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硚口區崇仁第二小學 張暄 田軍
建構“和諧一自主”的高校課堂
■武漢市硚口區崇仁第二小學 張暄 田軍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把“減負增效”作為未來十年的一項重要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諧發展是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然而,不少教師的課堂教學存在“關注教的多,關注學的少;作業批改耗時多,文本解讀用時少;課堂形式花樣多,學生扎實訓練少”等現象,嚴重地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以學論教”的理論引領下,武漢市硚口區崇仁第二小學制定了《“和諧—自主”課堂評價標準及其實施辦法》(以下簡稱《標準》)。
在學校“崇仁尚和”的辦學理念以及“仁愛是教育力量之源,和諧是學校效能之基”的核心價值指導下,我校確定了“和諧—自主”的主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共同價值取向。
所謂“和諧”指的是課堂的和諧,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一方面是課堂人際關系的和諧,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和諧;另一方面是課堂結構的和諧,注重教與學、學與練、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在時間和數量上的合理搭配。
所謂“自主”,即“自主學習”,是由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等構成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要義在于,教師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和自主調節控制學習過程,并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而言,如果能在學習之前做好學習準備(如按教師的要求預習,備齊學習用品等),在學習之中能夠積極參與,對學習的內容、方法、進度做出選擇與調控,并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么他們的學習就是自主的。
教學理念是在教學理論指導下,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教學價值和教學行為的基本觀念,決定著教師的教學行為。為了實現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雙向建構,在建構“和諧—自主”的高效課堂中,我校積極倡導“以學論教”、“和諧增效”、“教管并重”三大基本理念。
“以學論教”包含兩層含義。“以學定教”根據學情來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教師要研究學情,充分備課。“以學評教”在聽評課中著重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來分析教師的文本解讀、教學設計等教學行為。
“和諧增效”是指通過協調教學中各因素的關系使之處于優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
“教管并重”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既注重指導學生學習,又要注重對課堂紀律的管理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以學論教”是前提,教師要充分研究學生,然后深入解讀文本,在教學設計中根據學情對教材文本做深入淺出的處理,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能的前提。“教管并重”是基礎,教師既要重視課堂教學,又要重視課堂管理,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和諧增效”是目的,課堂教學效能是多個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要通過多因素優化組合達到“1+1>2”的效果。
為發揮基本理念對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并便于教師操作,我校制定了《“和諧—自主”課堂評價標準》。
㈠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以學論教”的理念,我校確定了“學”的狀態觀察指標和“教”的理念與行為評價指標,如下表所示:

—“教”的理念與行為評價指標“學”的狀態觀察指標學習狀態準備狀態注意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文本解讀深入淺出教學設計簡潔實用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課堂管理和諧有序學習效果知識記憶清方法運用活情感體驗深習慣養成好
㈡要點解釋說明
《“和諧—自主”課堂評價標準》通過觀察學生學習狀態以及學習效果,來判斷教師的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1.關于學習狀態
學習狀態主要觀察的是五大狀態:準備狀態、注意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
⑴準備狀態。準備狀態包括用品準備:課前自覺地按課表準備好下一節課所需學習用品,書本統一放在桌面的右上方(書放上面,本放書下),筆靠書放,學具放前方,文具盒放抽屜里。心理準備:上課預備鈴一響,馬上自覺進人教室,安靜坐端正,凝神靜氣等教師上課。
⑵注意狀態。要求課中學生學習注意力集中,逐步做到邊聽邊記、邊聽邊想,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
⑶交往狀態。一是看課堂上是否有豐富、多邊、多樣的信息交流與反饋,要求做到交往方式多樣,課堂氛圍活躍;二是看課堂上是否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合作的氛圍,要求做到合作有序(小組合作要求明確、組織有序、訓練有素)、關系和諧(課堂呈現出和諧的交往狀態)。
⑷思維狀態。是指思維的方法正確,思維的品質(條理性、敏捷性、創造性)良好。一是看學生是否敢于提出問題,發表見解;二是看這些問題與見解是否具有挑戰性和獨創性。
⑸生成狀態。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達到教學預設所期望的效果,同時還能產生預設之外的效果。要求教師以學定教,精心預設,順學而導,充分利用課堂各種生成性資源,促進學生學習的精彩生成。
2.關于學習效果
⑴知識記憶請。大多數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本節課的基礎知識,能用自己的話進行正確的復述。
⑵方法運用熟。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具體的學習方法,熟練或比較熟練地解答習題或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技能。
⑶情感體驗深。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受到文本所表達情感的感染,認同文本所倡導的主流價值。
⑷習慣養成好。包括聽講習慣、發言習慣、衛生習慣、作業習慣等。
3.“教”的理念與行為評價指標
⑴文本解讀——深入淺出。解讀文本必須符合學科的特點,體現學科本質特征。充分挖掘文本的育人價值:讀懂文本的思想內涵,從教者的角度識別文本的育人價值。把握重點、難點:解讀文本的編寫意圖,正確把握重點、難點。
⑵教學設計——簡潔適用。教學目標全面(包括教養目標和教學目標)、適當(符合學生實際,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學過程要按照目標導向來設計教學過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設計教學活動;教學環節簡潔實用,作業設計要夯實基礎、突出重點、培養能力、適當分層。
⑶教學方法——靈活多樣。一是要精當講解,教師的知識教授正確,無錯誤。講解堅持“四凡四不”,即凡是學生自己能學習的教師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師不導;凡是學生能做出的教師不啟;凡是學生自己能說出的,教師不引。二是準確示范,準確地范讀、范說、范寫,演示等。三是啟發善問,要問在關鍵處,如學生的疑惑處、拓展處、升華處、歸納處、錯誤處等,體現啟發性;要變換提問類型,如曲問、發散性提問、探究性提問等。四是及時反饋,對學生的發言要及時反饋,同時要注重延時評價,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五是激勵評價,要體現評價的激勵性、指導性、個性化。
⑷課堂管理——和諧有序。課堂管理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秩序、時間、空間、安全進行管理,下課前要對課堂紀律作出簡要評價,值日生在班務日志上進行記載。
《標準》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體現了現代教學論的思想,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在實施的過程中,對教師日常教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價值導向和規范作用,成為教師備、教、改、導、考、析和教研活動的基本依據,提高了教學效能。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