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周世良
?
福建省流域規劃環評的特點和工作思路
福建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周世良
根據福建省的特點,總結了福建省第一階段流域規劃環評的經驗,提出了第二階段環評的特點和工作思路,探討流域規劃環評的生態流量、富營養化、環境容量等問題,并提出應按照實際情況進行規劃環評的思路和建議。
流域規劃環評 梯級開發 生態流量 工作思路
福建省由于其地形的特點,,決定了其河流的特點,這些特點是:
1.1 河流短促、獨流入海。福建省河流全長3000多km,地形為山多平原少;山高谷深,河網呈扇狀分布、河流湍急,除汀江外基本上都為省內獨流入海的河流,水量充沛,水動力條件好。因此,流域規劃可以在省內完成,與外省基本上沒有關系。
1.2 總水量充沛,但分布極不均勻。單閩江的年徑流量就與黃河相近,水資源十分豐富;但季節性強,許多河流的豐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相差超過十倍,在自然狀態時水資源的利用率很低。因此,許多縣市都是當時小水電開發的模范縣。
1.3 河流開發程度高。目前大多數流域都進行了多級梯級開發,隨著大量中小型水電的開發,在全省形成了星羅棋布的水庫,以南平市為例,已建、擬建的水電站就有1011座。我省河流的水電開發程度超過了國內外的控制水平,河流的流態從湍急河流,變成了靜止的湖面,生態環境和水動力條件的變化很大。隨之產生了很多的生態環境問題,流域的規劃環評變得十分迫切。
福建省流域環評是在福建省人民政府直接指導下進行的,省政府頒布了《加強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規定(試行)》,對質量和時間都有十分明確的要求。省環保廳和省水利廳都十分重視,這是我省環保部門直接參與綜合決策的一個重要途徑。流域規劃環評的目的是通過對流域綜合規劃的環評,解決流域在環境綜合整治中的難點問題,把有限的環境容量優先分配給支撐海西發展的重點產業以及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相關產業;要求流域環評能協調各部門的關系,實現流域的和諧發展。流域環評要重點解決梯級開發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確定各節點的最小生態流量、篩選重點整治的水庫、討論與其他規劃的協調性。
福建省流域中大于500km2的流域有68條,小于500 km2的流域有905條,有近千條流域需要環評。由于在《加強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規定(試行)》中規定在未完成規劃環評的流域,停止審批有關項目。因此,必須要求所有的規劃環評在短期內完成,才能及時跟上經濟的發展。
我省大部分河流規劃中的水電項目已進行了開發,水工程控制程度較高,據第一輪規劃環評的統計結果,各流域的開發利用程度都在40%以上,有的流域甚至高達88%以上,環境問題已經顯現,這成為我省絕大多數河流規劃環評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我省的流域綜合規劃不是單一的水電開發規劃,內容一般包括水資源規劃、水能發電規劃、水運規劃、灌溉規劃、防洪排澇規劃、水土保持規劃等綜合內容。并以水能開發規劃為主線進行編制,形成梯級開發。但流域規劃中常很少涉及河流的生態功能、水產養殖功能、旅游景觀功能、城市排污口設置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充實。
由于第二輪規劃環評是以小流域為主,因此,不論是水文資料還是水質資料都很缺少,甚至沒有。規劃環評的基礎材料十分缺乏,而要對900多條小流域進行實測又工作量太大,無論時間和經費都難以實現。
根據錢正英等“人與河流和諧發展”中對國內外流域開發程度的劃分,第一類是指完全或基本保持自然狀態的河流系統:人類活動影響較小,基本上未建具有控制能力的水工程,開發利用程度小于10%的流域,這在我省已基本沒有了;第二類是人工化與自然復合的河流系統:人類活動有一定影響,流域中建有一定有控制能力的水工程,開發利用程度一般在40%以下,這在我省也已很少;第三類是指已人工化的河流系統:人類活動影響較大,水工程控制程度較高,天然河流已改建為不同類型的人工河流系統,河流水質污染嚴重,開發利用程度在40%以上。
用這個標準評價,我省大部分河流已經人工化了,對生態環境已造成較大的影響;但要想拆除水庫恢復到自然狀態,不論對經濟還是社會影響都是十分困難的。
生態用水是保持河流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重要保證,梯級開發引起的大量的脫水段或減水段造成對生態環境不同程度的破壞。以汀江干流的現狀來說,脫水段占到開發河段的22.72%,回水河段占到開發河段的69.04%,這些河段的生態流量得不到保證。又如閩江古田溪的脫水段造成居民用水和農業灌溉的困難,水量減少又降低了水體的納污能力,如上世紀90年代三明市的氨污染事件,下游工廠排污的情況是正常的,只是由于上游水庫的放流減少,使下游河段污染物積累,造成氨的濃度升高,引起大面積的死魚。
因此,流域規劃要與當地水資源條件相適應,根據當地生產、生活、生態及景觀需水要求,統籌確定合理的生態流量,落實相關工程和管理措施。為了維護河道生態用水,必須保持河流的最小下泄流量。但是大多數電站目前都無法保證河流的最小下泄流量,甚至連保證最小下泄流量的設施都沒有。因此,必須優化水電站的運行管理,實行有利于生態保護的調度和運行模式,避免電站運行造成下游河段脫水段(或減水段),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水環境和水生生態的不利影響。
水庫的建設必然使河流的水生生態系統發生變異,水中生物變成以靜水生物為主,因此,在許多水庫中藻類和水浮蓮等會得到大量繁殖,有的還會有藻毒素產生,既對飲用水造成威脅,又大大影響景觀。富營養化對飲用水源的水質和水處理造成不利的影響,如近年閩南九龍江擬甲藻的爆發,永安的飲用水源由于藻類的大量繁殖,造成飲用水源處理困難而欲搬遷,三明市的飲用水源也從沙溪河搬遷到支流東芽溪,目前三明市的集中飲用水源地都不在主干流上。
由于大壩的阻隔,廻游魚類、水生生物的通道被隔斷,因此魚類的種群發生了變化。如閩江建溪的胭脂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閩江尤溪的黿等廻游魚類水生生物的通道,對廻游魚類有重要作用的河流,但因原在大壩的建設中沒有建設相關設施,因此,對廻游魚類的影響最大。其次由于水庫的建成,水產養殖業雖然得到發展,由此形成的養殖污染是不可忽視的。水產養殖一方面要求有優良的水質,另一方面又會排出很多污染物而污染河道,產生富營養化,成為一對矛盾。
梯級開發就其本意來講是可以提高航運的等級,如沙溪梯級開發時原設計是提高沙溪口到永安的航道噸級。但實際上,福建省除了水口電站有船閘的設施外,其它電站都沒有過船的設施,非但沒有增加至航道噸級,反而連航運都中斷了。
對有灌溉作用的河段,一要注意其脫水段(減水段)的水量能否滿足下游灌溉的要求,二要注意水庫的低溫水會不會對農作物灌溉造成影響。但我省的壩高較低,低溫水的影響還不明顯。
從全省看,有的水庫侵占到自然保護區等重要區域,使野生動植物的生境發生變化,形成對生物物種的威脅。耕田的喪失對農民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糧食減產。
水庫的淹沒,引起一部分居民的搬遷。而如果居民的遷移處理得不好,會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對移民的安置地又會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流域規劃中都規劃了防洪排澇的項目,是目前規劃中的重要工程內容,但要注意,在防洪堤選線時不能把濕地圍在里面作為房地產的開發地,減少了蓄滯洪區,要注意防洪堤岸的生態性,不要影響魚類的生長。
流域規劃環評是規劃環評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戰略性環境影響評價的一種,因此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評價才能發揮作用。面對近千個的流域規劃環評,如果一條條進行,不但在時間、精力上是不可行的,并且,把各流域分割開來進行環評,范圍太小,本身就缺乏總體性和系統性,也不符合戰略性環境影響評價的初衷。因此,在第一輪68條大于500 km2的流域規劃環評中,我省以水系為單位,組合成22個流域進行評價;在第二輪905個小流域的評價中,仍應以流域為主線,以地區為單位,盡量合并,再將905個小流域劃分為幾十個環評項目進行,這樣不但保留了流域規劃的總體特點,又突出了小流域相互間的關系,使其更符合戰略性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
由于這次環評的流域眾多,不可能都同等程度地開展工作,因此要從眾多的環評流域中篩選出重點流域和重點工程,解決重點流域和重點工程存在的環境問題。
重點流域篩選的原則應為:涉及飲用水與自然保護區的流域;有新工程(包括防洪堤等)需要上馬的流域;通過重要城鎮的流域;已發現有重要環境問題但還沒有解決的流域(如引水發電脫水段大于1/10河段的流域)等。對重點流域和重點工程進行較為全面的工作,兼顧一般性流域。
應根據流域特點進行資料采集,因地制宜制定監測方案,盡量采用現場快速監測的方法進行;采用類比方法獲得所需要的水文資料;對流域面積大,山高路險的地區可以采用衛片等方法進行調查。
評價中要突出公眾參與,其中部門和專家咨詢是公眾參與調查的重點,也是取得資料的重要來源;而類比調查則是進行環境預測的重要方法。
尊重現實情況才能正確提出整改建議,在梅溪干流的78.6公里河段中建了20個電站;古田溪的達才溪在約5公里的河段中建了5個電站,其密度之密是少見的。如果要求這些河流都基本恢復其原有狀態與原有的自然功能,是不現實的;因此,只有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從工程設計、統一管理等方面,對各電站的開發、利用和改造作分類指導,并提出改造和管理的要求,才能使規劃環評的成果得到落實。
篩選需要整改水電站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低水頭(5米以下)的電站;裝機容量低(小于500kW)的電站,超過設計時限的電站水庫;對生態環境影響很大的電站水庫;對飲用水造成影響的電站水庫;涉及自然保護區的電站水庫。對不合格的電站采用行政措施逐步加以解決,并根據流域特征確定近期和重點工程。
要進行能減小水庫電站對環境影響的主要關鍵性技術問題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方案。例如,目前大部分電站沒有最小下泄流量的設施,應當用什么工程措施加以解決,產生的富營養化問題應如何減輕等。
這次流域規劃環評規模宏大,其獲得的基本資料將十分豐富,建立一個流域環境數據庫的條件已經成熟,應該進行立題研究,使規劃環評的成果更上一層樓。
[1] 李巍,王華東,王淑華.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環境科學進展,1995,3(3):5-9.
[2] 周世良.開展戰略性環境影響評價[J].福建環境,1999,16(2):2-4.
[3] 周世良.福建省流域綜合規劃環評初探[J].海峽科學,2007,(6):11-12.
[4] 李書紳,陳曉秋,劉予宇.SEA與可持續發展戰略[J].環境科學,1998(增刊):73-77.
[5] 李巍,等.累積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環境科學進展,1995,3(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