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深入解讀《意見》,了解國家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背景和具體舉措,能為湖南省加快發展金融業提供借鑒。
一、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背景
早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就將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確立為一項國家戰略;今年四月,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正式明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戰略定位。國家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背景。
(一)上海的金融歷史底蘊深厚
上海是近代中國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國現代金融業的發源地。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誕生,標志著新式銀行在我國開始出現。至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上海在金融機構、資金、金融市場方面獲得迅速發展。當時全國銀行共有164家,而總行設在上海的達58家,上海占據全國的銀貨資金6億元的76%以上,形成了包括信貸市場、同業拆借市場、外匯市場、黃金白銀市場、股票市場、商品期貨市場等各類市場。上海成為當時遠東地區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鑄就了上海深厚的金融歷史底蘊。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求
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在短期內導致中國因外需萎縮而使實體經濟遭受巨大沖擊,更是對中國大量消耗資源能源、高度依賴外部需求的增長模式提出了挑戰,這種經濟發展模式顯然不可持續。中國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因此,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不僅是上海轉型的內在需要,也是我國應對金融危機,藉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制約,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三)國家財富管理的迫切需要
中國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積累了巨大的國家財富,其中一部分以持有美國國債的形式存在。當金融危機來臨導致美元走弱的時候,持有美國國債的安全性引起了廣泛關注。如果中國有自己可控的國際金融中心,則可以借此更有效、更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減少外匯風險;可以在與外國進行交易時,有能力參與國際金融資產或商品期貨資產的定價,擁有管理財富的話語權;可以創造很好的投資平臺,實現國家財富的保值或升值等。
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具體內容及其亮點
《意見》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設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國際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體系;基本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金融人力資源體系;基本形成符合發展需要和國際慣例法律法規體系。其具體措施包涵四方面的內容:
一是加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不斷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形成比較發達的多功能、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任務。《意見》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創新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的要求:各類債券品種和債券市場建設,研究探索并在條件成熟后推出以股指、匯率、利率、股票、債券、銀行貸款等為基礎的金融衍生產品,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屬類大宗產品期貨,研究建立不同市場和層次間上市公司轉板機制,適時啟動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發行人民幣股票及債券,積極發展再保險市場等。
二是加強金融機構體系和業務體系建設。重點發展投資銀行、基金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貨幣經紀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機構,鼓勵發展各類股權投資企業(基金)及創業投資企業,搞好上海金融發展投資基金試點工作,推動私人銀行、券商直投、離岸金融、信托租賃、汽車金融等業務發展,適時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產品試點等。
三是加強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電子交易,促進各類系統互聯互通;健全為市場交易服務的登記、托管、清算、結算等現代化金融支持體系;規范發展中介服務,加快發展信用評級、資產評估等中介服務機構;建立我國金融資訊信息服務平臺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務市場等。
四是加強金融發展環境建設。制定既切合我國實際又符合國際通行慣例的金融稅收和法律制度;完善金融執法體系,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糾紛審理、仲裁機制,探索建立上海金融專業法庭、仲裁機構;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建立貼近市場、促進創新、信息共享、風險可控的金融監管平臺和制度。
研閱整篇《意見》,至少有兩個“亮點”值得關注:
一是“創新”成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主旋律。《意見》賦予了上海在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重要責任,顯著加大了對上海在金融領域先行先試的支持力度。上海將有望在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工具等一系列金融產品創新領域率先“吃螃蟹”,如上文提到各類試點等。同時,要制定并完善促進金融創新的政策,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金融市場和金融企業為主體的金融創新機制。
二是建立國家層面的指導協調機制。把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上升到國家層面,建立由發展改革委牽頭、有關部門參加的協調機制,加強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指導、協調和服務。
三、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對湖南省的借鑒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可以為湖南省建立區域金融中心、促進金融業發展提供借鑒。
(一)要有大量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
構建區域金融中心的前提條件是其周邊甚至更廣闊的區域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有較大的需求,這取決于本地及其腹地經濟總量與增長、國際資本的流動等。2008年上海GDP為13698.15億元,人均72536元,分別是湖南省的1.23倍和4.45倍。而上海還有可利用的“長三角”等經濟腹地及其制造業基地,對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較大。同時《意見》也要求上海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這必將進一步提升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需求空間。因此,建立區域金融中心首先需要進一步壯大發展區域實體經濟,做大經濟總量,擴大經濟輻射面,以創造大量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需求。
(二)要有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的大量集聚
一個區域金融中心的形成,產生“聚集效應”很重要。“聚集效應”就是集中了各種創新服務產業,形成規模優勢。無論對企業還是對人才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大量的金融機構“扎堆”才會產生這種“集聚效應”。目前,上海市有各類金融機構689家,其中銀行業機構124家,保險業機構291家,證券業機構94家,在滬經營性外資金融機構達到165家,同時上海已集中了近20萬金融人才,這些數據遠遠超過內陸省份。而且《意見》要求上海重點發展有利于增強市場功能的機構,同時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機制,研究制定吸引各類高層次人才的配套措施等,將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和人才的集聚效應。
(三)要有完善發達的中介服務機構和信息服務體系
金融中心是建立在中介服務的基礎上,相對發達的中介服務機構和信息服務體系,能為各類金融交易提供方便、自由的交易平臺,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擴大交易量。中介服務的基礎是信用,而完善的信用環境和信用制度對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將存在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對于中介服務和信息服務體系還不發達,信用體系還不完善的地方,應將其作為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四)要有良好的金融制度、法律制度
一個金融中心必須具備透明、公平的金融法律制度,市場主體在這里不會受到任何不正當的限制和歧視,這樣才能保護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益,確保金融交易的安全、高效。《意見》提出了要完善金融執法體系,探索建立金融專業法庭、仲裁機構等,就是改善司法環境、提高法律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從湖南省的金融執法情況來看,金融債權維護依然較難,成為制約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又一大瓶頸。
四、加快湖南省金融業發展的思路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對湖南金融業發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啟示,有必要對未來幾年湖南金融業發展進行全面研究規劃。
(一)充分認識湖南省金融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中部地區缺乏一個有號召力的區域金融中心,湖北武漢、河南鄭州都已提出要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將對湖南省構成強有力的競爭。與之相比,湖南省建立區域金融中心優劣并存,對此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優勢方面:(1)湖南省地處長三角、珠三角交匯處,可以充分利用沿海產業轉移優勢;(2)湖南省擁有豐富的農業及有色礦產資源,在中部地區有著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3)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將成為我國中部新的經濟增長極;(4)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與湖南省政府聯合開展金融服務創新試點,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湖南省金融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也為未來的金融創新打下良好基礎;(5)近年來,湖南以創建金融安全區為手段推進全省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明顯,信用體系建設的“湖南模式”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改善;(6)獨特的湖湘文化,具備一定的人文優勢。
不足方面主要是金融業總量規模不大。2007年,湖南省金融業增加值為211.7億元,占GDP比重為2.3%,比河南高0.29個百分點,比湖北低1.35個百分點,與上海的差距更大(見表1)。
同時,湖南省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務總量與湖北、河南兩省存在差距。2008年末,湖南省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是湖北的80%、79.9%,是河南的71%、67%;證券業發展總體水平低于湖北,與河南相當;保險業實力低于兩省,尤其與河南省差距較大(見表2)。
湖南省金融規模不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經濟總量規模不大、二產業占比不高,吸引資金能力不強;直接融資方面創新不夠,金融資源的積聚能力較差,缺乏實力強大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等。
(二)立足現實謀劃建立區域金融中心
當前,全國除上海、北京、深圳外,還有多個城市提出要建立區域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可謂遍地開花。湖南省應立足湖南實際,發揮優勢,彌補不足,謀劃建立長株潭區域金融中心。
1、對區域金融中心進行準確定位。根據湖南省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經濟金融現狀,長株潭區域金融中心應定位為輻射中西部的國家性區域金融中心,而不是國際金融中心。
2、設定區域金融中心的功能與目標。除金融中心的投資、融資、結算、綜合服務等功能外,根據湖南特色和基礎,建議長株潭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1)建成中小企業融資中心;(2)建成大宗農產品和稀有有色金屬產品定價與交易中心;(3)建成信用信息征集與發布中心。
3、科學規劃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是一個長期、浩大的工程,需要科學規劃,分步驟、有次序的完成。規劃建設步驟時,定位要高,起點要低,工作要扎實,避免“躍進式”發展。建議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先整合長株潭城市群及3+5城市區域;第二階段輻射到全省;第三階段逐步向整個中部地區以及部分西部省區(如云、貴兩省)輻射。不同的階段應有相應的目標、思路和具體措施。區域金融中心建設不是三五年的事情,在時間安排上忌急功近利,建議規劃10~15年基本實現目標。在規劃過程中,要避免長沙市各個區和長沙、株洲、湘潭三個市各自為政建設“區級”或“市級”金融中心,應統一到整個長株潭城市群層面上來進行整體規劃。
4、建立政策支持體系。如何克服區域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的制約因素?有的問題要依靠自身努力去解決,如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擴大經濟輻射面、培育金融中介機構和金融人才等,而有的則需要國家層面的支持,在政策、法律等方面實現突破,如放松資本管制,開展金融產品和工具的創新試點等。建議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模式,一方面在省級層面把支持和優惠政策用足用透,另一方面積極爭取國家層面的政策安排。
結論:總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湖南省發展金融業提供了思路和借鑒。建立長株潭區域金融中心應該是發展湖南省金融業、促進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實現湖南省經濟騰飛的理想選擇。長株潭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要立足現實,科學謀劃,既要努力形成區域金融中心的基本要件,如大量的金融需求、金融機構和人才集聚、發達的中介服務體系和健全的金融法制等,也要形成適合自身長遠發展的區域特色,才能更有利于湖南省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