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東鋪頭中心小學 吳秀鳳
?
任務驅動在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
漳州市東鋪頭中心小學 吳秀鳳
以“任務驅動”教學思想實施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老師只是指導者和輔助者,學生才是教與學活動的主體。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將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與協作探究,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信息技術 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 自主協作 創造性思維
伴隨著人類跨入21世紀,信息技術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走進了小學的課堂,信息技術課程目標,也從原來的“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也就是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近年來,我們根據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特點,逐步改變了教學模式,首先在課前提出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然后通過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來學習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1.1 基礎性。任務的獲取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信息技術的教材不斷更新,但基本內容是相對穩定的,學生學好了基礎知識,就能實現學習的遷移。因此教師要正確確立教學目標,高度重視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性。
1.2 實踐性。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目前,信息技術課程大多數的教學內容屬于技能性的知識,“任務”在教材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作為教學目標的任務,要很好實現的,首要的是技能,只有熟練掌握基本技能,才能形成能力,發展思維品質。
1.3 作品性。任務驅動教學通常要求學生在一節課內完成一件作品,即課前教師提出的表象目標。表象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開始又是課堂教學的終止,它是課堂教學本質目標的外在表現形式。通過表象目標的獲取過程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本質目標,同時又檢驗本質目標是否實現。如《信息技術》第四冊的《制作課程表》一課,表象目標是完成一張課程表的設計,其本質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用Word制作形式多樣的表格。
2.1 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2 確定問題。讓學生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
2.3 自主學習。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并需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4 協作學習。讓學生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闡述,以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2.5 效果評價。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另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
要有效地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教師必須正確理解和運用任務驅動,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1 放下包袱,把任務交給學生們,也把完成任務的權利和動力交給他們,從而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該把教學的重點落實到培養學生掌握應用軟件共性的概念、操作規則和方法,以及自學新軟件的能力上來。在設計《初識Word》這一課時,我是這樣考慮的:由于學生上信息技術課的時間有一年多了,他們已基本掌握了軟件的常用啟動方法:①雙擊桌面圖標;②在“開始”菜單下面的“程序”菜單中尋找。同時,不排除部分學生早已使用過該軟件,甚至會使用“開始”菜單下“運行”子菜單,直接運行可執行文件的方法。因此在該環節的設計中,教師只是探索問題的引導者、完成任務的協作者和伙伴,而學生們才是活動的主角。老師沒有告訴他們答案,也沒有必要告訴他們答案。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是學生們自己的工作,為了能學會使用Word這個軟件寫出作文,首先就必須要啟動這個軟件;為了能解決問題,他們就必須通過利用舊知識、查找教材、詢問伙伴來找到答案。這樣,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探索精神被調動起來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被激發出來了,最終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下,教學觀念和教學思想徹底轉變,改變了那些滿堂灌、理論脫離實際等不良現象,教師不再是灌輸者,除了傳遞知識外,更是學生學習的協作者和伙伴。當學習任務提出后,學生們利用已有的知識、手中的書本、計算機甚至網絡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處理信息,并最終找到答案,解決了問題,獲得了新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可以自由自在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發揮自己的長處,去探索新知識、完成新任務,學起來更為輕松。這不僅使學生們體驗到探索的甘甜,而且對培養和發揚學生們的探索精神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3.2 引路子,讓學生們互幫互助,在協作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們的探索精神。在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下,我們更注重讓學生們懂得“如何學習”的方法,當學習任務提出后,老師、同學都可以是學生們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處理信息的協作伙伴。在協作中,學生們的探索意識被大大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了。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常常把自己定位在“向導”、“參謀”的位置上,而把思考和發揮的空間大大提供給學生們,這種拋磚引玉式的教學給了學生們極高的協作機會,并使得他們在集體協作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嘗到更多的甜頭,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學習《會當小板報編輯》一課時,當我提出任務后,首先和學生們一起討論了在哪些軟件環境下可以制作小板報以及小板報中圖文混排的制作方法等問題;接著讓他們相互協作分組收集、制作、加工資料并匯總;最后再根據自己的需要,將信息進行處理、完成任務。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充分發揮了協作精神,在收集、處理和加工信息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的知識領域,上網收集資料、制作加工圖形、作藝術字的處理……這樣,學生們的舊知識運用得更靈活了,探索新知識的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3.3 以探索性教育思想為指導,通過多途徑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們的探索精神。針對一個任務,解決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尋找進入“Word文字處理軟件”的方法時,既可以從“開始”菜單下找到“Microsoft Word”快捷方式后進入“Word”軟件;也可以利用“開始”菜單中的“運行”來運行WINWORD.EXE軟件;如果桌面上有快捷方式,還可以直接雙擊這個快捷方式進入“Word”。學生們既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找到自己的方法來完成任務,也可以查閱資料,甚至詢問伙伴來達到目的。在這里我們更注重的是完成任務的結果而不是某一種途徑,注重的是掌握探索式的學習方法而不僅僅是學習某一軟件,讓學生們在真切的體驗過程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體系。
3.4 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幫助學生們培養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畫圖”里有很多工具,對于這些工具的作用及用法,是由教師一一介紹、學生們死記硬背呢?還是放手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索,從而了解并掌握其用途呢?在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下我選擇了后者,首先利用多姿多彩的示例圖引起學生們注意,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然后放手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摸索、去發現“畫圖”軟件的功能,通過相互協作、共同研究“畫圖”,從而了解和掌握這個新軟件。這樣使學生們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行為,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果。
要引發學生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就必須讓他們對所學的東西真正發生興趣,使上課變成有意思的活動。而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正是這種以有意義的、本課能達到的任務引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鼓勵其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從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在任務驅動式教學活動中,我們以探索性教育思想為指導,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完成新任務的活動中去,支持他們從各個方向去思考問題、研究問題,鼓勵他們多渠道、多途徑解決問題,從而教給他們針對任務探索問題的思維方法,達到培養學生們的探索精神和協作精神的目的。
綜上所述,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興趣為主線,統籌兼顧,創設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和獲取知識,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方法,并學以致用,這樣才能讓學生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并終生受用。
[1] 李藝.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繼承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