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文
語文教學“切入點”設計例談
■朱清文
如何上好語文課,是語文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優化教學設計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學設計方法多種多樣,精心選擇最佳教學切入點,不失為有效方法之一。
所謂選擇教學切入點,就是針對課文的不同特點,選取課文的關鍵處、精美處、深刻處、知識內容豐厚處、手法巧妙處等作為教學的突破口,由此深入課文全篇,以達到對課文深透理解的一種教學設計藝術。如何選擇教學切入點,在具體教學中可從不同的角度著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抓住課文組織材料的線索進行教學設計,用這條線索把一系列教學內容串連起來,使課堂教學環環相扣,富有整體感。如教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抓住“背影”這一內在的線索進行教學設計。在初讀課文明確全文共有四次寫到父親的背影之后,可提出如下問題:“四次寫背影,哪一次寫得最詳細?其作用何在?”經討論明確:課文詳寫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用一連串動詞描寫父親買橘子的過程,刻畫了父親年紀大、體肥胖、穿棉袍、蹣跚地過鐵路、艱難地攀爬月臺的背影,突出地表現了父親雖老境頹唐心情抑郁仍憐惜疼愛兒子的深切感情。接著可進一步探討:“這四次背影和作者有什么聯系?”師生共同討論明確:開頭寫背影,是作者思背影;買橘子時的背影,是作者望背影;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是作者找背影;結尾處寫背影,是作者頭腦中再現背影。四次寫背影,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深摯感情?!氨秤啊蹦壑缸娱g深厚真摯的愛。至此,可再進一步探討“背影”在全文組織材料上的作用等問題??梢?,抓住“背影”這一線索設計教學活動,能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研讀課文。
尋找或提煉最能表現全文主旨或特點的關鍵詞句,以此為切入點帶動全篇課文的教學。如茅盾的《白楊禮贊》,文中共有四次贊美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教讀這篇課文,就可抓住“不平凡”這三個字,提出如下問題:白楊樹為什么是不平凡的?課文從哪些方面突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師生通過討論明確:課文從三個方面突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一是生長的環境不平凡——黃土高原“雄壯”、“偉大”的背景襯托了白楊樹的不平凡,襯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西北高原的“單調”又反襯了白楊樹的“傲然聳立”。二是白楊樹的形象不平凡——作者從“干”、“枝”、“葉”三方面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突出白楊樹“力爭上游”、“倔強挺立”的特征。三是白楊樹的精神品質不平凡——作者由樹及人,突出北方農民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不平凡的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這樣,在教學中抓住關鍵詞語,教學主線鮮明,教學內容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文眼是詩文藝術構思的焦點,它是作者經過藝術的概括和集中,把作品的思想和藝術辯證統一起來的“凝光點”。它透露出詩文的精神,是詩文最敏感的“中樞神經”。抓住了它,便可“牽一發而動全身”。如老舍先生的散文《濟南的冬天》,開頭一段寫道:“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边@里,“溫晴”就是全篇之“眼”。教讀這篇課文,教師可抓住文眼提出如下問題:文章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濟南的冬天具有“溫晴”的特點?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讓學生經過討論明確這一特點。
文章開篇通過和北京冬天多風、倫敦冬天多霧、熱帶地區日光的“毒”和“響亮”作對比,突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溫晴”特點。接下來,文章繪山景、描水色,都無不涂上一層溫暖晴朗的色彩。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將“整個濟南圍了個圈”以及濟南人“溫暖”的感受。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小山,也仍然跟溫晴相聯系——因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點小雪”,“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因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景致。再寫濟南冬天的水色,也著力寫出“溫晴”的特點。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溫暖、清澈。“不但不結冰”、“在綠萍上冒著熱氣”都是寫“溫”。連用幾個“綠”字,不但寫出“溫”,而且“天兒越晴,水藻越綠”點出了晴。至于澄清的河水、清亮如“空靈的藍水晶”的天空,都暗含著“晴”的特點。
在以上討論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歸結全文主旨:文章圍繞“溫晴”突出濟南冬天之美,抒發了作者熱愛濟南的冬天、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作者的贊美之情,主要是滲透在對濟南山水的描繪之中。教學至此,可進入對作品表現手法的討論分析。
可見,從文眼切入,適當延伸,就可以帶起全篇,引導學生把握作品內容,深入文章精髓。
敘事性作品常常通過具體的矛盾沖突來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主題,反映生活的某種本質。在教學中可抓住矛盾沖突的焦點,以此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如教學《威尼斯商人》(節選),可抓住夏洛克與安東尼奧等人的矛盾,在學生初讀作品熟悉情節之后,提出如下問題:(1)在鮑西婭宣判前,夏洛克為何不聽規勸和請求,堅持要照約執行處罰即從安東尼奧身上割掉一磅肉?(2)在鮑西婭宣判后,夏洛克又為何要求撤回訴訟,甚至痛苦不堪、哀怨悲嘆?(3)安東尼奧為何能慷慨赴死?(4)鮑西婭、巴薩尼奧為何竭盡全力救安東尼奧于危難之中?由此引導學生分析夏洛克貪婪、偏執、冷酷、兇殘的本性,分析安東尼奧仁愛善良、慷慨助人、重情輕利的性格特征,理解鮑西婭、巴薩尼奧等崇尚正義、忠于友誼、輕利重義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夏洛克與安東尼奧等人的矛盾,主要是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封建的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作者通過對他們的褒貶,表達了崇尚正義、仁愛和友誼的人文主義理想,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與愿望。至此,學生對作品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就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
疑問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在教學中,教師可選準一個疑難點切入課堂教學。如魯迅小說《社戲》,所寫的戲實在不敢說是好戲,豆也只是普通的羅漢豆,但小說結尾為什么說“我實在再沒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教讀時可提出這一問題,讓學生從小說中尋找答案。通過閱讀討論明確:小說所寫月夜行船去看戲的愉快心情、趙莊船頭看戲時的童趣、深夜歸航時偷吃羅漢豆的樂趣以及在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情趣,是作者日后看戲、吃豆時的感受無法比擬的。作者難忘那一群熱情、聰明、天真、純樸、無私的少年朋友,難忘兒時小伙伴之間那份純樸而真誠的友情。原來作者難忘的不是戲,也不是豆,而是那份情,那段美好的快樂時光??梢?,教讀本文如從疑難處入手探尋答案,就可引導學生在探尋的過程中理解全文的思想內容。
(作者單位:武漢市第十二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