公開市場操作力度空前寬松。在1至9月間,央行連續三個季度向市場投放資金,為歷史所罕見,累計凈投放了8010億元。盡管央行從2009年四季度開始加大回籠力度,單季回籠資金約4360億元,但是已無法改變全年凈投放的結果,央行仍然向銀行體系注入3650億元資金。這也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自2002年起,因對沖外匯占款而開始常規化操作以來首個凈投放年度。外匯占款是銀行收購外匯儲備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一般來說,貿易順差、利用外資數量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因素都直接反映在外匯占款的變化當中。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23992億美元,同比增長23.28%。2009年全年國家外匯儲備共增加4531億美元,同比多增353億美元。中國外匯占款的增加,說明國際熱錢正源源不斷地流入我國。外匯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礎貨幣量,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造成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長。自從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央行貨幣創造的路徑出現明顯變化,外匯占款上升引發的貨幣被動投放規模迅速擴大。匯占款擴張導致貨幣擴張的邏輯是:央行買入外匯,投放人民幣,央行資產項和負債項同時擴張;央行賣出外匯,買入人民幣,央行資產負債表收縮。從歷史數據來看,自2001年以來,我國年底新增外匯占款呈爆發式增長。2001年我國新增外匯占款僅為3565億元,之后隨著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快速膨脹,年度新增外匯占款逐年上升,2002年-2007年新增額分別為5366億元、11623億元、17745億元、18616億元、27769億元和 29397億元,2008年達到40053億元的峰值水平。2009年截至10月份,我國新增外匯占款達到19228億元,從最近幾年11至12月份新增外匯占款的平均值來看,預計09年新增外匯占款將在2.35萬億元左右。我國新增外匯占款的變動主要受兩個因素擾動,一是貿易順差。由于我國是一個外匯管制的國家,實行結售匯制度,資本項下的外匯并沒有放開,所以隨著我國出口貿易的恢復,大量外匯流入,使我國外匯占款不斷創出新高,并企業通過結匯,將外匯賣給國家,而國家則以掛牌匯率向市場釋放資金,再乘以流通乘數,資金泡沫就這樣形成了,貨幣供給嚴重過剩。正是由于2009年上半年,我國貨幣供給過多,造成了上證指數的一路上揚,從1800點,一直漲到3400點,漲幅高達88%。
其次,看貨幣供給與黃金期貨價格的關系。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政府紛紛采取了救市政策,這其中就包括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以美聯儲為例,整個2009年美國的聯邦基準利率均維持在接近零的水平。美聯儲同時向市場注入了大量資金,僅向銀行的注資就高達700億美元。美元的濫印,必然導致美元的貶值,黃金和美元是負相關關系,也受到了資金的追捧,一路上揚,在2009年的12月創下了1226美元/盎司的歷史價格新高。黃金價格在2008年金融危機最為嚴重時下跌,卻在2009年世界經濟緩慢復蘇時上揚,也讓理財專家們大跌眼鏡,它的表現完全顛覆了其避險工具的歷史經驗,成為了資金投機的工具。這也充分證明僅僅依靠避險和保值的理論去投資黃金,是十分片面的。黃金價格的波動,與貨幣政策是否寬松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最后,看貨幣供給與銅期貨價格的關系。無獨有偶,類似于黃金期貨價格,我國期貨市場滬銅的價格在2009年也瘋狂飆升,原因有兩個:1,隨著我國經濟的回暖,對銅的需求增大;2,2009年我國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天量的貨幣供給。那么,哪個因素是銅期貨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呢。據中期網的統計,2009年我國銅需求上漲了30%,而滬銅的價格卻從23000元/噸漲到了63000元/噸,漲了170%,30%的需求增長卻帶來了價格170%的上漲,這背后還有一個幕后推手就是資金。在本文前半部分已經論述過了,2009年我國也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資金供給極其充裕,所以只要經濟稍有好轉的跡象,滬銅期貨價格就會狂漲,而一旦出現央行回收流動性的預期,滬銅的價格就會有大幅的波動,比如:2010年1月,中國央行時隔一年首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滬銅期貨價格從2010年1月7日的63000,短短1個月內,到2月5日就跌到了52000,跌幅高達17.5%,又由于期貨采用保證金杠桿交易,可以放大5——7倍,那么滿倉做多的客戶基本就血本無歸了,可見貨幣政策調整的預期對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影響之大,銅僅是大宗商品的一個典型代表,其他大宗商品同樣演繹了和銅一致的走勢,原油期貨價格在美聯儲以及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推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后從30美元/桶飆升至80美元/桶,與之相伴的是原油的庫存不斷上升,頗具諷刺意味。到了2009年底,美元更是和大宗商品一同上漲,從2009年12月到2010年3月,美元指數從74漲到了82,這也顛覆了一貫的理財分析思路,即美元與大宗商品價格呈負相關關系,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投機客中大量的美元多頭頭寸,深層次的原因是美元的全球泛濫,它幾乎將所有的資產價格均往上推。
所以,投資者在理財投資時,本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取向,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在不考慮經濟周期和投資者心理預期的因素下,貨幣因素對資產價格有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歐陽志剛、王世杰,《我國貨幣政策對通貨膨脹與產出的非對稱反應》,《經濟研究》2009第 9期。
[2]劉平,《華爾街之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3]唐靖廷、龔日朝,《國家在匯率協調中的主導作用研究》,《金融經濟》2006.9.下半月
[4]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3版。
[5]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期貨市場年鑒》,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6]張榮亮,《彼得·林奇的黃金投資法則》,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7]理查德·鄧肯,《美元危機》,王靖國等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8]羅伯特·J·希勒,《非理性繁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
[9]麥克拉夫,《商務與經濟統計學》,易丹輝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第10版。
[10]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11]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版》2008年12月19日,第1版。
[12]京華時報,《聚焦全球經濟危機》,2009年11月14日第37版。
[13]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年卷。
[14]劉迎秋,《我國需求總量變動的供給效應剖析》,《經濟研究》,1991,第10期。
[15]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2009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人民日報》,2009年3月15日第2版。
[16]易綱,《中國的貨幣、銀行和金融市場:1984——1993》,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7]趙進文、黃彥,《中國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關系的模型實證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6第2期。
[18]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www.pbc.gov.cn
[19]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08》,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0]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和經濟周期的考察》,商務印書館,1990。
[21]孔霏兵,《中國金屬通報》,中國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2]然光和、王定祥,《金融產業資本論》,科學出版社,2007。
[23]魯道夫·希法亭,《金融資本》,商務印書館,1997.
[24]唐海燕、張會清,《國際貿易問題》,2009第2期。
[25]新華社,《2月份我國人民幣新增貸款1.07萬元》,2009年3月13日第1版。
[26]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27]Bernanke,Ben S., ThomasLaubach, FredericS. Mishhin and Adam S. Posen, 1999.Inflation Targeting: Less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8]Akamatsu, K.,1962,“Histor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eveloping Economic, 13-25.
[29]Barro, Robert, 1999,“Note on Growth Accounting”,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4(2),119-137.
[30]Friedman, Milton and Anna Jacobson Schwartz, 1963, A Monr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