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則平
淺談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劉則平
在倡導新課程教學理念的背景下,教師在英語課堂實踐中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概念、標準以及如何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等幾方面進行了闡述。
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就其內涵而言,就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協調發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衡量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余教授認為,“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雖然表現在不同層次上,但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學生的進步不能僅限于知識的掌握,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絕不能僅靠訓練,而要靠思維過程,要靠個性化的思維,但知識轉換為解題技能是要靠操練的,這種操練能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和學業成績;
2.教學的有效性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從時間上來說,學生的發展有當下發展和終生發展。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下發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展也會有影響。以前教學太注重當下發展,實際上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
3.高效的教學就是讓學生獲得充分發展,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發展,這是從新課程基本理念來規定“發展”。
要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重視教學設計的準備
1.吃透“教材”,把握教學內容
新課改要求我們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所以,潛心鉆研教材,把握和挖掘教材的科學性、思想性(如世界先進思想方法,人文內涵等),體現教材的趣味性,是教師開發教材的“課程潛能”、整合教材、設計教學的重要思想基礎和必要前提。
2.吃透學生,找準最近發展區。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性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而如何使學生的學習建構主動、準確、有效,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至關重要。這就首先要求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認知特點、已有的生活經驗、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然后才能設計出促進學生發展的經濟有效的教學活動程序。
(二)重視教學進程的實施
1.營造良好的英語教學氛圍
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和諧愉悅的英語課堂教學氛圍,可以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情感狀態,使學生主動而愉快地學習。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學生的英語程度參差不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對差生,教師要特別慎重,不能放棄對他們的努力。教師要努力尋找他們的優點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還要經常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他們會把老師的表揚看成是對自己的關注和重視。師生間的融洽關系會使學生感到課堂氣氛輕松,表現出愿意配合老師的教學,使教與學的活動得到良好開展,從而創建出有效的學習氛圍。
2.注意激活學生的課堂思維
首先,在課堂上通過各種有意義的生活情景、社會情景、問題情景的創設,使學生興奮和活躍起來,激活學生原先的經驗,激起認知沖突,變被動的大腦活動為積極主動的思維,有效地促進新的學習信息與已有經驗的耦合。當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后,倡導“合作交流”改變“一問一答”,讓學生通過發現式學習自己去探索新知。然后進入“問題解決”這一環節,學生便能得心應手地把課堂學習成果應用于生活實際。因為學生在強烈的認知沖突與合作交流中獲得了學習體驗,在解決問題中,學生還將不斷地強化和拓展學習體驗。
3.注意預設與生成的統一
對于課堂教學,教師的預設是重要的。然而,預設并不等于封閉,現在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究學習為目的的教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復雜性等特點。教學的過程也成了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如何控制好這個動態結構的學習過程,我想對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是一個挑戰。這需要教師具備靈活的教育機智,善于從學生的發言中發現有價值的元素作好引導,隨機應變地運用好“課眼”,充分關注學生的體驗,做好“導師”的角色。我想,要真正實現互動與生成,讓英語課堂充滿智慧的火花,還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在課堂實踐與反思中磨練出體會、磨練出經驗。教師應在這方面努力關注自己與學生,因為學生的成長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過程。
(三)要對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表現進行梳理
如何對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表現進行梳理?筆者曾聽過高一(3)班、(9)班兩節內容完全相同的英語課。他們的教學步驟和閱讀理解的設問是是一致的,但在教學環節的處理、教學形式和對閱讀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乃至教師上課的語速、語言輸入量、教學容量等方面都有差異。高一(3)班教師針對所在班級是重點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較為優秀,在教學環節的處理上有兩個亮點:一個亮點是第一次略讀課文后,要求學生做筆記,把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點記錄下來,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做筆記的閱讀能力,并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理解的過程;另一個亮點是在閱讀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有效培養閱讀能力這方面,采用了小組合作(全班分成4組)形式競賽,第一次細讀課文后,搶答老師的問題(投影片),并根據內容將課文分段進行搶答,每個段落有一個投影片,這樣學生對課文結構一目了然,分段進行理解,掌握和消化記憶,這種搶答的教學方式,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教學設計也體現了課堂教學有效性所提到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
相比之下,高一(9)班的課不但沒分組合作,而且整篇課文的教學以句子填空的形式進行,沒分段理解和記憶,沒體現課文的重點所在,給人一種囫圇吞棗的感覺。從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和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方面來看,其效果是有差異的。
這一例子說明教師們通過對不同的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對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表現進行梳理,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調整和改進的措施,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提高
前三點是相輔相承的關系,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就會使教師對上過的每一堂課的每個教學環節的處理進行教學反思,并采取針對性強并有效的措施,從而真正做到使英語課堂教學優質有效。
(五)評估教學效果,反思教學過程
教育需要實踐性智慧,需要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持續地反思,并把反思導向深入,最終實踐教育教學的創新,提升育人的質量。因此,經常性的反思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教師需要問自己一些具體的問題以引起對教學的深入思考,如:
1.教學是否按計劃進行?假如不是,哪里出現了問題?為什么?
2.教學設計是否體現新課標的理念?有哪些不足之處?
3.教學過程有否面向全體學生,面向雙基,因材施教?教學任務是否轉為學生的學習需要?
4.學生們的參與程度高嗎?
5.學生的反應與你的期望一致嗎?哪里不一致?為什么?
6.教學過程中哪些活動效果好/不好?為什么?
7.對這堂課,你自己最滿意的是什么?不滿意的是什么?為什么?
8.假如有機會,哪些地方你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總之,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是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有效性課堂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有效的基礎上。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濠頭中學)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