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漢區鄔家墩小學劉丹
做教學之路的探索者
■武漢市江漢區鄔家墩小學劉丹

劉丹,女,武漢市江漢區鄔家墩小學語文教師,從教8年。2005年9月被評為“江漢區教壇新秀”;2006年獲江漢區“教壇新星”稱號;2008年4月,執教的二年級下冊《識字四》一課,獲“湖北省語文多課型”展示一等獎;2009年被評為“江漢區優秀青年教師”,并參加首屆“江漢區骨干教師研修班”培訓。撰寫的論文《讓美留駐其間》獲中國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第22屆學術年會論文評比一等獎。
今年是我踏入工作崗位的第8個年頭。還記得8年前,我剛從學校畢業,恰逢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我懷著滿腔熱情,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憧憬,開始了我在語文教學之路上的“摸、爬、滾、打”,經歷了磨合期——冷靜期——磨練期——升華期四個探索期。
作為初涉教壇的新人,我一邊頻繁的聽校內教師的展示課、常規課,一邊搜集不同種類的業務資料:名師的錄像課、語文教學的案例論文、專家撰寫的教育理論……常常頭一天剛學習了新的教學方法,第二天就依葫蘆畫瓢的用到自己的語文課上。一年級的課堂里,我帶著小朋友們讀生字、做游戲,那場面熱鬧極了!那時的我就像塊海綿,貪婪的吸吮著各種教育教學知識、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當時我的語文教學以模仿為主,是“拿來主義”。
在一次校園開放日活動中,我作為教師代表,執教了鄂教版二年級下冊的課文《大樹的孩子》。為準備這節展示課,我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去做教學課件、孩子們的頭飾等。這節課受到了場下聽課教師、家長代表的一致好評,認為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學生們興趣濃厚,參與積極性很高。蒞臨我校指導的專家也肯定了這一點,但提出了質疑:語文課的語文味在哪里?我的心里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委屈、懷疑、矛盾……一股腦的涌上心頭。原以為自己已駕輕就熟的掌握了語文教學的方法,誰知自己仍舊是語文教學的門外漢。所幸在我周圍有許多良師益友,他們幫助我渡過了這段磨合期。
這次的展示課,給了我不小的打擊。我用了一段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靜下心來細細的想一想,還真發現了不少問題。
隨著語文教學經驗的累積,漸漸的,我發現了自己的教學中,有些不太對勁的地方。《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的語文課,花了那么多心思,用了那么多方法,看似熱鬧的背后,卻充斥著許多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語文課更像熱鬧的活動課,“語文味”沒有體現出來。
我嘗試著讓自己的思緒冷靜下來,面對紛繁的教育教學信息,我開始學會甄辨、思考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是適合自己的,適用于我的學生們。將自己從準備復雜的教具、眼花繚亂的小獎品中解脫出來,更多的把精力放到研讀語文文本中。將教育專家們好的教學方法中注入自己的想法,創造性的運用教材,靈活的處理課堂中產生的教學問題。處于冷靜期的我,語文課堂教學變得實在起來。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我與同年組的老師們一起選擇鄂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課文《女媧補天》,我們整個年組集體備課,為全校老師展示了“同課異構”的常規課展示活動。
在年組集體備課交流的過程中,大家各抒己見,理清教學思路。沉穩的劉煉老師提出在教學時要抓住本課內描寫女媧補天過程中的動作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體會女媧補天的艱辛。機靈的李娜老師則提出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住女媧愛人類這條情感主線,升華女媧偉大的奉獻精神。我吸取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創造性的發揮,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及時評價指導,使我的語文教學不斷豐滿起來。
我們的“同課異構”活動在教師們中取得了好的反響,我也初嘗到了實實在在的語文教學帶來的“甜頭”。
“人人參與,有講有練”是我校2006年提出的“陽光課堂”的評價標準。“人人參與”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簡單四個字,卻檢驗著一位教師精心備課的程度。面對整個班級中學情層次不齊的學生,教師所教學的內容要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設計安排,既要讓優等生“吃得飽”,又要讓學困生“吃得了”,還要讓中等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教師教學的內容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激發了學生想去了解、探究的欲望,才能使他們自然的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
“有講有練”要求改變教師“一言堂”唱獨角戲的做法,課堂上教師的“講”更多情況下是要起到為學生“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練”的方式有很多,傾聽別人的想法、說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課文飽含的感情、寫出自己的感悟……語文中的“聽、說、讀、寫”都可以成為一節課里練習的內容。
打造“陽光課堂”,就是打造“高效課堂”。如果教師備課漫不經心,敷衍了事,光憑以往經驗教學,就很難達到“人人參與,有講有練”的標準。
也是在這一年,我參加了江漢區“教壇新星”的評比。我抽中的是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莫泊桑拜師》一課。課文描述了從小酷愛寫作的莫泊桑為了能夠寫出好作品,拜文學大師福樓拜為師,莫泊桑三次虛心求教,最終悟得了文學寫作的真諦的故事。
剛開始拿到這篇課文時,我有些不知所措,課文內容平淡無奇,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設計教學。我拿著課文找到了我校的語文教學專家薛姣校長,向她虛心求教。薛校長看到我心急如焚的樣子,笑著問:“這篇文章你自己讀了幾遍?你讀懂了嗎?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印象深刻呢?”我一愣,是呀,光顧著著急了,還真沒怎么仔細的品讀課文呢!我認認真真的反復將課文讀了好幾遍,并將自己很有感觸的地方、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了批注。我再次去找薛校長,這一次面對她提出的問題,我對答如流。“那你了解莫泊桑和福樓拜這兩個人物嗎?”除了知道他倆是法國著名的文學家,以及個別代表作之外,說實話,我還真沒怎么仔細研究。“回家查查他們的生平資料,再去讀這篇文章,相信你又會有不一樣的收獲。”薛校長說。當天晚上,我上網搜索了他倆的生平簡介,拜讀了幾篇經典之作,搜集與兩人有關的信息。不知不覺間,被莫泊桑和福樓拜對文學的執著,對文字藝術的追求所感動。似乎一下子走進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再讀這篇課文時,我完全能夠理解莫泊桑日復一日站在馬路旁,觀察馬車的舉動。我也完全能夠理解福樓拜教導學生時的用心良苦。
經過了數次的備課——教案生成——反復修改,我最后將課文定位在凸顯莫泊桑的“勤學”和福樓拜的“善教”這兩點上。在實際教學中,通過挖掘文本中對人物刻畫的細節描寫,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本內容,并引用兩人之間的故事和文學作品,帶領學生走進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現在回憶起當時備這節課的情景,真有些走火入魔。吃飯時想著文章里的內容,睡覺前還要琢磨每個教學環節。甚至有時走在路上,還傻傻站在路邊模仿莫泊桑觀察路上的行人和車輛。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層層選拔,最后我榮獲江漢區“教壇新星”的稱號。
那次參選“教壇新星”,對我來說真是一次磨練。使我懂得了要上好一節語文課,要下大的功夫。只有充分的挖掘教材,將文本吃通吃透,自己先走進文本,入情入境,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將學生引入文本,上出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2008年4月,我站在一個更大更寬廣的舞臺展示自己。作為武漢市的教師代表,我帶著自己執教的二年級下冊《識字四》一課,參加了在宜昌市三峽大學舉辦的“湖北省語文多課型”展示活動。
說起這節課誕生的經歷,也是百轉千回。在區教研員陳衛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教材的編寫者之一——市教研員張鳳英老師對教材的解讀、耐心的點撥下,教案經過了反復的推敲、修改、再推敲、再修改的過程。光是教案就改了七八稿,每稿密密麻麻有8頁之多。在鉆研這課教材,設計教學環節的整個過程中,我深感語文教學既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挖掘教材內容,對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深入了解,層層推進的教學過程,對課堂生成和預設的充分把握……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經過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便會激起學生心中的陣陣漣漪,引發共鳴。教案在心中銘記,情感在課堂里流淌,思想在師生間交流,目標在不經意間達成。
我執教的這節識字課,在省級展示中,贏得了來自省內同行們的陣陣掌聲,好評如潮。在分享成功的喜悅同時,百般滋味涌上心頭。
從一個“偷師”他人的教學門外漢,到語文教學的骨干教師,我一直在語文教學的這條路上不斷探索著。從重語文課堂上的形式,到回歸文本,重語文教學的內容;由“虛晃一招”到“真材實料”,語文課上既要以讀為本,更要以生為本。現在我的語文課越來越有“語文味”,重視對學生讀書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評價,是我語文課堂上的亮點,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一步步成長為能夠駕馭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語文教師。
去年,我被評為了“區優秀青年教師”,并參加了“區骨干教師研修班”,我感到無比光榮,深知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在語文教學這條探索之路上,還需要更多的付出。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