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 君
課堂教學反饋行為類型及其實施原則
● 鄭 君
反饋是控制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所謂反饋,就是把系統輸出量的全部或一部分,經過一定的轉換,再送回輸入端,從而對系統的輸入和再輸出施加影響的過程。課堂教學反饋行為,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或師生自己對教學活動的反應;教學反饋行為是一種互動性行為,既包括教師的行為,又包括學生的行為,因而它是間斷性的系列行為。教學信息交流過程一旦發生,其中的任何一次信息交流都可以看作是一次信息通過后接收者的反饋。
(一)直接反饋行為
直接反饋是指教師從學生回答問題、提出問題、板演板繪、考查考試、實驗操作等方面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直接反饋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獲得反饋信息最常用的方法,這種方式取得的反饋信息比較直接,也比較可靠。
1.問答行為:問答行為又分為“質問式”問答行為和“對話式”問答行為。在質問式問答行為中,教師幾乎完全控制著問答過程和方向,教師通過頻繁提問,檢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掌握程度或引導學生沿著教師預先設定好的軌道行進。而對話式問答行為是教師提出問題請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在學生觀點基礎上再提出新問題;學生也可以向老師提出置疑,就某一問題共同探討,學生對問答的進度和方向有較多的支配機會。
2.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是學生根據教師或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在班集體中相互交流個人的看法,相互學習、相互啟發的一種教學形式。課堂討論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還有利于學生認識的深化,增強參與和合作意識,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課堂討論一般按照教師(或學生)輸出信息——學生接收信息——展開課堂討論——反饋信息——教師再次輸出信息的過程進行。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使課堂討論有效,做到收放適度。當討論冷場時,教師要及時啟發,打開思路;當討論偏離主題時,教師要及時引導;當有意見分歧時,教師要及時組織評議,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當討論激烈而時間不夠用,問題又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時,教師可將討論情況給予小結,指出進一步深入討論的思考方向,讓組長負責繼續討論并匯報討論結果。
3.文字反饋:文字反饋又可分為課堂練習、學生板演、課堂測驗等。教師通過學生對課堂反饋練習的解答情況或者學生的板演情況,來獲得學生對所學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據此調整教學活動。
4.操作反饋:是指在課堂上教師或學生通過觀察彼此的實驗操作過程,來獲得與之相關的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外顯信息。實驗操作的過程,使學生置身于運動中,強化感知,把外部的動態過程內化為內部的語言形態的概念、性質、規律,展開“動作思維”,以深化理解。實驗操作練習,一是要提出明確的實驗要求,以確保操作程序和過程能夠內化為有意義的信息,促進對概念、規律的理解。二是要在學生操作時或操作完成后,讓學生說出操作過程以及所得出的演示結論,把動作時展開的思維外顯出來。通過操作反饋,可以強化正確,改進技能,在改進操作技能的基礎上優化認知結構。
間接反饋是指教師從學生聽課的表情、姿態、動作或音容笑貌中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間接反饋主要通過“察言觀色”獲得反饋信息,并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比如:
1.如果學生表情輕松,頷首微笑,則說明學生對所授內容理解透徹,教師就可以按原計劃教學;
2.如果學生還在埋頭記筆記,教師就要適當放慢教學速度或者稍停片刻;
3.如果學生雙眉緊蹙,表情木然,說明學生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教師就應該通過穿插提問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障礙,以便改進教學方法,調整教學進度;
4.如果學生緊皺眉頭,左顧右盼,或竊竊私語,說明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或看不清板書的內容,或不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這時應該先通過目光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已經關注到他(她)的情況,然后把剛才描述或板書的內容再重復一下;
5.如果頭向前低俯超過45°且偶爾瞅老師一眼,目光與老師的目光相碰時又馬上躲開,則說明學生在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或者在打瞌睡,教師應該通過眼神、手勢等提醒學生,或者讓其陳述當堂講過的某一內容,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并能夠認真學習。
學習論研究表明,組織學習活動的任何一種形式都是由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系的性質決定的。教學應是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統一體,在信息的傳遞、加工、儲存和應用的流程中,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可以看成是“映射”的兩個方面,失去任何一方,反饋效應就不復存在。同時,他們又都是對方反射的“回音壁”,盡管不是一一對應的,但都可以從一方找到反饋點,得以檢查到反映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變化的外顯標志。
通常,教師一方的信息反饋是指教師通過一定的手段(觀察、提問、練習、考試等),了解學生學習的現有水平,與預定的教學目標進行比較,找出差距與原因所在,并對反饋信息做出反應(評析),從而決定下一步的策略。學生一方的信息反饋是指通過教師獲取學生反饋信息后的情感反應(言語、動作、表情)與測試的分析評價,引起自身的思考,并鑒別同學之間信息的反映,從而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診斷自己的學業水平,以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這樣,雙方的反饋形成一個閉合回路,各自對來自對方的反饋信息進行不斷地加工整理,并反射給對方,往返影響。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應該充分把握交往的方式,以符合邏輯與清楚明確的表達方式,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傳遞再加工的知識信息,表達學生能夠會意的信息意圖,做到信息和信息意圖間協調一致,達到交往和諧的境地。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一種活動必須促進活動者內部的體驗,引起對認識的需要,對創造的需要,對頑強獨立工作的需要,也就是引起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評價是反饋的伴生物,是反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評價的反饋是無效的。反饋的評價應從學生發展、進步的方面出發,應采用縱向評價方式(與這個學生的過去相比),知識技能上給予矯正,情感上給予鼓勵,哪怕是微小的進步。在這一特定的情境中,教師較好地控制對發生事件的情緒參與,克服主觀隨意性的誘惑,才能增強一些學生進一步發展的潛能。而且,應用情感性原則,還易于培養學生個人對反饋信息進行自我評價的意識,教師非語言的某種含而不露的暗示,常能導致學生的內省,會增強反饋的效應。
控制論研究表明,人的感官在接受外界信息時,對不同的外界信息有不同的反應時間,且總是存在反應時間,信息不可能連續進入人的大腦。也就是說,教學中必須控制好單位時間內的信息傳遞量。同時,學習中吸收信息并保持信息,沒有保持不可能有學習,而保持和遺忘總是同時發生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的遺忘曲線指出,任何材料,熟記過后遺忘都很快開始了而且是先快后慢。也就是說,教學中要控制好信息強化的周期,使需要保持住的信息真正保持住。根據信息的傳遞與保持規律,教學中的反饋必須留出時間,留足空間,邊講邊練,講練結合,使師生都有思考的時空,達到有效調控的目的。
(四)調控性原則
沒有反饋就沒有控制,這是控制論的思想精髓。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認為,教學過程中,善于組織學生注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約翰·洛克也說: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和保持學生的注意。調控的目的,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調控的方法,在于采取有效的刺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捕捉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情感狀況和學習狀態,然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采取藝術性、形象性、鮮明性、趣味性的方法和手段(如眼神、手勢、評價等),去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達到課堂教學的反饋——調控目的。
[1]劉顯國.反饋教學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17.
[2]李金松.系統論 信息論 控制論與教育改革[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134.
[3]黃香媛.對課堂教學反饋策略的再認識[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23(4):15.
[4]沙麟.淺談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情緒生活[J].普教研究,1992,(5):8-10.
[5]施良方,崔允漷等.課堂教學的理論——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50.
[6]李曉文.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鄭 君/山東省棗莊市立新小學
(責任編輯:張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