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玉蘭
如何備課更有效
● 時玉蘭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去傳統的備課方式已經很難適應教育教的需求。所以,新課改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增強教案的實效性上來,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避免盲目抄襲,流于形式。
課程標準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它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作為一名教師應全面了解《課程標準》中蘊含的課程理念。以語文學科為代表:
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內容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學習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
教師理念:正確把握新課程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語文學習的促進者,語文課程的開發者,語文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學生人生發展的引導者。
評價理念:了解和掌握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新的評價觀念。
教材觀念:從“教教材”到“用教材”。
根據上述理念,新課改的學習目標一般包括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在課時學習目標的制定和把握上,我們一定要轉變傳統觀念,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跳出認知技能的框框,注意目標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如在教學《迷人的張家界》一課時,我制定了三條目標:1、知識和技能: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張家界自然風光的特點;2.過程與方法:領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和根據不同的感受朗讀課文的學習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上述學習過程中產生積極的體驗。
首先,教材是選擇和組織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資源,是落實,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教材為學生學習活動提供了機會。教師要深入鉆研和領會教科書是如何體現教學目標和要求的,明確教學重點有哪些,教學的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等。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或補充,使課堂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實際。為此,在備課時,應考慮教學內容是不是此課時教學目標所必須的,應刪去或省略哪些學生已經學過或已經認知的內容;哪些教學知識的素材不夠充分需要補充。課文《斑羚飛渡》,讓我們感受到斑羚演繹了一曲動人的生命之歌,它們在面臨種群滅絕的關鍵時刻,竟然能想出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辦法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讓人感動的是老斑羚們會那么從容地走向死亡,它們心甘情愿用生命為下一代開通一條生存的道路,從而鑄就生命的輝煌。我在和學生討論《斑羚飛渡》這篇課文時,就特地為學生提供了“人類的‘棄老’傳說”、《泰坦尼克號》電影片段感人故事等。把這些相關的教材引入課堂,使課本與課外的材料相互補充。通過這樣的調整、補充,真正實現了新課程提出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其次,尋找日常生活中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課程資源。語文知識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語文教學要突破教室的局限,延伸到室外、校外,使課堂變得博大、豐富、生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圖書室、廣播、電視、電影、書報、雜志等資源搜集資料,也可以進行調查、參觀、實驗、訪問等實踐活動。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認真挖掘備課資源,力圖呈現豐富多彩的感知教材,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如《一夜的工作》贊頌了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抒發了作者崇敬愛戴周總理的思想感情。小學生閱讀這篇課文,在理解內容上,體會感情上都有一定的難度。因而備課中,我設計讓學生以《我了解的周總理》為專題,搜集關于描述周總理吃穿言行等方面的文章、圖片等。學生到書店、閱覽室、互聯網去查閱,進行摘抄、印制、下載,并整理成書面材料。在課前有了這些研究,在課上適時進行交流,學生就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為新中國有這樣的好總理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過程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置,實現學生的整體發展。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相信學生的頭腦中不是一張白紙,相信學生自己能夠學會。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看作學習主體,要讓教學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開放性、突破性、層次性。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層面上,在“學”字上下功夫。把學生的“自學”和“共學”作為課堂的教學重點,教師的“導學”應努力體現在學生的“自學”和“共學”之中,真正起到啟發、點撥、調控的作用。具體做法是:
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引導學生自學。對于一些比較容易和淺顯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學,“先自學后交流”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說,在備課時我們應努力做到:凡是學生能夠自己探索出的,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絕不暗示。
學生難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指導學生學。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對外部信息主動的選擇和加工。因此,備課中,對于一些稍難的內容,可以適當創設機會和情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
學生獨立學習有困難的,小組合作學。“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與結果”是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所以,我們在設計教案時,要重視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指導他們怎樣與同伴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讓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學習形式與效果的統一。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在采用小組合作時,教師必須認真思考下列問題:1、這節課為什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嗎?2、如果要用,什么時候進行?問題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3、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三種具體的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我想,備課時只有對這些問題都認真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熱熱鬧鬧走過場。
進行學情分析,為學生找準真實的學習起點,這對貫徹落實課程標準至關重要。從實際的教學過程看,學生在進行學習時,由于每個人的知識背景不同,學習原始狀況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他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因此,我們在備課時應做出側重分析和判斷:學生是否已經了解了即將學習的知識的有關內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多少?達到什么程度?這樣從學生課前預習和反饋信息了解學生,正確地估計未來的課堂,正確地把教學的重點、難點恰當地轉化為學生的興趣點、興奮點。為學生構建彈性的學習方案,一旦“節外生枝”不至于生拉硬扯,把學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學思路上。例如:《秋天的懷念》一課,為了使學生領悟作者的思路和表達方式,感悟母愛的無私,我設計了自主探究的環節,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包括:情感朗讀、表演、談體會、設計板書、創編歌詞、其它),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力爭通過自己的表達,感動全班同學。又如《迷人的張家界》一課,整體感知后,我設計由學生自由選一段讀一讀,然后讓大家說一說介紹的是什么景點,根據學生的喜好,隨機組織教學內容。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習過程和方式選擇的自主性,使語文教學適應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的今天,語文備課要在吸收傳統備課成功經驗的同時,跳出教師本位、教材本位、知識本位的習慣性認識怪圈,樹立素質教育下正確的語文備課觀念。唯其如此,才能為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打下堅實基礎,才能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才能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師生共同發展的雙贏。
時玉蘭/山東省鄒城市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