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一中學 檀巧芳
?
淺析古代詩歌閱讀鑒賞的復習策略
福州第一中學 檀巧芳
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分析了學生在古代詩歌閱讀鑒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高考詩歌閱讀鑒賞的復習策略,以及對復習策略的再思考。
古代詩歌閱讀鑒賞 高考 復習策略
《考試大綱》對古代詩歌閱讀鑒賞的要求是: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意味著高考的古詩閱讀鑒賞題大抵是從這兩方面來考察學生。從一般意義上說,無論是鑒賞,還是評價,讀懂詩作是前提,讀懂了詩作,我們就應該能正確解題。但現實的情形并非如此。首先,部分學生反映有的詩我讀不懂,讀不懂自然不會解題;其次,部分學生反映,有的詩我讀懂了,但我還是不會解題;再次,有的學生反映,有的詩我讀懂了,也覺得自己做對了,但最后還是被扣分了。總之,現實的情況是,學生即使讀懂了詩作,也很難在考試中游刃有余,十拿九穩。難怪有分析認為,古代詩歌閱讀鑒賞,是歷年高考試題中能力要求最高的一類題型。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學生反映的這些問題呢?
1.1 讀不懂。從初中到高中,古詩文閱讀一直在語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經過六年的學習,絕大部分學生都具備一定的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而且從高考的命題來看,一般也不會考很艱深的詩。因此,學生所謂的讀不懂,應該是部分讀不懂。如2004年湖北高考語文試卷中的詩歌鑒賞考題是: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臨長江。此詩或題《江南意》。
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解釋第三聯的意思,并分析情與景的關系。
這道題中要求學生“解釋第三聯的意思,并分析情與景的關系”,一些學生反映第三聯讀不懂,所以無從作答。而問他們是否讀懂第一、四聯時,他們大都表示沒問題。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高考的詩歌鑒賞題,在不考艱深的詩作的同時,往往在學生讀不懂,或不完全懂的地方作文章。高考作為選拔考試,詩歌鑒賞的題目有一定難度,這是在情理之中。因此,在考試過程中,學生讀不懂其中的部分內容也是正常的。那么,讓學生通過復習逐漸由“讀不懂”過渡到讀懂了,逐步提高閱讀能力,應是高考詩歌復習的目標之一。同時,讓學生學會在“讀不懂”的情況下,也能正確作答,應該是高考復習的另一個目標,因為能力的培養畢竟是長期的,臨考前教學生一些解題技巧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
1.2 讀懂了,不會作答。一般來說,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學生無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即我們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也是學生在現代文閱讀中常遇到的情形。但古詩閱讀又有它自身的特點,那就是它強調對表達技巧的考察。因此,不少學生面對題目感到無所適從的原因是對表達技巧的生疏,以致于無從下筆。如2006年福建高考語文試卷中的詩歌鑒賞的考題是:
端居①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⑴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
⑵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這首詩就字面來說,學生們是基本讀懂了,但一些學生遇到第二小題要求分析三、四句在藝術手法上的特點時,就懵了,不知從何作答,有答夸張的,也有答對比的。那么,讓學生熟練地掌握詩歌的表達技巧,應是高考詩歌復習的又一個重點。當然,由此也可以說一些同學所謂的“讀懂”了,其實只是理解了它的表層的意義,并未觸及它的深層含義,因為明白了這首詩三、四聯中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才有可能真正觸及詩歌的內涵,即借此表達詩人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1.3 讀懂了,也覺得自己做對了,但最后還是失分了。面對此種狀況一些學生不禁感嘆:“詩歌鑒賞,想說愛你也難。”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學生的鑒賞水平畢竟有限,可能“一廂情愿”地認為自己讀懂了,作對了;如一些學生在作答過程中,掛一漏萬,答得不全面;如一些學生沒有掌握答題規范,以致于表述上多有漏洞,或思路不清晰,或答題要點模糊等。在諸多原因中,沒有掌握答題規范,最值得關注,因為其他原因多屬于能力的范疇,而答題規范更多屬于知識的范疇。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但知識只要教授給學生,他很快就能運用起來。如我們曾在一次考試中,給學生這樣一道詩歌鑒賞題:
山中與幽人對酌 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這首詩塑造了“我”怎樣的形象?
這首詩本身不難,這道題看起來也很簡單,所以學生自信滿滿地寫上了答案。結果,一些學生并沒有得到滿分,因為他們的答案是:豪邁的形象。而這道題的參考答案是:自由隨性、富有情趣的形象。難道學生沒有讀出“恣情縱飲、不拘禮節”,一問非也,原來他們以為“形象”即“性格”,那么怎么能說“縱情豪飲、不拘禮節”的性格呢,因此用了雖不準確,但能表示性格的“豪邁”二字。那么形象和性格的區別在哪里,分析形象的題目該如何作答,只要我們給了學生這個規范,那么在遇到類似題目的時候,他們的“自信滿滿”不就能收獲“碩果累累”了嗎?因此,在高考復習階段,教給學生各種類型題目的答題規范是相當重要的。
總的來說,出現以上三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古詩閱讀能力較欠缺,不能很好地掌握詩歌藝術的特點和規律,對詩歌常用的藝術手法較生疏,也未能較好地掌握答題規范等。那么在高考復習階段,學生通過掌握詩歌藝術的特點和規律、常用的藝術手法、答題規范等,是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閱讀鑒賞能力的。基于這種認識,在高考古詩復習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疏理知識清單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高考考什么,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讓學生擁有比較系統的關于古詩閱讀鑒賞的基本常識。疏理知識清單可借助于相關的比較規范的輔導材料,再加以教師的適當分析和補充。這份清單應該包括:考綱中對詩歌鑒賞的規定,古代詩歌的形象、古代詩歌的語言、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等。高考復習時,發現一些學生酷愛做題,但對于知識清單卻不以為然,一定要讓學生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工”,埋頭苦做,往往事倍功半。
給學生知識清單之后,如給他關于詩歌的表達技巧之后,并不意味著,學生能完全消化這些知識,也不意味著學生一定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考試或練習中碰到的相關問題。那么如何實現這些知識的轉化呢?這一定要通過做題,而且一個知識點,如動與靜,又如虛與實,最好能給學生三到四道的相關題目進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較好地掌握該知識點。但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復習用書,只是高考題或模擬題的匯編,沒有很清晰的知識模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閱讀大量習題,從中篩選出考點(知識點)相同的題目,然后按知識點逐個編排,從而形成訓練的序列、系統。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邊做邊總結,邊總結,邊鞏固,邊提高。
在詩歌鑒賞中,所謂的答題規范,即一種類型的題目,有一定的答題方向、思路、要點。學生掌握了這些規范之后,就能有效避免讀懂了卻答不清楚,或以為答對了,卻失分的情況。比如,分析情與景的關系這類題目,它的答題規范是,一定要具體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兩者是怎樣交融在一起的,點明情和景的關系。如分析某個字為什么是這句詩的詩眼這類題目,它的答題規范是先翻譯、解釋這句詩,然后寫出這個字傳達了這句詩中所要的表達的某種情感或景象、意境等。如分析營造怎樣的氛圍這類題目,答案的落腳點是“的氛圍”,因此在前面填上的應是形容詞,如孤寂、蕭索、溫馨等。
“讀不懂”,可能是每個學生都會遭遇的情況,因此,教給學生一些“求助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前面提到的2004年湖北高考題(《次北固山下》),學生因為讀不懂第三聯所以無從作答,那么教學生巧借思鄉之情理解所描寫的景物是有效的方法,因為“詩緣情而綺靡”,所以古詩中的情與景總是統一的。那么海上的日出,江上的春意,怎么表現思鄉呢?這樣學生就容易想到這二者都意味著時光流逝,光陰逝去而自己仍客居他鄉,怎不引發鄉思呢?這樣不就理解了第三聯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巧借主旨,以詩解詩。除此之外,還可以教學生巧借題目,反求答案;巧借閑筆,理解詩意等等。
詩歌鑒賞是主觀題,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在重評講的同時,要重批改。因為只有通過批改才能知道學生到底錯在哪里,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學生在答題規范上的具體不足,這樣的講評才能有的放矢,這樣的訓練才能有較高的成效。
在復習的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還有很多,以上所講的只是幾個大的方面。
3.1 應試策略與素質教育并不矛盾。應試策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讓學生更好地發揮所學。
3.2 主觀題與規律性、規范性并不矛盾。高考復習階段,部分學生對于語文復習的倦怠感,產生于他覺得復習了,尤其是主觀題復習了,也不一定能對付考試。因此,在講評、指導主觀題時,不能以給學生標準答案為目的,而是為了通過這道題,給他一些解題上的規律或方法。
3.3 精講精練,考驗的是教師的智慧和付出,節約的是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常說不搞題海戰術,不搞題海首先就要求教師精選題目,精心講評,用心總結。
3.4 復習策略要與復習時機結合起來。人的認知和心理有一定的規律,過早進入復習,學生的考試興奮點就會提前到來,很難有良好的應試狀態;反復進行復習,學生就會產生認知疲勞,學習效率下降,并有可能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再好的復習策略都要講究時機,在考前半年左右開始系統的復習,應該是比較合理的,這樣既能收復習之效,又能讓學生擁有一個比較興奮的考試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