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華 鄧釗晉 劉玉明
(湖南省衡陽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 湖南衡陽 421000)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與等離子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效果比較
王中華 鄧釗晉 劉玉明
(湖南省衡陽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 湖南衡陽 421000)
目的 比較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與等離子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09年1~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用經尿道雙極等離子前列腺切除術,對照組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比較2組手術情況、隨訪情況、并發癥以及性功能改變。結果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手術出血量和術手留置導管時間均長于等離子電切術, 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2組在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上的差異并不明顯(P>0.05);2組治療后IPSS、Qmax和RUV均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癥狀評分和殘余尿量降低,最大尿流量增多,但2組間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7%,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術后陽萎發生率為15.7%,逆行射精發生率為48.6%,對照組分別為18.6%和50%,2組發生率差異不顯著(P>0.05)。結論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和等離子電切術均是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手段,但等離子電切術出血量少,導管留置時間短,并發癥也少,安全性更高,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
前列腺增生 等離子電切術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大約有40%左右的患者需要做前列腺手術,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對提高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的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手術方式是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但術中出血較多,技術難度大,限制了其在臨床的推廣應用[1],等離子電切術是在上世紀90年代逐漸興起的一種微創手術方式,已在臨床應用中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優勢。本文將2種手術方式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效果作了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本組1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均于2009年1~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年齡51~84歲,平均66歲;病程最短2年,最長12年,平均6年。患者均有尿頻、進行性排尿困難、尿潴留表現,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患有腫瘤、有嚴重內科疾病、不穩定膀胱及逼尿肌無力的患者。
依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70例患者。治療組用經尿道雙極等離子前列腺切除術,對照組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2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1.3.1 手術器械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手術采用德國狼牌電切鏡,輸出功率180~240W,電切功率60W,5%葡萄糖溶液持續低壓灌洗;等離子電切術所用等離子體雙極電切系統由英國Gyms Medical生產,電凝功率為40~80W,電切功率120~160W。
1.3.2 手術方法 2組采用相同的手術切除方式:置入電切鏡后仔細觀察前列腺增生程度,了解增生側葉與精阜的關系[2]。先于膀胱頸6點位置切一標志溝至精阜,切口深達包膜,如是以側葉增生為,則采用腔內分隔切除,如是以中葉增生為主,則先切斷5、7點位置的動脈血液供應后再將突入膀胱部分快速切除;用分段切除法治療前列腺體積較大患者,最后處理精阜周圍的腺體,這類患者兩側腺體遠端往往超過精阜,應予小片切除,以開始時所觀察到的出現外括約肌反射處作為切除近端的限度。為了避免損傷外括約肌,手術中止血要短促,最后清理前列腺尖部不平整的尿道黏膜斷端。手術結束后要確認患者排尿是否通暢,并放置三腔氣囊尿管持續沖洗。
建立FOXPRO數據庫,分析軟件用SPSS 13.0,定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組比較結果見表1。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手術出血量和術手留置導管時間均長于等離子電切術,經t檢驗比較,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2組在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上的差異并不明顯(P>0.05)。
對患者術后隨訪3個月,比較2組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最大尿流量(Qmax)、殘余尿量(RUV),2組比較結果見表2。
2組治療后IPSS、Qmax和RUV均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癥狀評分和殘余尿量降低,最大尿流量增多;但2組間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組術中及術后有4例患者出現并發癥,2例膀胱痙攣,1例繼發性出血,1例尿失禁,并發癥發生率為5.7%(4/70);對照組有18例出現并發癥,5例膀胱痙攣,4例尿道外口電灼傷,3例尿失禁,3例尿道口狹窄,2例尿外滲,1例繼發性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25.7%(18/70)。所有并發癥經對癥治療后均恢復或痊愈。2組并發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等離子電切術。結果見表3。
治療組術后陽萎發生率為15.7%(11/70),逆行射精發生率為48.6%(34/70),對照組分別為18.6%(13/70)和50%(35/70),2組陽萎發生率和逆行射精發生率差異不顯著(P>0.05)。結果見表4。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被認為是治療前列腺增生的金標準,但諸多臨床研究證實該手術的出血量較多,本文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大量出血和輸血不僅影響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而且會影響手術視野的清晰度,進而影響手術效果,與之相比,等離子電切術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少,產生差異的原因可以從2種手術方式的工作原理去解釋。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隨訪情況比較(±s)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隨訪情況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性功能改變比較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工作電極位于電切環處,回路電極則位于患者身體表面所貼附的負極板,工作電流可以在通過患者身體時形成回路,靶組織接觸面會達到400℃的高溫,組織接觸電極的瞬間會被高溫汽化,周圍組織常會受到熱穿透損傷,帶來暫時性尿失禁、尿道狹窄、繼發性出血等并發癥,另外術中電流對鄰近組織僅有極微弱的電干燥作用,在創面形成0.1~0.3mm的凝固層[3],因而止血效果差。等離子電切術的射頻能量主要是通過雙極電回路產生[4],可以將電極周圍的介質轉化成等離子體,打斷附近組織內的有機分子鍵,破壞組織汽化,切割表面溫度僅為40~90℃的低溫,僅帶來有限的熱穿透效應,可以有效減少尿道外括約肌損傷,而且不產生焦痂,減少因焦痂脫落形成的繼發性出血,因為其特有的雙極回路機制,沒有負極板,相鄰器官和組織無電流通過,因而組織損傷小,更重要的是術中用生理鹽水沖洗,不會發生TURS[5],當電極接觸前列腺被膜時其配有的被膜保護系統能停止切割能量輸出[6],避免被膜被切穿,因而手術安全性大大提高。
[1]鄭少波,劉春曉,徐亞文,等.腔內剜除法在經尿道前列腺汽化在電切術中的應用[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5,26:558~561.
[2]肖春雷,陳忠新,田曉軍,等.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后并發癥再入院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4,4:97~98.
[3]王行環,王懷鵬,陳浩陽,等.經尿道等離子體雙極電切術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腫瘤[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3, 24(5):318~320.
[4]毛全宗,榮石,李漢忠,等.良性前列腺增生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后再次電切手術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04,84:372~374.
[5]何斌,蔡建茂.經尿道等離子雙極電切術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5,10:30.
[6]趙曉風,孫曉飛,呂志紅,等.經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雙極電切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臨床結果比較[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6(7):628~630.
R699
A
1674-0742(2010)06(c)-0081-02
201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