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國強
論教學目標的設計與表述
● 趙國強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第二輪行進,深入推進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全社會人民的廣泛關注,高水平的實施素質教育正在“深水區”運行。以生為本,輕負增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倡導生命化課堂,已成為校長和廣大一線教師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然而,打造高效課堂,應該首先在遠離課堂的地方,“教”字成功,應當“備”字先行,教學目標的設計與表述就成為關鍵中的關鍵。
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有效教學設計的前提。對于什么是有效教學,《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修訂版)》認為,有效教學必須回答如下三個問題:第一,你把學生帶到哪里(教學目標)?第二,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教學過程與方法)?第三,如何確信你已經把學生帶到那里(學習結果評估)?而這三個問題都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的,設計或確定好教學目標,相當于教案設計有一個良好開端。
教學目標是學生所要達到的結果。布魯姆指出:“有效的教學始于教師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有效的學習也是始于準確的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么。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是教學的靈魂,引領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著教與學的進程和方向。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眼睛。“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考察國內外有效教學的標準,課前的準備是重要的指標,而課前的準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備課。通過調研發現,有些教師對課堂的教學目標缺乏精心的設計和表述,教案僅僅是“知識+例題”的羅列,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行為隨意,課堂中教師只能跟著自己的感覺走,目中無人,游離于學生之外,于是,課堂教學高耗低效,“減負增效”不可能實現。教學目標是教案的眼睛,更是課堂的眼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選擇或編制好教學目標等于備課(編制教案)的一半”,也是實現課堂增效的關鍵。
有效的教學要求師生雙方都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共同努力去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清楚、具體、可操作”,用更適合學生的形式來表述。
“三維目標”是設計教學目標的“坐標系”。盡管新課程的課程目標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陳述,但是每節課的課時目標不必機械地、一一對應地照搬上述格式,也不必都按三個維度來陳述。“三維目標”實際上是設計教學目標的“坐標系”或“參照系”,課時教學不可能一步達到課程目標,課時教學目標可以是一個點、可以是一條線,可以是一個面,也可以是一個體。像知識與技能目標就可以是一個點,可以在課堂上定點突破,當堂達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就是一條線,這是課堂教學的中軸線,課堂上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當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是一個面或體,是多元的、多維的、遞進的、階段性達成的。所以,在設計課時教學目標時,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來確定目標的重點。
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把知識與能力分開表述,過程與方法應單列出來或融合在其它目標中。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過程與方法”為主線,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熏陶、教育和培養,都應該在過程中體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格式為:“組織方式或學習方式、方法、工具”+“行為主體”+“行為條件、程度”+“行為動詞”+“知識點、能力點”。即是:通過(借助)什么,學生能怎樣的干(達到)什么。例如,“通過反復誦讀,能熟練的背誦原文。”這樣一則教學目標,其結構如下:

通過分析這則教學目標,我們更加清楚了教學目標的基本格式。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一般是指向學生,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學目標既是教師教的目標,也是學生學的目標,所以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也應該包括教師,那么,這則教學目標我們可以這樣來陳述:通過反復誦讀,我們能熟練的背誦原文。通過“我們”把教師和學生連在一起,更能增加課堂中師生的親和力。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中,組織方式或學習方式“通過反復誦讀”與行為主體“我們”或“學生”一般是省略的,這樣上述教學目標就可以簡化為如下的動賓結構的句子:能熟練的背誦原文。
教學目標的表述必須強調科學性。在教學實踐中,表述一個教學目標大都是使用一個“行為——內容”對應的陳述句,句子的主語也就是“行為的主體”——學生,由于表述的方便與習慣,一般是省略掉的,為了使教學目標結構更加簡明,常常將“組織方式或學習方式、方法、工具”也省略掉(有時為了體現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不省略),這樣,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基本結構可以這樣表示:能級+技能+知識=目標。如:“能熟練的運用有理數的加法法則進行計算”,這一則教學目標,能級是“熟練”,技能是“計算”,知識是“有理數的加法法則”。“熟練”加“計算”也就形成了能力,句子的謂語是“行為動詞”,具有“外顯、明確、可測”的特點,清楚的表明了“行為主體”所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部分其中一個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能把帶括號、帶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轉化為不帶括號、不帶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2)嘗試解帶括號、帶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自主歸納解方程的“一般步驟”,并說出其理論依據;(3)能按“一般步驟”熟練的解一元一次方程。這是“三維教學目標的融通表述”中的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第1、3個教學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目標,第2個教學目標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暗標”,滲透在實現這三個目標的過程中。一看這三個教學目標,學生就非常明確自己在課堂學習中要達到什么。
再如,一位音樂老師在對一節課題《咿呦嘞啦》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將其表述為:以積極的態度欣賞、感受非洲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聆聽《咿呦嘞啦》和《尋找朋友》,感受體驗這兩首歌曲的風格特點,知道馬林巴、非洲鼓等代表性非洲民間樂器,并能辨認這些樂器的音色。這是三維教學目標的融通表述,句子太長,是一篇70多字的小短文,學生不好定向。我們可以修改為:(1)能說出馬林巴、非洲鼓等代表性非洲民間樂器,并能辨認這些樂器的音色;(2)聆聽《咿呦嘞啦》和《尋找朋友》,能說出這兩首歌曲的風格特點;(3)以積極的態度欣賞、感受非洲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
以上兩個實例中確定的教學目標,結構清楚、有層次。既關注知識點與能力點的確定,又關注“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確定,還關注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確定”,更關注目標的可操作性與可檢測性,目標指向的是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它能減少課堂運行的被動與盲目。
教學目標設計要挖掘學生達到目標的方法與措施。杜威在《學校與社會》中談到:“如果你的目的是使40-50個兒童學習現成的課文,并在教師面前背誦出來,那么你的訓練方法必定力求達到這個結果。但是,如果目的是培養一種社會合作和社會生活的精神,那么訓練方法必須從這個目的出發并和這個目的相聯系。”從教學目標的句式特點我們可以看出,用更為外顯的行為動詞來表述,具有明確的指向性,行為動詞前面常常加一個“行為要求”,如能“熟練的干什么?”。什么是熟練?熟練是一個“能級”,張口就能說,抬手就能寫(做),叫“熟練”。編寫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者在思考的過程中,肯定要思考達到“熟練”的方式方法。首先通過具體事例抽出數學模型,使學生在驗證中總結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進而利用法則進行有效的題組訓練。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涅曾說:“教學無論怎樣進行其目標都在于為學習過程提供支持”,沒有目標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沒有價值的教學目標更為有害。教學目標中當然蘊含著課堂教學的內容,它以關鍵詞的形式告訴學生他要做什么;教學目標中蘊含著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要心中有“標”,目標意識貫穿始終,反饋矯正貫穿始終,情感教育貫穿始終;教學目標中也蘊含著評價的方式,它是教師自己和學生共同擁有的 “學習標準”。它能養成教師的研究能力、學生主動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
因為教學目標的“行為的主體”是全體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設計與確定教學目標時要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來策劃設計。選擇或設計教學目標,不但關注知識點和能力點的確定,更要關注學習方式、方法、工具的確定,學生行為的實現程度具體化,尊重學生差異,預設課堂教學中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課堂資源的生成性,以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這種表達方式強調了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與途徑,使教師在教學環節預設的時候不僅考慮“要教什么,培養什么能力,培養什么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要充分考慮“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徑去達成目的”,能夠充分體現教師的包括新課程理念在內的先進的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同時,三維教學目標的撥離與融合,外顯行為動詞的選擇,也充分體現了一個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思想。
仍然以前面列舉的數學教學目標為例,第1個教學目標“能把帶括號、帶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轉化為不帶括號、不帶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體現了一種轉化的數學思想。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策略是“精講點撥”,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建構新知識,自主探究,實現知識的遷移。第2個教學目標“嘗試解帶括號、帶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自主歸納解方程的‘一般步驟’,并說出其理論依據;”體現了嘗試教學的思想,它也體現了設計者立足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讓學生在課堂中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第3個目標“能按‘一般步驟’熟練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目標指向非常的清楚,而“練足練熟”則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教師“以學為主、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教學思想的外在體現。
綜上所述,無論從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確定、表達以及教學目標所體現出的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來講,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原點,也必然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對于真正實施有效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我們必須更加重視教學目標設計的不斷創新和生成,直抵有效教學的彼岸。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2]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8,7.
[3]李建剛,張志勇.義務教育教學新體系[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4.
[4]趙祥林,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6,7.
[5]趙方紅.改革教案,功夫下在創新教學設計上[N].中國教育報,2008-5-9(5).
趙國強/山東省泰山學院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張 斌)