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實困惑:欠發達縣域信用體系建設舉步維艱
(一)服務中介缺失
欠發達縣域的中介機構大多在創辦之初掛靠相關行政單位,靠行政單位招攬業務,獲取收入。盡管現在名義上與原掛靠單位已經脫鉤,但是在經濟利益上仍與原掛靠單位休戚相關,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違規執業時有發生。同時,受經濟條件影響,欠發達縣域信用中介市場規模小、機構種類不全,行業整體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基本處于無序狀態,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學的信用調查和評價體系,導致企業的信用狀況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評估,中介行為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經常受到質疑,難以起到客觀公正的鑒證作用。欠發達縣域信用中介的缺失,一方面加大了企業融資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縣域金融信貸風險,造成了“貸款難、難貸款”的尷尬局面。
(二)管理機構缺位
信用體系建設需要一個規范、統一、公正、高效的信用管理體系來克服部門利益的干擾和協調方面的高成本。欠發達縣域信用管理機構分散,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分散于公安、工商、稅務、銀行、審計、法院等多個部門。政府在信用管理上缺乏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一些擁有信用信息數據的單位之間難以協調,個人信用數據更是難于收集,信用信息處于分散和相互屏蔽的狀態,信用信息缺乏共享。同時,在信用信息采集途徑與方法上也存在局限性,如在采集農戶的征信資料時,通過自身申報家庭年收入或由村組干部進行估算,征信資料的內容并不完整,可信度也較差。
(三)失信懲治不力
對于失信行為追究及懲治,以維護正常的信用秩序,最終要靠法律的威懾力,信用體系建設尤其如此。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關于信用制度的全國性法律規范,信用信息的征集、管理、評估和失信行為的懲治無據可查、無法可依,對惡意逃廢債務行為無明確懲罰規定,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逃賴債行為。由于缺乏違約失信懲戒機制,欠發達縣域城鄉居民信用意識普遍不強,信用卡惡意透支、企業和個人逃廢債務行為時有發生,金融勝訴案件執行難問題突出,金融債權得不到有效維護,嚴重挫傷了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經濟發展。
(四)擔保機制落后
近年來,隨著《中小企業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全國各地商業化的信用擔保機構紛紛組建,在中小企業獲得貸款支持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欠發達縣域因受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僅處于起步階段,機制建設尚存有不少問題:一是信用擔保公司規模普遍偏小,自身信用能力很難得到銀行的認可。二是企業素質整體低下,難以達到企業貸款門檻,擔保需求意愿不強。三是欠發達縣域金融生態環境不優,逃廢債務行為時有發生,擔保公司“想保而不敢保”。四是欠發達縣域財力有限,再擔保和擔保救濟制度難以落實。五是信用保險、保理業務缺乏,信用擔保業務蛋糕難以做大。正是基于上述種種因素,欠發達縣域擔保體系遲遲難以建立,更談不上發展壯大。
(五)企業信用堪憂
欠發達縣域中小企業居多,企業規模偏小,資金普遍缺乏,經營效益普遍低下,生存和發展困難重重。為了獲得銀行支持和少交稅款,中小企業往往利用市場監管機制不完善的缺陷,人為地做假賬,提供虛假財務資料或使用不當手段來達到目的。欠發達縣域信用監管機制不健全,直接導致信用信息的不對稱,不守信用者可以繼續經營企業或者干脆改頭換面注冊新的企業,客觀上造成了金融部門“恐貸、惜貸”心理,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路徑選擇:欠發達縣域信用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一)加快信用建設立法步伐
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信用法制建設。信用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社會信用制度,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及信用活動提供完整、公開和相對穩定的標準,指導和保障社會信用活動與行為健康有序。因此有必須借鑒國外在信用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盡快出臺與信用體系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保護守信主體利益和追究違約責任提供法律武器,建立保護守信者、打擊失信方的社會信用規則,讓經濟行為主體在維護正當權益上有據可查、有法可依。
(二)建立健全信用擔保體系
一是通過財政投入、企業參股等多種方式,組建信用擔保機構和貸款擔保基金,為信貸支持提供社會保障,切實解決欠發達縣域中小企業和“三農”經濟大額融資擔保難的瓶頸問題。二是各級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協調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之間建立起風險共擔、利潤共享、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提高信貸風險防范能力。三是建立信用保險、保理制度,擴大信用保險、保理范圍,把信用擔保業務做大做強。
(三)建立完善信用評價體系
一是各級各部門應充分整合、利用各種信用信息資源,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宗旨建立信用評價機構,完善信用評價機制、體系和方法,提高信用信息的利用率。二是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征信管理機構的作用,合理利用自身的網絡優勢和技術優勢,加強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建設,促進信用數據開放,推動區域性征信數據互聯互通,不斷推進信貸征信市場建設,為金融機構授信提供重要依據。公安、法院、工商、稅務等部門也應在本職范圍內探索建立相關征信與評價體系,并加強各類信息資源的橫向聯網,建立起一個能夠對企業完稅狀況、守法狀況、財務狀況、產品質量狀況和盈虧狀況等各方面進行完整記錄并提供查詢服務的企業信用數據庫。三是突出對個人及企業的實有資產、規模、企業的經營、現金周轉狀況及發展前景等進行綜合評價,核定等級,張榜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四是建立和完善信用監管體系。建立部門間聯合的信用征集與信用評估體系,實現信用監督的社會化。成立信用等級評定組織,制定企業及各種社會中介機構的信用評估標準和監督措施,實行地區信用環境評價制度,定期考核并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
(四)建立健全失信懲處機制
建立健全信用懲處機制,既是信用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信用建設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企業失信懲罰機制,不定期發布信用信息,公布企業的信用狀況,特別是建立起覆蓋縣域企業不良警示系統和提示系統,對失信企業,按有關規定進行告誡和監管,對嚴重失信企業以至違法的企業要公開曝光,依法予以嚴懲。同時,發揮行業協會、同業公會的作用,強化信用自律,促進行業信用建設。二是建立個人違約行為約束和制裁機制,把個人違約情況在個人信用檔案中做長期記錄,并根據違約程度,適時進行披露,使信用報告成為個人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第二身份證”。三是建立政府信用責任體系和政府信用查究制度,對政府失信行為及時曝光,對嚴重失信并造成損失的責任人員進行嚴肅處理。
(五)優化信用體系建設環境
一是加大信用體系建設宣傳力度,廣泛開展信用評比、欠款清收和金融案件執行等活動,著力構建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的長效機制,讓失信者認識到不但不能從失信中獲得利益相反還要遭受巨大損失,使他們養成守信的良好習慣。二是規范信用中介行為,加強行業自律與他律,嚴厲打擊不法行為,維護中介客觀、公正、獨立的良好社會形象。三是建立信用信息公開機制。在保護國家機密和個人隱私的基礎上,政府、公用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工商企業、行業協會和信用服務機構等社會信用體系的各個主體,要依法依規以不同形式公開在行政管理和業務活動中所掌握的信用信息,實現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發布、查詢和使用的良性循環。四是整合銀行、公安、法院、工商、稅務、郵政、電信等部門分散的信用信息,形成對企業和個人信用整體報告,幫助金融機構全面、準確了解企業和個人信用狀況。五是建立失信損害救濟制度。地方政府及各部門要加大對金融機構在債權保全、資產接收和處置等環節的政策支持,幫助金融機構清收盤活不良資產或減少不良資產處置成本;開辦適合于縣域的產業保險,充分發揮保險在縣域經濟中的服務保障功能,分散和減少貸款風險和損失;通過財政年度預算,建立財政償債基金,專項用于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債務清償。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岳陽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