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彥
誦讀法在古詩文教學中的作用
■陳少彥
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誦讀能力寫進了新課程標準,必將促使教師思考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去實現這個目標。根據個人教學實踐,我覺得誦讀法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詩詞誦讀教學,需要教師的審美參與。語文教師的審美感知力表現在善于從古詩詞的語言文字入手,敏銳地感知詩詞的色彩、音韻、結構、節奏等形式因素的能力。語文教師常常通過對色彩的感知來把握作家的情感,例如,白居易《琵琶行》里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就是運用月光的冷色調烘托琵琶女彈奏的藝術效果及聽眾的如癡如醉。其次,語文教師的審美感知力還表現在善于以豐富的想像力把靜止的、零散的文字轉化為鮮明的感性形象。
古典詩詞誦讀教學中,審美觀照活動的對象是詩詞語言之美,語文教師應把握詩詞語言的形式、節奏、韻律,感受詩詞的含蓄、蘊藉和幽遠。審美觀照活動是一種動態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調動審美心理的各種因素,使人得到凈化、陶冶。審美創造活動是通過審美形式的創造以達到思想感情的傳達和審美精神的表現活動。它是一種比審美觀照活動更高級的審美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參加演講辯論、詩詞創作等活動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也可以借助其它手段(如音樂中的節奏、繪畫中的“空白”等)用在詩詞誦讀教學中。
聯想和想像是理解、欣賞古詩文的一個重要途徑。“詩人感物,聯類無窮。”詩人只有通過想像,才能把自己的感受、印象、圖景聯系起來,創造出新的意象,才能在現實生活基礎上進行提煉和概括,熔鑄成生動的具有個性特征的具體形象。
通常情況下,粗讀是不帶有感情色彩的,當讀者仔細品味詩句,帶點想像和聯想去讀,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如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一)》中的詩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在給學生進行誦讀指導的時候,可以采用邊釋詞邊讀邊體會的方式進行。遲日,即春日,要有春風拂面的舒適感。讀的時候二字相隨,不可分割。江山,廣闊斑斕,“江”字高行,“山”字再稍高,稍長。麗,由高而降,始終保持亮色,清新而不輕飄。春風,前已有春意,重點在“風”字,由弱漸強,稍揚,稍長,有“遍吹”的感受。花草香,“花草”二字隨春而至,通俗易懂,有“滿眼”的感受,關鍵是“香”字,輕出口,緩歸音,似浸入心脾,稍高而較重。除了從字詞上做出指導,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詩句的整體結構著手進行體會:本詩前兩句粗寫,后兩句細描,相映成趣,令人感到生機勃勃,動靜和諧。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既有“點”的把握又有“面”的感知,“讀好”就不是難事了。
詩歌中常常借景抒情、以景傳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一枝一葉總關情”,景物的出現總是伴隨詩人復雜的心緒。根據景物描寫選擇誦讀的語氣語調,能夠達到動人的效果。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誦讀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了解創作背景:孟浩然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年輕時沒有得到進仕的機會,后來一直過著隱士的生活。但是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奔走在江淮之間,而此詩就是他在旅途中所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詩中表情的景物,如“泊煙”、“日暮”、“野曠”、“低樹”、“清江”、“月”等。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旅途中的孤寂情懷,整個愁緒躍然紙上。根據背景和景物,誦讀這首詩就應該處理為低緩的語調,為聽眾描繪出優美寂靜的畫面,傳達詩人寂寞孤獨的感情。
誦讀教學,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十分重要。誦讀《觸龍說趙太后》,我們能看到一位心系國家社稷的老臣形象;誦讀《寡人之于國也》,我們能感受到孟子的一顆仁愛之心;誦讀《離騷》,我們慨嘆于屈原的憂國憂民;誦讀《歸去來兮辭》,我們敬仰陶淵明的厭惡官場,心歸田園;誦讀《夢游天姥吟留別》,我們愛慕李白的蔑視權貴、心向自由;誦讀《六國論》,我們體悟蘇洵憂患北宋的切切之情……在誦讀過程中,學生會自覺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與詩文作品相融合,被作品所感染,被作者的情感所征服,心潮起伏,情隨文走,心為情動。
“語感”,《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言語交流中對詞語表達的理解,使用習慣等的反映。”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或語文現象的敏銳感知和迅速領悟的能力,是言語主體對語言對象的一種直覺,是對語言文字從語表到語里,從形式到內容,包括語音、語義、語法等在內的一種正確豐富的理解力。語感具有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寫就通,一讀就懂的功能。能使人聽得真,懂得深,說得好,寫得美。葉圣陶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學習古詩文,創設一個活的語境,增強語感,對古詩文學習有重大作用。
作為書面語體的古詩文有很強的可讀性,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心想口誦耳聽,瑯瑯書聲構筑起相應的語言環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一個人讀,十幾個人讀,幾十個人讀,每天都讀上一段時間,熟讀背誦多篇古文,日積月累,許多詞、句、篇都積淀在頭腦之中,文言語感也就日漸增強,語感增強了,文言的學習也自然輕松自如了。
如晏殊詞《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此詞抒寫了游園惜春及相思懷人之情,通篇散發出淡淡的愁緒,給人孤寂無奈之感。因此,全詞上下兩片,分為兩個句群,基調深沉含蓄。但是誦讀這一詞牌的最大難點在節奏的把握上:上下兩片各三句,每句七字。通常情況下,人們在讀完每一片的第三句時,往往會有一種沒有完結的感覺,所以需要通過節奏和語速的控制來改變這種感覺。可采取這樣的辦法:每一片的前兩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上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下片)語流連貫一點,第三句“夕陽西下幾時回”(上片),“小園香徑獨徘徊”(下片)的語速放慢,并根據語意適當安排停頓,這樣可以平衡前兩句與第三句的分量,完成節奏的調控。最后一句“小園香徑獨徘徊”中的“徑”處于語句的高點,讀的時候應延長字音時值、重讀并停頓;“獨徘徊”三字順語勢漸落,語速放慢,讀出惋惜、欣慰和悵惘之感。誦讀,需要指導,但無論是格律詩、古體詩還是詞,在誦讀的停連、重音、語氣和節奏處理上都不可能提示很具體。如何誦讀,應該根據具體的誦讀對象確定誦讀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揣摩,自己領悟,找到恰當的表達方法,培養文言語感。
語感是以直覺思維為基礎的在語言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的聲音、形態、含義、情味以及邏輯層次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敏銳的感受領悟能力,具有快速性、深刻性和技能性。一方面,語感屬于直覺,是一種下意識、不自覺的能力,需要一個長期學習、反復訓練、實踐積累的過程;另一方面,語感雖然是直覺思維,但是是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一種悟性,是一種帶有理性的直覺性。古人強調“悟”和“化”,“悟”就是對詩文的理解感悟,“化”即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朱熹曾說:“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這些都說明誦讀對于培養語感的重要。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母語交際能力,而語感在這當中居于核心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說,培養母語交際能力的實質就是培養語感能力。
(作者單位:武漢市十一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