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超 潛沉香
(華北電力大學體育教學部,河北保定071000)
跆拳道運動是以攻防轉換中的動作銜接來完成的。動作銜接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肢體或者環節的轉動效果[1]。在跆拳道的所有腿法技術中,以橫踢動作為基礎的雙飛踢動作的連擊速度和頻率堪稱第一。中國男子運動員雙飛踢動作出現的頻率雖然較多,但是得分率卻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動作技術基本功不夠扎實,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基于國內的跆拳道教材對雙飛踢動作的闡述大多是從戰術角度出發,而對基本動作的完成方法敘述簡單的現實,本文選取中國男子跆拳道隊優秀運動員的雙飛踢動作作為研究對象,運用生物力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以期得出雙飛踢動作的合理動作過程和發力方法,有助于雙飛踢動作技能的形成。
以中國跆拳道國家隊4名主力隊員 (多次獲得國際大賽名次)為研究對象,從數百次成功的雙飛踢動作中選出40次進行動作解析。
現場用帶內時標的攝像機進行同步拍攝,使用美國Ariel錄像解析系統進行解析,將連接的關節點按時間序列進行排列。查閱大量運動生物力學有關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并對本課題測得部分數據采用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
跆拳道動作雙飛踢的動作示意圖如下:

圖1 跆拳道雙飛動作過程示意
按照時間序列,筆者將雙飛踢動作 (本文皆以右腳在前的實戰姿勢為例)的過程以9個時間點來劃分,T1:右腳跟著地,T2:右腿最大緩沖,T3:左腿最大折疊,T4:左腿最大蹬伸,T5:右腳尖離地,T6:右腿最大折疊,T7:左腳落地,T8:右腿最大蹬伸,T9:右腳落地。其中,T1~T4過程為左腿攻擊階段,時間為0.30±0.01 s;T5~T8為右腿攻擊階段,時間為0.36±0.01 s;T8以后為動作回收階段,時間為0.28±0.01 s。雙飛踢動作各階段的時間分布見表1。

表1 跆拳道雙飛踢各動作階段時間特征
研究顯示,動作從右腳上步蹬地開始到右腳落地動作結束,所需總時間為0.86±0.02 s。因左右腿在空中交替進行攻擊,身體重心起伏落差為0.29±0.01 m,且沒有雙腿騰空的時刻,所以出腿時間短,符合跆拳道動作要求動作快且重心移動平穩的動作特征。
預備姿勢,重心落在雙腳間,左腳跟抬起。雙臂呈90°左右自然屈于體側。左腳蹬地發力,并使身體重心快速向右腳轉移,此時肘關節角度增大,說明上體帶動重心下降。右腳由腳跟著地在0.08±0.01 s內過度到全腳掌著地。右腳迅速經歷緩沖、蹬伸過程。左側膝關節迅速上提,左小腿自然收緊至75°的最小角度。隨著大腿上抬,左小腿角度保持不變,經過垂直面后,膝關節角度迅速增大。右腿迅速蹬伸伴隨左膝關節上提,以配合左髖關節做內旋擺動,當左膝關節上升至髖關節高度時大腿制動,快速鞭打小腿,左腳背繃直,此時左腳速度達到128 m/s的最大值。作為同場對抗類格斗項目,起跳發力的反應時短,動作突然性強,當對方攻擊時能快速反應并做出適當的進攻或者防守動作是進行有效搏擊的保證[2]。跆拳道運動員預備動作有節律地彈動就是很好的預備姿勢[3]。預備姿勢后腳跟抬起,減小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使壓強增大,對肌體刺激的強度增大,提高了靈敏度,簡化因發力而提起腳跟的中間環節,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動作效率。
根據肢體運動鏈理論以及動量傳遞原理,肢體在完成鞭打動作時,某一環節的加速轉動,必然是另一環節轉速相對減小所致[4]。左腿蹬離地面時,大腿首先相對髖關節額狀軸快速逆時針轉動,完成屈髖提膝動作,并使髖角保持在一定角度,小腿在大腿轉動的基礎上相對膝關節的額狀軸按照先屈后伸的原則,在快速有力的轉動中完成擊打動作。為了增加動作速度,左側膝關節和踝關節在啟動一瞬間應適度緊張以減少動作緩沖。身體重心應快速過度到右腿,以加大右腿負重,獲得地面對右腿更大的反作用力。依據橫踢動作原理,此時右腳應以前腳掌為軸做外旋至180°以增大左側髖關節內旋幅度,但根據上述雙飛踢兩腿動作目的分工不同,為了增大右腿的連接速度和攻擊力度,便于右腿發力,此時右腳不應做大幅度外旋,因此第一腿橫踢動作主要靠左側髖關節內旋完成,右腳不做外旋動作。
在左小腿快速鞭打的同時,右腿持續蹬地發力,在左小腿完成鞭打0.01 s左右,右腿蹬伸離地,快速上提右膝,右小腿自然夾緊至74.32±0.02°。隨著右膝關節的加速上提,上體在雙臂的制動下保持前壓,使軀干角保持不變。左腿保持在160°左右自然狀態回收,并伴隨左髖的外展帶動右髖關節內旋 (左右髖轉動角呈現上下對稱的曲線走向),右膝角在上抬的過程中逐漸減小,當右膝上升至右髖關節高度時膝角最小,隨著右腿和雙臂同時制動,左腿外展下壓左腳外展至130°,帶動左髖外展并促進右髖內收。此時右髖帶動右小腿產生橫向鞭打力,在左腳落地0.04 s時間內,右小腿加速上抬出現最大角速度完成鞭打,此時右腳到達最高和最遠攻擊點。
顯然,轉動體的動量矩越大,表明其轉動能力就越強,因而轉動體的轉動效果就越好。依據橫踢最后動作的結構特征,右腿的橫踢完成需要右髖對左髖的超越,造成這個局面的因素包括右髖的主動內旋和左髖關節的積極外旋,這都是能量傳遞的過程。在大小腿達到最大折疊之前,髖關節開始屈曲并同時外展。此時膝關節及整個下肢獲得向進攻方向運動速度。而膝關節開始伸展之后,髖關節仍保持運動,直至踝關節達到最大速度。因此,髖關節屈和膝關節快速伸展的共同作用使進攻腿踝關節獲得向前的速度。有研究指出,髖屈最大角速度出現時間越接近膝伸最大角速度,踝關節獲得的速度越大[3]。伸膝彈踢動作在提膝動作完成后馬上開始,縮短了屈髖與伸膝動作之間的間隔,以免抵消伸膝動作的效果,使踝關節點充分獲得下肢運動的疊加速度。這樣做縮短進攻腿在空中的滯留時間,避免起腿后猶豫不決而使進攻腿停留在空中,從而避免了下肢肌肉出現松弛現象,運動員伸膝達到最大角速度后立即減速,由于慣性膝關節依然伸展,這種減速是使運動員膝關節免于過伸受傷的自我保護。
經研究發現上體后仰一直是跆拳道界爭論較多的問題,雙飛踢動作最早引入我國時也是把后仰作為技術規范,要求運動員上體積極后仰。但經分析發現,后仰動作違背了動作規律。依據生物力學原理,從利于橫踢動作發力的角度來說,橫踢動作的發力是靠擺動腿提膝、髖關節內旋的主動發力過程完成的,后仰只是由于膝關節的上提和髖關節內旋對上體的擠壓造成的,主動的后仰動作忽略了擺動腿的主動性,導致髖關節內旋的角速度減小,使上體力量偏向于后方,勢必影響后期小腿的鞭打速度,即使擊中對手,也由于缺乏對髖關節內旋的持續貫注,無法對抗從對方傳來的力,就如同射擊時不能抵抗槍的 “后坐力”,從而影響擊打效果,無法得分。至于選手在實戰中為躲避攻擊或者是后退過程中完成的雙飛踢動作,則是基于戰術角度的出發,而不是技術環節的問題。
T7后0.03±0.01 s出現T8,此前左腳著地支撐,左踝關節迅速減小,左膝關節保持172°左右的狀態,踝、膝、髖關節迅速緊張,支撐右髖繼續蹬轉。右腿鞭打動作完成后,上體角度保持不變,隨著髖關節的伸展和右腿制動的反作用力,右小腿自然下落回收,右膝放松,踝關節保持130°適度緊張,右腳落地后迅速屈膝緩沖,重心前移落于兩腿之間,左腳跟迅速提起,還原成準備勢。在雙飛踢兩腿動作踢擊過程中,身體重心相對準備勢而言,有一個上升的過程,而當動作回收至準備勢的時候,重心勢必要回落,這時正是防守真空期,是對手攻擊的最佳時機。為了把這個真空期盡量縮短,不僅要保證在前期動作過程中重心起伏小,還要保證騰空后動作連接快,因此左腿在右腿達到最大加速度時落地,在左腳觸地一瞬間,左踝、膝、髖關節應迅速緊張以支撐髖部。相對于髖部,左腿的遠端制動,為右腿順利鞭打提供了支撐點,將左腿外旋、左髖外旋的轉動動量傳遞到右小腿,順利實現了能力轉移。同時,右腿攻擊完成時,上肢前壓,加速髖部的伸展,右腳直接下落著地,縮短了重心平移距離。
有研究認為,起跳蹬伸和攻擊過程中,左右臂的加速擺動和適時的制動對增大腿的蹬地力和提高離地時垂直速度至關重要[6]。起跳前,左右臂折疊在體側帶動軀干適當前傾,上體小幅度向左側擰轉,使軀干向右側回旋的腰腹肌群和肩帶的伸肌肌群拉長,使肌肉在完成蹬伸的動作之前產生一定的“預張力”,為蹬伸動作儲存一定的彈性勢能,從而有利于身體隨后的擰轉發力。對起跳階段左右臂擺動分析發現,啟動時兩臂在體側交替加速擺動,增加了肌肉的載荷和緊張程度,增大腿部對地面的壓力,使其有較大的蹬地力。雙臂做反向擺動以帶動上肢擰轉,拉長腰腹肌肉,增加肌肉彈性勢能,加大了雙腿擺動的起腿速度。在腿部蹬伸同時,同側手臂直擺制動下壓于體側,異側手臂直擺加速而后屈肘制動于胸前,雙肩固定頭部,使上體保持一定的角度。由于左右腿攻擊時間不同和高度差異,導致左右肩角速度有一定差異。雙臂左右擺動,配合下肢動作,維持上體的平衡,兩臂最大擺速與腿的制動出現協調同步的現象。
a.為避免肌肉僵硬,采用靈活的步法來調整進攻姿勢,以確保進攻動作的質量。起跳時加大上肢擺動速度以保證獲得較大扭轉力,左腿擺動幅度不易過大,右腳不能蹬轉,左腿到達最高點下壓時右腿離地。
b.左腳外展下壓,落地后迅速支撐,依靠右髖內旋產生橫向鞭打力,同側手臂伸直下壓于體側,異側手臂屈肘制動于胸前保持上體前壓。攻擊完成時,上肢前壓加速髖部的伸展,右腳直接下落,縮短重心平移距離。
a.左腿并非完全橫踢,不必過度轉體以干擾右腿起跳,應加強髖關節內旋的練習。起跳蹬伸時控制好左腿蹬伸的力量和高度,確保右腿蹬伸動作平穩。注重轉髖和多飛練習,提高雙腿交替蹬地的連接速度。
b.應避免重心過度升高帶來的滯空感,加強上肢擰轉力量練習,減少給對手的攻擊機會。出腿時上肢制動前壓以保證擊打力度,動作回收時保持適度緊張,避免重心過度下降帶來的防守真空期過長。加強下肢肌群彈跳爆發力及腰腹肌群的力量訓練,采用高位站立,踝關節突然發力的方法提高起跳穩定性。
[1]李玉剛.跆拳道橫踢動作的轉動力學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3):55~58
[2]劉北湘,等.影像測量數據在無數運動技術分析中的應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4):62~66
[3]李玉剛,等.跆拳道橫踢動作下肢肌群工作特點分析 [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8):57~58
[4]劉卉.上肢鞭打動作技術原理的生物力學研究 [J].體育科學,2004,24(11):30~36
[5]胡宗祥,等.跆拳道橫踢技術中各環節配合的生物力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64~81
[6]高麗.女子太極拳旋風腳轉體360°接提膝獨立起跳技術的運動學研究 [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1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