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漢陽區(qū)永安堂小學 吳懷軍
學校踐行經典教育的思考與探索
■武漢市漢陽區(qū)永安堂小學 吳懷軍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經典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最優(yōu)秀、經久不衰的作品。經典教育是以經典作品為載體,倡導師生與經典同行,提升學生內在氣質和人文素養(yǎng),形成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奠基學生文學基礎,成就學生美好未來,提高教師師德修養(yǎng)、人文底蘊的一種教育理念。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觀乎人文,天下化成”,我國的古典詩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資源,有著巨大的精神力量。武漢市永安堂小學處于城鄉(xiāng)結合地帶,面臨著學生流動性大、人文素養(yǎng)較低、學習氛圍不濃等方面的問題,這些顯然是制約永安堂小學教育教學的正常發(fā)展的因素。為了給學生播下最好的種子,撒下最好的養(yǎng)料,為他們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其終生受益,我校提出了“開展古詩文誦讀,建設書香校園的理念與策略研究”這一課題。旨在通過“直面經典、誦讀背誦”的方式,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素質,使教師具有一定的文學底蘊,使學生從小就獲得經典古詩文的基本修養(yǎng),從而構建書香校園。實踐也證明,“經典教育”在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經典是中國文化的最好載體,是民族精神所在。俗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少年兒童從小誦讀經典,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能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的好習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內在素養(yǎng)。在兒童階段誦讀經典,是一個出力少、見效快、后勁足的教育方法。兒童時期記下的經典文化知識,是學生智慧永不枯竭的源泉,能激發(fā)學生的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例如,學生一年級入學時,面臨的是短時間要掌握近千漢字的任務,背誦完《三字經》后,絕大多數(shù)孩子已經認識了一千多字——包括很多不常用的字,學生記憶力和理解力有了飛躍。在近兩年的經典誦讀活動中,學生積累了不少好詞好句、名人名言及古詩文,不少學生還會運用到作文或平時的交流活動中。
經過了近幾年的研究實踐,我校“中華經典誦讀”的效益初步顯現(xiàn)。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日漸豐厚,不僅僅是記住了名篇佳作,而且明白了一個個道理,養(yǎng)成了一種品質,學會了一種本領。現(xiàn)在,學背古詩文已成為我校學生的一種愛好,一種興趣,很多學生已經能熟練吟誦《三字經》《弟子規(guī)》《論語》和幾十首甚至幾百首古詩。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學生的記憶力和智力得到開發(fā),打好了學習和做人的基礎。
中國古詩文流傳了千百年,積淀了中華傳統(tǒng)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學習它可以使學生體悟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精神、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有助于發(fā)展學生個性,形成學生健全人格。
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且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提高了,學生的精神得到了凈化,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和諧發(fā)展,學生逐步成為“謙謙文化小巨人、彬彬禮儀小君子”。
源遠流長的古詩文經典深蘊做人的道理,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皳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钡葴\顯明了的句段,對學生的啟示是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學生在自己的日記、作文本上出現(xiàn)了一些古詩文座右銘,在日常交往中也偶爾會引用經典名句,在自己寫下“內心感觸”時也會以它當作老師開導自己。經典誦讀,讓孩子們可以獲得很多的知識,從而初步認識世界,了解祖國的歷史,學會了觀古鑒今。學生們在古典詩文的浸染下,性情變得平和了,審美情趣變得更濃了,胸懷變得更為開闊了……
學校營造出經典詩文的誦讀氛圍,能讓傳統(tǒng)文化隨時隨地感染學生,從而為學生奠定良好的文學基礎。學校的內墻、宣傳櫥窗、花壇等都是很好的教育媒介。首先,每天更新學校宣傳欄的“每日一詩”,另外,在校園各個窗口都能看見“經典之星”、“永小學生日常規(guī)三字經”、“永小教師五言詩”等經典教育元素,充分體現(xiàn)校園優(yōu)美、和諧的意境;其次,選擇經典古詩詞、成語、歷史等故事,制成精致的展牌,布置在走廊上、樓道內,讓學生時時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再次,形成校園廣播文化。利用課間廣播,誦讀經典作品《三字經》《弟子規(guī)》《論語》等,以及我校自編的《永小學生一日常規(guī)三字經》《永小教師五言詩》等。這些作品定期更換,每當廣播響起,校園里回蕩的是一千三百多名師生不自覺的跟誦經典的聲音。另外,每個班級的黑板報、宣傳欄、展示板都留有詩詞的影子。一張張詩詞小報、一幅幅詩配畫作品,展示的是孩子們誦讀經典的每一份收獲。經典誦讀成了學校的一道道風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詩詞的陶冶影響,形成“人人誦讀,遍地詩聲”的局面。
學生自覺閱讀經典,已成為一種習慣,有的學生一個學期可以看幾十本甚至數(shù)百本課外讀物。課外經典閱讀不但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還會給學生帶來無窮的樂趣。學生想像力更豐富了,創(chuàng)作能力更強了。課堂上,學生背誦起詩文可謂滔滔不絕,“好詩佳句”常常是脫口而出,甚至能即興賦一兩首小詩。
經典教育,效果初現(xiàn)。近年來,在全國和省、市、區(qū)舉行的各級各類競賽中,我校學生獲獎面廣、獎項級別高。在武漢市走進數(shù)學王國、讀書知識競賽、楚才杯作文競賽中均有學生獲一、二、三等獎。
“讀書是從業(yè)之基,道德乃做人之本”,誦讀經典古詩文,能讓傳統(tǒng)文化精華古為今用,能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也將幫助他們成就自己的美好未來。
我國的經典古詩文包涵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美德與情操,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等文化的結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中華古詩文中那大氣磅礴的氣勢、感天撼地的英雄氣概、蕩氣回腸的凜然正氣,能感染、鼓舞、震撼學生的心靈。學生被岳飛的“怒發(fā)沖冠,壯懷激烈”的偉大抱負所震驚;被蘇軾的“大江東去,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恢弘氣勢所陶醉;被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壯志豪情所熏陶。孩子們朗誦時那洪亮的聲音、炯炯有神的雙眸、昂首挺胸的身姿、天真無邪的臉龐,無不洋溢著對中華民族英杰的仰慕之情。學生在小學階段所獲取的智慧,以及形成的讀書習慣,將會伴隨他們一生,將影響他們整個生命的發(fā)展,成就他們美好的未來。
古詩文中蘊含著大量的人文內涵。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講,“活”了學生,“活”了教師,也“活”了學校,可以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增加教師人文底蘊,形成學校“人文見長”的特色。
實施經典教育中,教師們不斷學習努力充實自己,古詩文素養(yǎng)會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理念水平也會得到提升。古詩文誦讀的研究,不是追求一種時尚,而是在實踐一種理念;不是追求一種形式,而是在教學活動中實施一種策略;不是一種功利行為,而是一種為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投資。在2009年的漢陽區(qū)教育工作會上,我校成為了和鐘家村小學、西大街小學一起受教育局表彰的為數(shù)不多的學校之一。我校經典誦讀被區(qū)教育局領導多次提到并重點推廣。
多年來,我校在政府和社會的關心支持下,建立了一支樂于奉獻、勇于開拓的教師隊伍。一批優(yōu)秀教師脫穎而出,他們在各類比賽中捷報頻傳。在2008、2009年省教育科研論文競賽中,教師姚倩、林蕾、余琴、喻靜榮獲一、二等獎;教師林蕾、余琴、羅艷芬等撰寫的課題相關論文獲中國教育學會、武漢市教科院一、二等獎;教師林蕾、羅艷芬、王睿哲在市教育學會論文競賽中榮獲一等獎;鄭靜、王睿哲等老師獲漢陽區(qū)教學競賽一、二等獎。
“經典詩文誦讀”成為我校孕育經典教育,構建書香校園的肥沃土壤。走近學生,走進課堂,學生對唐詩宋詞的經典名句出口成誦,對李白、杜甫等詩人的詩句信手拈來;走進教師的辦公室,桌上不僅僅是教參教輔,更多的是教育教學雜志和名著……當然,在踐行經典教育方面,我校還會做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努力走出一條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誦讀千古美文的教學之路,讓經典作品永遠滋潤學生的生命,讓我校師生在經典教育的實踐中釋放出濃醇的芬芳!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