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澤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 101149)
現代傳媒在社會信用建設中的作用
林英澤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 101149)
現代傳媒是信用意識的培育者,信用道德的規范者,信用文化的傳播者,是社會信用建設的倡導者、引領者、記錄者、監督者,應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引導作用和監督作用。首先,要確立傳媒信用觀念,建立傳媒業誠信機制,打造信用傳媒,構建傳媒公信力,真正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其次,要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全社會樹立誠信觀念,增強信用意識,引導市場主體自覺遵守和維護社會信用,引導社會輿論,培育和傳播信用文化,營造信用環境;再次,要充分發揮好新聞輿論監督的糾偏作用。
現代傳媒;社會信用;示范;引導;監督
1.信用建設的倡導者、參與者、引領者。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美德,但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卻漸漸遠離了我們,誠信缺失、信用失范成為國人的一大痛。建設誠信社會,打造信用中國,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心愿。傳媒一馬當先,振臂疾呼,呼喚誠信歸來,呼吁重構信用道德,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漫長過程中,傳媒仍將一如既往地“甘為馬前卒”,為信用建設竭盡所能。除此之外,現代傳媒還是社會信用建設的積極參與者,著力進行自身的誠信建設,打造信用傳媒,以此提升自身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引導力、生命力,并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和示范效應,帶動全社會的信用建設。
2.信用意識的培育者,信用道德的規范者,信用文化的傳播者。在社會信用建設中,現代傳媒通過多種手段,培育公民的信用意識和誠信意識,確立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的觀念,塑造規范公眾的信用價值觀、信用財富觀、信用職業觀,使誠實守信重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文明建設之列,引導各市場主體把誠實守信作為基本的道德準則和行為準則,從根本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信用法制觀念,教育全社會“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信用氛圍和良好的信用環境。同時,不遺余力地培育、傳播信用文化,使信用文化、信用精神內化于社會成員的思想意識之中,進而推動信用文化發展與繁榮,推動整個社會信用建設。
3.社會信用建設的瞭望者、記錄者、監督者。傳媒是人類的瞭望者,歷史的記錄者,社會發展的監督者。在社會信用建設中,現代傳媒集瞭望者、記錄者、監督者于一身,及時發現暗礁和潛在的風險,使社會信用建設能繞過急流險灘,按著預定的航線順利抵達彼岸,實現預期目標。同時,忠實地記錄其間的成敗得失、經驗教訓及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此外,還要承擔對社會信用建設全過程進行監督的重任,及時發現并反映新情況、新問題、新需求、新動向,積極協助政府和相關機構解決問題,促進社會信用建設的有序進行和不斷完善。
在社會信用建設中,現代傳媒作為一支重要力量,應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引導作用和監督作用。
傳媒是黨、國家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社會公器,這種特殊的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決定了傳媒必須置身于誠信社會建設、社會信用建設的前沿陣地,必須自己首先講誠信,守信用,而且比其他任何行業都做得好、做得到位,真正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才能談得上對黨和國家、對社會、對人民、對受眾負責,才能真正發揮好引導作用和監督作用。
傳媒信用,是傳媒對于受眾的誠信關系。傳媒誠信應該是抱著對黨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受眾負責的態度,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客觀、真實、全面、公正地報道新近發生的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在新聞報道中實事求是,不說假話;信守承諾,言行一致;遵紀守法,有信無欺;積極向上,情趣健康。[1]
如果說,信用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是企業寶貴的無形資產,是社會正常秩序的基礎,是國家良好的形象,那么,對傳媒而言,信用就是公信力,就是影響力,就是競爭力,就是生命線。
1.確立傳媒信用觀念,建立傳媒業誠信機制,大力推進傳媒信用建設。傳媒信用是社會信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傳媒機構和傳媒業應抓住當前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信用建設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自覺站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大力推進傳媒信用建設,確保信用理念貫穿于傳播活動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誠信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不斷傳承和備受推崇的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更是新聞職業道德的核心。傳媒從業人員要樹立信用觀念和誠信意識,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準則,規范自己的誠信,從采訪報道、信息整理到編輯出版再到廣告發行等各個環節,都要做到以誠信為本,以受眾信任為榮,以受眾拋棄為恥。
2.始終把黨、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傳媒的功能持續擴大,作用不斷顯現,自身的訴求也與日俱增。但是,傳媒的權力來自于黨和人民,媒體絕非媒體自己的媒體,乃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媒體,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重大,每一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首先是社會責任,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服務于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2]“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才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信任,無愧于黨和人民賦予的話語權、采訪報道權和傳播權。(1)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更加自覺主動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3]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開展輿論監督,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流輿論,用正面的聲音壓倒各種雜音噪音。要準確把握社會心理、社會思潮的發展變化,善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共識。善于利用網絡等新型媒體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加強對網上熱點問題的引導,唱響主旋律,使正面輿論成為網上最強音。[4](2)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受眾。所謂貼近群眾,就是要堅持群眾觀點、群眾立場、群眾方法,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關注民生、反映民意、匯聚民智,滿足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回應社會普遍關切,多為群眾排憂解難,多運用群眾語言,多反映群眾身邊的人和事,使新聞宣傳工作更加為群眾喜聞樂見,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5]所謂貼近生活,就是始終不渝地深入生活,科學理性地梳理生活,準確及時地反映生活,全心全意地服務生活。置身于生活而不為生活所累,進而俯視生活;走進生活而不為生活所蔽,進而研究生活。所謂貼近實際,就是緊跟時代步伐,緊貼時代脈搏,緊隨時代潮聲,樹立為時代把脈、為人民造福的責任意識。所謂貼近受眾,就是要深入研究受眾,把握滿足受眾需求,強化受眾意識,具有受眾視角。貼近受眾而不是巴結受眾,服務受眾而不是迎合受眾,引領受眾而不是強加受眾。[6](3)堅守社會良知和公平正義。只要對社會公平進步有利,當言則言,以言取信;擯棄奴顏媚骨,不為名、權、利所動,敢于為民請命,勇于為公平正義而歌。
3.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全面性原則,杜絕虛假新聞。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全面性,準確、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既是對傳媒的最低要求(起碼的職業要求),同時也是最高標準(從外在的要求變為自覺的行動)。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生命,是傳媒公信力的硬指標,只有真實才有信用可言,才能獲得信任。無論時代發生多么大的變遷,新聞事業怎樣深化改革,傳媒市場競爭如何激烈,真實性永遠都是新聞的生命,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永遠都應該是新聞工作者的天職。即使在網絡時代,也不能因為互聯網的高效高頻使用而降低傳媒判斷、采集和傳播信息的標準,努力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堅決反對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和低俗新聞,自覺接受社會監督,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上海東方網的“十不可用”原則值得借鑒,即假不可用、險不可用、長不可用、虛不可用、劣不可用、亂不可用、淺不可用、澀不可用、套不可用、惡不可用。
4.完善傳媒運行機制,加強傳媒隊伍建設。(1)加快傳媒體制機制改革步伐,盡快建立合理、健康的傳媒運營機制,增強凝聚力。在媒體企業化運作的大背景下,要健全采編人員保障制度,避免“新聞民工”現象,為從業人員創造有歸屬感的工作環境,增強從業人員的職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2)建立穩定從業隊伍的良好制度,規范傳媒機構用人制度,切實抓好隊伍建設。(3)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弘揚職業精神。加強對從業人員特別是一線記者的教育工作(一線記者是新聞的第一道關口,也是傳媒信用和傳媒公信力的一面鏡子),切實從提高傳媒從業人員素質入手,使新聞專業主義內化于從業人員的意識之中,使他們像愛惜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自己的職業形象,真正做到敬業奉獻、公正誠信、清正廉明、遵紀守法,不濫用黨和人民賦予的話語權,不通過新聞活動謀取不正當利益。(4)建立嚴格的職業操守考核與管控機制,使傳媒從業人員懼怕失信對自己職業生涯甚至人生帶來的嚴重后果。
5.完善問責制度。傳媒要在嚴格執行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相關規章(如《報刊管理暫行規定》、《廣播電視管理條例》、《互聯網內容管理辦法》、《虛假失實新聞處理辦法》)的同時,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公開更正、道歉、通報制度和社會公眾參與的全方位社會監督制度。由新聞出版從業人員、法律專家、新聞出版界教育界權威人士與社會名流共同組成新聞出版評議委員會,對虛假新聞報道等傳媒失信事件加大社會機構監督和他律的力度。[7]
1.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傳媒的觸角可以伸向社會各個角落,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設立“哨所”,發揮“瞭望哨”的作用;可以充分發揮其覆蓋廣、反應快的優勢,預測社會信用建設可能遇到的阻力;可以及時將現實生活中信用建設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需求、新問題及時“上傳”,使政府及時掌握情況、調查研究、尋求對策、制定解決方案或出臺相應的政策。同時,傳媒向下的宣傳作用、向上的民意反映及對社會輿情的實時監測,可以及時為決策層提供參考,輔助政府作出戰略決策,使政府及社會信用建設各相關機構與傳媒形成合力,共建誠信社會,同構信用中國。
2.引導全社會樹立誠信觀念,增強信用意識。(1)引導全社會確立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的觀念,認識到沒有信用,就難以取信于人、取信于民、取信于消費者;丟棄信用,無異于自掘墳墓。(2)引導全社會把誠實守信作為基本的道德準則和行為準則,從根本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信用法制觀念,教育全社會“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3)引導全社會樹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信用觀。傳媒要引導人們將形成于“熟人社會”的低層次的傳統的信用觀提升為適應“陌生人社會”和現代市場經濟的本原性信用觀,把信用作為生存之本、立身之基、為人之道,兼顧利己與利他,追求互惠與雙贏;引導人們確立“信用價值觀”、“信用財富觀”、“信用職業觀”,以信用立身、興企、為政、治國。
3.引導市場主體自覺遵守和維護社會信用。誠實守信,重在實踐,貴在積累。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不以善小而不為,將誠信內化于心,不以惡小而為之,去小惡而從善,積小善成大德,將誠實、守信、踐約化作自覺的行動,養成信守承諾的良好習慣,共同維護社會信用,推動社會信用建設。
4.引導社會輿論,培育和傳播信用文化,營造信用環境。引導社會輿論,倡導“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風尚,在全社會形成人人講誠信、守信用、關心支持信用建設的濃厚氛圍,營造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同時,培育和傳播信用文化,使信用文化大眾化,讓信用文化的基本內容滲透到政策法令、鄉規民約、企業文化和軍隊紀律之中,貫穿于一切社會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之中。
5.傳媒的引導方式。傳媒的“引導”,寓于多種多樣的報道之中,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長期、持久的潛移默化中產生作用。(1)政策引導。傳媒應在第一時間全方位、多層面、多視角報道黨和政府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政策、指導性意見、重要論述等,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社會信用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及其具體實施方法等等,最大限度地理解、擁護和參與。(2)典型引導。傳媒要時刻關注我國社會信用建設進程,敏銳發現、深入挖掘、廣泛宣傳其中涌現的新生事物和先進典型,以榜樣的力量帶動社會信用建設和發展。(3)輿論引導。一是用正確的輿論教育公眾,引導公眾樹立信用意識,掌握政策,支持并參與信用建設;二是引導社會輿論,光大正向輿論,抑制負向輿論,使之成為信用建設的推動力量,或朝著有利于信用建設的正確方向和軌道發展;三是正確反映社會輿論,把社會公眾涉及信用建設各個方面的意見反映出來,引導公眾自覺行動,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全社會推動社會信用建設的力量。對社會有利于信用建設的思想、觀念、行為予以充分肯定和褒揚,對違背誠信原則和信用精神的思想、觀念、行為進行批評、鞭撻、剖析,對模糊不清的思想、觀念、行為條分縷析,澄清是非、善惡、對錯,并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4)知識引導。傳媒應盡可能采取專題、專欄、專刊、專著、專網等多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信用知識,進行誠信教育,使公眾盡可能多地了解信用的相關知識,了解信用的價值和作用、社會信用體系的構成、社會信用管理機構、征信、信用評估、信用服務、社會信用建設方面的政策、法規、條例及國內外值得借鑒的經驗,從而盡可能深入地認識信用、使用信用、建設信用。(5)信息引導。傳媒通過及時報道社會信用建設的新聞,真實、全面地傳播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進行社會信用建設的多種信息,如中央及各級政府關于信用建設方面的政策信息、理論信息及政府信用建設信息、行業信用建設信息、企業信用建設信息、金融信用建設信息、消費者信用建設信息、信用服務建設信息、信用法律法規建設信息等等,使公眾及時、準確地從這些信息中了解信用建設進程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而受到教育和鼓舞,得到啟示,順勢而動,調整自己的思想認識和行為。(6)廣告引導。傳媒應充分利用廣告這一比較特殊的傳播方式,引導公眾誠信立身、誠信做人、誠信經營、誠信為政,共同為社會信用建設獻計獻策,貢獻力量。
在引導過程中,不管采取哪種方式,都要以人為本,凸現人文精神,要高度關注重大事件,加強深度報道,合理運用網絡和手機等新媒介。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迅速發展,由于其傳播迅速及時、信息量大、極具個性化等優勢,越來越成為人們接觸信息、了解新聞的重要選擇,而以博客、播客等為代表的新興網絡平臺,則為網友就各種社會話題發表意見、展開討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在社會信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其優勢,使之成為正確輿論的引導力量,成為表達理性民意的場所,成為信用文化的弘揚者和人民大眾誠信道德的培育者。事實也證明,網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教育作用比單向傳輸的教育效果還要好。
在社會信用建設中,新聞輿論監督主要包括對有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原則、誠信道德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違法違規行為等的監督,對黨和政府有關建設誠信社會、打造信用中國、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等方針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對坑蒙拐騙等各種侵害人民群眾利益行為的監督,對惡意拖欠、逃廢債務、逃騙偷稅、商業欺詐、制假售假、非法集資等失信現象、不道德行為和不良風氣的揭露和批評等。監督的客體包括所有市場主體,政府、企業、個人概莫能外。
1.制約作用。一方面,傳媒不僅對社會上的失信行為進行揭露,幫助和督促有關方面掌握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讓社會公眾認識問題、理解問題,起到警示作用,防范類似問題的發生或再度發生;另一方面,傳媒為人民群眾對失信行為發表自己的意見提供適當平臺。從兩個方面推動強有力的社會輿論的形成,對政黨、政府、企業、個人及社會上一切有悖于誠信原則和信用精神的行為形成一種強大的制約力量。
2.糾偏作用。輿論監督屬于軟監督,扎根于廣大受眾的信息互動之中,觸角可以伸向社會的各個角落,能夠對社會信用建設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進行預先的全程式的監督,更容易及時地發現問題,把行政監督和法制監督可能存在的盲區暴露在陽光下,也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得到啟示,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同時,社會公眾可以通過新聞輿論感知社會“意見氣候”的變化,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確立與時代相適應的信用觀,并在經濟生活中堅守誠信道德,恪守信用原則。
3.自我塑造作用。傳媒在開展輿論監督過程中,也會自覺加強自身信用建設,樹立良好形象,此所謂正人先正已(前已有論,此不贅述)。
4.現代傳媒在社會信用建設中的監督路徑。在社會信用建設中,現代傳媒進行輿論監督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批評性報道、評論、設置議題、討論、內參、信用信息披露、公開失信者“黑名單”等等。不論采取哪種監督方式,都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信用建設的大局,堅持有利于維護黨和政府威信的原則,堅持建設性監督、科學監督、依法監督的原則,堅持有助于解決問題,有利于培育信用文化、營造信用環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原則。
5.輿論監督要把握好“度”。(1)把握好結合度。要緊緊圍繞建設誠信社會、打造信用中國及我國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目標、原則、任務等中心工作,積極穩妥地把握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經過努力能夠解決的實際問題,在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群眾關心的熱點和各級政府部門著力解決的難點“三點”結合部抓選題。選題要有高度,切入點要有深度,內容要有力度,使輿論監督有的放矢,讓監督對象心服口服,讓受眾一目了然,并從中受到教育,真正做到有理、有據、有益,使輿論監督的社會效應最大化、最優化。(2)掌握好準確度。一是確保新聞事實準確、真實,與我國社會信用建設的宗旨、指導方針、目標、任務、方法及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措施高度一致,既符合客觀真實,又符合新聞真實;二是確保報道客觀、公正,不夸大,不渲染,不斷章取義,不強加于人,語言文明,具有親和力和說服力。(3)把握好尺度。要對批評性報道進行總量控制,數量不能太多。如果負面信息和反面報道太多,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使公眾錯誤地將這種“媒體真實”當作“社會真實”,從而作出偏離社會真實的價值判斷,進而產生“整個社會信用缺失,大家都不講誠信,我失信一次又何妨”的投機心理、錯誤心理甚至行為。特別要注意的是監督要就事論事,防止越位監督,不擴大監督范圍,旁及監督對象的其他權利,網絡媒體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如果將信用監督延伸到個人私生活領域,重者會出現侵權,輕者也會使嚴肅的輿論監督變成八卦新聞展覽,降低媒體的公信力。(4)把握好監督的邊界。輿論監督是一種利器,也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傳媒在進行輿論監督時,一定要注意監督與侵權的界限,防止新聞侵權,特別要注意不能侵犯監督對象的名譽權和隱私權。如曝光不良信用“黑名單”要適度,不能旁及其余。新興媒體的崛起,使輿論監督變得更加無所不在,更加具有威懾力量,但也出現了因監督過度(諸如人肉搜索之類)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嚴重侵權事件,所以一定要引以為戒,合理、合法地進行監督。
[1]吉永成.杜絕虛假新聞與重塑媒體誠信[DB/OL].遼寧電視臺網站,2010-03-25.
[2]梁建增.略論傳媒的社會責任[J].新聞戰線,2007(11):56-58.
[3]胡錦濤.要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放在突出位置[N].人民日報,2008-06-21(4).
[4]、[5]李長春.在第十一屆中國記者節暨頒獎報告會上的講話[DB/OL].新華網,2010-11-09.
[6]薛保勤.“三貼近”是必由之路[N].西安日報,2006-04-19(3).
[7]洪玉華,楊雅蓮,王玉娟.虛假報道:拷問記者的良心與職責[DB/OL]中國新聞出版網,2009-02-23.
The Role Modern Media Play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LIN Ying-ze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modern media play in demonstrating,guiding and supervising.First,we should establish and publicize the idea of credit,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honesty and trust for the media industry,promote the credit media,construct media credibili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odern media in demonstrating;second,we should guide the whole society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honesty and trust in different ways,enhance the conscious of credit,guide the market participants to unknowingly obey and safeguard social credit,guide social opinion,cultivate and publicize the culture of credit and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credit;and fourth,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news in supervising,constraining and correcting.
modern media;social credit;demonstrate;guide;supervise
F724
A
1007-8266(2010)12-0034-04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信用與社會保障研究基地社會信用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之一。
林英澤(1966-),女,北京物資學院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社主任記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傳媒經濟和流通經濟。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